分享

诗圣杜甫57岁曾来荆求职 只可惜自我推销无门

 飓风居主人 2020-10-17

  记者楚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

  ……

  诗圣杜甫的诗真是妇孺皆知,沙市有个杜工部巷(清朝前叫杜甫巷)也是家喻户晓,据说杜甫当年曾住。本地特色小吃“豆腐圆子”,话说也与杜甫有关,又是无人不知;公安县城驻地阧湖堤,据说先从杜甫堤化为豆腐堤最后形成今名。

  1247年前,唐大历三年(768)春,57岁的杜甫来荆州求职,自我推销无门,只好经公安、石首南漂,两年后逝于洞庭湖的小船上。43年后的秋天,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爷爷迁葬故里河南偃师,又一次经过荆州,他请贬任荆州士曹参军的元稹为爷爷撰写了墓志铭。

  其实,杜甫的祖先还曾任荆州刺史。

  诗吟的一生

  杜甫,712年生于河南巩县,逝世时60岁还差一岁。

  他在荆州一共呆了大半年,春天来,冬天离开,在荆州留下的诗作却不少,过百首。

  杜甫来荆州时已经57岁,此前他的最高官职是唐肃宗时的左拾遗,与江陵籍右补阙岑参都是六品谏官。

  从中央下到地方后,流落成都时被友人严武荐为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成婚很晚,30岁才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杜甫不被士大夫集团待见,反而成了发牢骚、爱批判的诗圣。因为太现实,不浪漫,反而更深刻,更有启迪,具有革命性。这也是在“李杜”双辉时期,有人爱杜甫多的原因。“所有伟大的变革都是从心灵的变革开始的。”

  杜甫虽是现实主义诗人,早期也曾浓厚地浪漫过,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也可见杜甫的豪气干云。

  35岁前,是杜甫的读书和漫游时期,他曾先后游历江南、齐鲁大地,天宝二十三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年长11岁的大哥李白,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期杜甫虽有《望岳》等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超越自己的祖父杜审言。

  35岁到44岁,杜甫困居长安近十年,其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名篇。

  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的妻子,写出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大唐盛极而衰的挽歌。

  天宝六载,玄宗征选文才,杜甫参加了招考,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4年后玄宗举行祭祀盛典,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

  杜甫因“尝困于衣食”,不断写诗向权贵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45岁到48岁时,杜甫曾陷于贼营,开始流亡。

  玄宗晚年一改开元时期的励精图治,一任宰相贪污骄横,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狱中半年,他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生灵涂炭,写成《悲陈陶》、《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潜逃到肃宗流亡政权驻跸凤翔,做了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杜甫受到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的双双倾轧,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杜甫回河南探旧,归途目睹黎民在官吏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这就是不朽的诗史“三吏”、“三别”,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的“北漂”,是带着老婆孩子一年连搬4次家。

  夫人杨氏是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之女,却跟随杜甫四处漂泊,杜诗中多处见到她,遗憾的是不见杜甫为爱妻立传,我们更无从知晓其芳名。但诗圣饱蘸深情的笔墨,勾出了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

  近年,杜甫忽然成了网络名人,一系列“杜甫很忙”的恶搞纷起,让人哭笑不得。杜甫生前的确很忙,可他从没工夫去忙这些劳什子,诗圣和我们常人一样,忙得更多的是实在普通不过的东西。

  “穷年忧黎元”

  据杜甫年谱,他在夔州有40亩果园,还有“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到江陵前,送给了南卿兄。因此,他虽住的是草屋,但并不贫困潦倒。

  还据后人考证,他漂泊的木船也是自家的,先后至少有三条。还要请船工,这也是要费用的。

  杜工部《年谱》:“大历三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流寓旧迹门巷以名,俗讹称都府巷”。

  “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岁晏,至岳州。”

  纵观杜甫的一生,在他中年时期,儒家仁政思想定型后,他与封建士大夫决裂之后,他就愈发的“穷年忧黎元”,他始终忧国忧民,依旧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自我牺牲。可见杜甫的伟大!

  一代“诗史”,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在宋时杜诗受到更广泛重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畴。

  杜甫的诗歌,集有60卷。在他生前久已流传于荆湘大地。那时杜甫的两个儿子留在江陵。杜甫生前也在不断整理自己的诗集,关注自己的名声,在《杜工部集》中收录了严武、韦迢、郭受称赞己诗的文字,就是他有意识的保存。

  杜甫身后,第一个弘传杜诗至高地位的人是无名的樊晃。

  他在《杜工部小集序》说:东归江陵,缘湘沅而不返,痛矣夫。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志类,分为六卷。君有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

  樊晃是南阳人,曾任润州刺史,与诗人刘长卿为友。

  樊晃说,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仍漂寓江陵,我将上门去求其诗作原稿……

  “漂泊西南天地间”

  最后11年,杜甫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在蜀中8年,在荆州、湖湘3年。

  那时,官军再败,关辅饥荒。杜甫于是弃官携家加入逃难的难民大军。经秦州等地,到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筑了“杜甫草堂”。但他依然时时不忘流离失所的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这时,杜甫幸得成都尹兼御史中丞严武帮助。严武入朝后,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颠沛梓州、阆州。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又漂流到荆州。

  在蜀地诞生了《春夜喜雨》、《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八年安史之乱结束的尾声,也是诗人一生中最欢快最喜狂的放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江陵京国道,长有远人来”。这是一条东西南北大通道,少不了荆州。

  在夔州近两年,他无不思念长安、洛阳,怀友忆旧。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多病缠绕。因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768年正月中旬起程出川。“抵江陵时,己近三月上已,即登岸入从弟杜位宅”。

  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吐蕃北方入侵,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正在写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以国家的灾难为念,这是他的绝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