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14):江陵府(荆州)(上)

 人在旅途的Gao 2022-07-30 发布于北京

       今湖北省荆州市,古称江陵、郢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郢”于此,其已有长达2700多年的建城史。从古至今,荆州市都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本系列所涉及的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都曾经到过此地。

        “荆州”的名称非常久远,为古九州之一,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指的是今湖北省西北部的荆山,因先秦时期的楚国发源于荆山一带,故古时荆、楚通用,因此现在也常把湖北省称为荆楚大地。在唐代以前,“荆州”包含的地理范围比较大,主要包括今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南部、重庆市东部等广大地区,其治所比较长的时间中是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自唐代开始,“荆州”包含的地理范围才跟今天的荆州市差不多,其治所也固定在了今湖北省荆州市。

        “江陵”的名称则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东迁,秦国在郢都这里设江陵县,属南郡。自此,江陵县制一直沿用至今。唐代所设荆州,包括江陵、长林、当阳、枝江、松滋、石首、公安等县,其治所在江陵。宋代改设江陵府(南宋曾一度称荆南府),包括江陵、枝江、松滋、石首、公安、监利等县,其治所在江陵。元代曾升为江陵路,明清时期则为荆州府,其治所均在江陵。

        唐宋时期松滋县西部至江陵县沙市之间的长江航道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如图中蓝色线条所示),因这一段地势平坦,长江没有了山峦高地的约束,恣意纵横,完全靠自远古以来的泥沙淤积形成不稳定的航道。唐宋时的长江航道被百里洲分为南北两条,南道比北道更宽阔。从唐宋诗人的文字中发现,其顺流而下时多走南道,逆流而上时多走北道。

        在本系列前面的归州篇中曾介绍过北宋诗人刘敞所作《新滩行》,刘敞还曾写下一首《入荆江》:

此江自岷山,浩瀚浮西极。中为三峡束,壅遏气愤激。

崩腾得平地,千里怒未息。虽投洞庭阔,争道犹逼窄。

触岸皆倒流,势兼万牛力。浑黄不可鉴,咫尺瞢玄白。

颇似昆仑流,泄源下积石。逶迤屡屈折,九曲乃大直。

始信枉渚歌,至今犹悽恻。中流忽沙沸,惨惨半江黑。

俄顷成丘陵,方舟渡安得?坤仪理专静,何故辄损益?

多异真穷乡,所逢岂中国。墨生忍黔突,孔子不暖席。

贤圣亦远游,吾宁倦行役。

荆江:指荆州段长江。壅遏:阻塞。瞢玄白:指江水浑浊不清。昆仑流:汉代《河图》说昆仑山出五色流水。枉渚:弯曲之渚。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坤仪:指大地。专静:纯朴敦厚,沉静不浮躁。损益:增减;盈亏。这两句是说,大地本性稳重沉静,何以在此变得频繁盈亏不稳定?多异真穷乡:指荒僻的地方风俗多奇异。语出《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中国:指中原地区。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出自《文子·自然》:“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行役:泛称行旅,出行。最后这四句是说,古代圣贤孔子和墨子为了传播学说,四处奔波,风餐露宿,我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应不怕旅途的艰难。

  

        今湖北省宜都市位于清江汇入长江的江口处,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西汉在此设夷道县,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改为宜都县,其建制一直沿用至今,治所也从未改变过。

        宜都距离长江上游的荆门山约22公里,公元679年,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离乡赴京应试,过荆门时写下《度荆门望楚》,过宜都时又写下一首《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七: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高丘:楚国山名。屈原的《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岂兹:怎不滋生。越乡:远离故乡。朝云:巫山神女名。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荆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旧称。这是一首思乡怀古之作。

        在夷道县改为宜都县之前,“宜都”的名称就已出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于赤壁,孙刘曹三分荆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占据荆州西部的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宜都”始得名。唐宋时期,宜都县属峡州。明清时期,宜都县属夷陵州。今宜都市仍由宜昌市代管。

        公元768年春,杜甫一家离开夔州前往江陵,经过宜都时已距江陵不远,杜甫写下一首长诗《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蘷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节选):

……

乾坤霾涨海,雨露洗春芜。鸥鸟牵丝飏,骊龙濯锦纡。

落霞沉绿绮,残月坏金枢。泥笋苞初荻,沙茸出小蒲。

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樯乌。绝岛容烟雾,环洲纳晓晡。

前闻辨陶牧,转眄拂宜都。县郭南畿好,津亭北望孤。

……

金枢:传说中月亮没入之处。陶牧:出自王粲的《登楼赋》:“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即北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着楚昭王的陵墓。陶朱公,即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后来定居于陶,耕田放牧,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转眄:转眼间。津亭:指宜都合江亭。杜甫在这一段中描述了其行驶在宜都宽阔江面上所看到的春天景色,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位于清江江口处的宜都“合江亭”曾是历史上的名胜,清代《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唐建,后圮(倒塌)。”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合江亭曾屡建屡毁,饱经沧桑,如今这座宏伟的合江楼是在2011年重建完成的。

        北宋诗人郑獬,于宋英宗治平年中(约公元1065年前后)曾出任江陵知府,他写下过一首《寄题峡州宜都县古亭》:

古人已逐秋草没,明月空随秋浪翻。

安得古人似明月,长来此地对金樽

        2021年建成通车的宜都长江大桥,位于宜都市区下游约5公里处,其长江北岸是枝江县白洋镇。白洋镇四陵坡有北宋宰相张商英墓,如今地面仍有陪葬的石人石马等镇墓兽遗存。清代《荆州府志》也称:“张商英墓,在宜都县东十里,白洋驿后。”白洋镇在宋代时称白羊市,属于宜都县。公元1170年,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曾停船白羊市江边并探访了位于此地的张商英墓。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五日。过白羊市,盖峡州宜都县境上。宜都,唐县也。谒张文忠公天觉墓,残伐墓木横道,几不可行。天觉之子直龙图阁茂已卒;二孙,一有官,病狂易(精神失常);一白丁(平民)也。初作墓江滨,已而不果葬,改葬山间,今墓是也。而旧墓亦不复毁。启隧道出入,中可容数十人坐。有道人结屋其旁守之。……”张商英本是崇佛的,可是守墓人确是个道士,也许是此地道士想要拉个名人来充门面吧。

        北宋后期宰相、书法家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人,追谥文忠。张商英死后没有归葬成都,而是埋在了江陵旁,这是因为他在江陵为官多年,曾在江陵府做税官长达七年,并与江陵当地的寺庙僧侣交往密切,宜都这里也有他置下的房产。张商英曾写下一首《江陵》:

地连云梦水无边,天断夷陵欲尽山。

曾是刘虬高饮地,不知何处扣玄关。

云梦:云梦泽,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总称,范围大致为荆州、岳阳、武汉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前两句是说,江陵的东边是云梦大泽,烟波浩淼漫无边际;江陵的西边是夷陵,三峡的崇山峻岭结束于此。刘虬:南朝宋齐时的官员,后罢官归家,研究佛法,隐居在江陵西沙洲,注《法华经》。张商英崇佛,所以仰慕南北朝时期的刘虬。玄关:泛指门户。后两句是说,刘虬曾隐居江陵研究佛法,只可惜我不知他的居所在哪里。

        唐宋时期的松滋县治所在长江边,即今称为松滋市老城镇的地方。从东晋时在此设立松滋县,共延续了约1600年,直到1945年,松滋县城才南迁20公里至松滋河畔的新江口镇。如今,松滋老城镇还有一些古迹可寻,这是位于在老城南一公里外的云联塔,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开夔州前往江陵,曾泊舟松滋江边,写下一首《泊松滋江亭》:

纱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

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

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

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纱帽: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杜甫在成都时曾经为官,但离开成都的3年里已没有一官半职,这里说“纱帽随鸥鸟”,带有一丝凄凉之意。一柱:指“一柱观”,位于松滋县东。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任荆州刺史时,于长江罗公洲上立观,宏大而惟一柱,故名。高唐:指“高唐观”,位于巫山县(详见本系列“巫山”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高唐赋》中说:“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南极:指南极星。《汉·天文志》:“南极星,在益州分野。”天上的南极星对应的是地上的益州,也就是巴蜀地区。又《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杜甫已经离开了巴蜀地区,所以说“南极外”;杜甫又祈求天下太平、战乱结束,所以说“甘作老人星”。

        杜甫诗中所提到的“一柱观”,建于南朝宋时,距杜甫过松滋已过去300多年,一柱观应已坍塌不存,杜甫在诗中通常用“一柱观”来指代荆州或江陵。又例如杜甫的《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流。”今松滋老城镇东南有一柱观村,但只是徒留其名而已。

一柱观在唐代时已不存,这从张说的诗也可以旁证。张说是盛唐开元前期的宰相和一代文宗,公元716年曾出任过荆州长史,期间作有一首《一柱观》:

旧说江陵观,初疑神化来。

空山结云阁,绮靡随风回。

奈何任一柱,斯焉容众材。

奇功非长世,今馀草露台。

绮靡:美好艳丽。斯焉:哪能;怎么可以。最后两句说,一柱观的奇巧结构无法挺立长久,如今只剩下荒草台基。

        唐代松滋县还曾有“碧涧寺”和“碧涧驿”,史料记载:松滋县西六十里,有碧涧寺,唐代建。因寺庙早已不存,其位置无法准确判定,松滋老城镇西边的长江边有山岭,碧涧寺遗址应该在那里。

        公元811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的元稹,曾游览碧涧寺并写下一首《八月六日与僧如展、前松滋主簿韦戴同游碧涧寺,赋得扉字韵,寺临蜀江,内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

空阔长江碍铁围,高低行树倚岩扉。

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草引风轻驯虎睡,洞驱云入毒龙归。

他生莫忘灵山别,满壁人名后会稀。

铁围:指佛教铁围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这里用来代指碧涧寺或碧涧寺周围的山岭。踊塔:佛教语,指多宝如来塔的涌现。此代指佛塔。金轮:佛塔上的相轮。驯虎:指佛教“以身饲虎”的故事。毒龙:指佛教“降伏毒龙”的故事。灵山:指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这里用来代指碧涧寺。本诗前面六句都是写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请我们珍惜彼此的情谊,至死不忘曾一同游览碧涧寺的经历,现在我们在碧涧寺墙壁上留下题名,今后再次相会于此的机会不多。

        有学者认为松滋市陈店镇牌坊口村仙人洞即是唐代碧涧寺的所在,其距离长江边约2、3百米,如今已没有寺庙建筑,只有若干个洞穴。

        元稹没有想到,他在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竟一语成谶。游览碧涧寺十天后,他突然得到消息,跟他们一起出游的僧人如展过世了,悲痛之余,他又写下一首《僧如展及韦载同游碧涧寺,各赋诗,予落句云“他生莫忘灵山座,满壁人名后会稀”。展共吟他生之句,因话释氏缘会所以,莫不悽然久之。不十日,而展公长逝。惊悼返覆,则他生岂有兆耶?其间展公仍赋黄字五十韵,飞札相示,予方属和未毕,自此不复撰成,徒以四韵为识》:

重吟前日他生句,岂料踰旬便隔生。

会拟一来身塔下,无因共绕寺廊行。

紫毫飞札看犹湿,黄字新诗和未成。

纵使得如羊叔子,不闻兼记旧交情。

释氏:指佛或佛教。缘会:他生相会的缘分。当时僧人如展看了元稹所写“他生”诗句,还跟元稹探讨一番佛教关于今生来世的教义。返覆:反复。飞札:飞速写成的信。指僧人如展在同游碧涧寺后又寄来诗作。会拟:将来应有机会。身塔:佛教徒卒后纳遗骨或全身入塔内,称身塔。黄字新诗:以“黄”字为韵之诗,即题中所云如展寄来的“黄字五十韵”。羊叔子:羊祜,字叔子,魏晋时期政治家,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出任荆州都督,坐镇襄阳。这里用到“羊祜金环”的典故:《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五岁时,曾叫乳母取金环给自己玩,乳母说:“我家本无此物。”羊祜即领乳母到邻人李氏东墙下一棵桑树洞中找到了一个金环,李氏知道后大惊说:“这是多年前我死去的儿子丢失的,都说是被人偷去了。”乳母把寻找金环的过程述说一遍,李氏非常悲哀。当时人都觉得奇异,认为羊祜是李氏之子转世。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佛家说人脱胎转世后是没有前世记忆的,那么僧人如展死后能转世托生恐怕也难以记得他前生与我的交谊了。

        如今在唐代碧涧寺遗址的西侧,建成了松滋车阳河码头(即松滋港)和临港工业园。

        刘禹锡曾经多次经过松滋。公元821年冬,刘禹锡赴任夔州刺史和公元824年夏,刘禹锡转任和州刺史,沿长江水路曾两度过江陵府松滋县。此外,公元805年冬,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和公元815年春,刘禹锡被从朗州召回长安,走陆路也曾两次在江陵府松滋县渡过长江。在公元815年春,刘禹锡从朗州(今湖南常德)返回长安时,走陆路在松滋渡口过江。因他在朗州期间曾跟在江陵的元稹彼此诗酬唱和,对元稹和僧人如展的故事有所耳闻,所以便趁这个机会来游碧涧寺,看到了墙壁上元稹和僧人如展留下的题诗,心有所感,写下一首《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和》:

廊下题诗满壁尘,塔前松树已皴鳞。

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

三生:佛教所说的前生、今世和来生。皴鳞:像鳞片般的裂痕。王文度:东晋名臣、书法家王坦之,字文度,信佛。竺道人:王坦之的朋友,僧人竺法师。这里用了王坦之和竺法师的典故:《晋书》记载,王坦之与僧人竺法师是好友,两人常在一起谈论有关生死报应的事,并彼此约定先死者要报知后死者。几年后,竺法师忽然出现,对王坦之说:“我已经死了,关于因果报应的事都是真的。你当勤修道德,以便死后能通达上天神明。”说完就不见了。过了不多久,王坦之也去世,时年四十六。刘禹锡这里接续了元稹关于今世朋友来生不相识的说法,因为史书上记载唯有王坦之的事是个例外。

        这是今天枝江市百里洲与松滋市老城镇之间的松滋河,在唐宋时期曾是长江的主航道(即百里洲南江),那时江面比现在要宽阔得多。由于经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和农户的围垦造田,江面逐渐缩窄。到明代时,长江的主航道转去百里洲的北侧(即百里洲北江)。又由于从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为了保护荆州城,筑堤于长江北岸严防死守,长江南岸则防护薄弱,在大洪水时还把长江南岸作为泄洪区,因此长江南岸的淤积逐年增加。终于,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中,长江南岸干堤溃决,江水向南狂泻漫溢至洞庭湖水系,多年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松滋河。

        公元821年冬,刘禹锡赴任夔州刺史,溯江而上经过松滋渡口时,写下一首《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溶溶:水流动的样子。楚望:指楚地的山川。夷陵、秦灰:指《史记》所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泪应猿声落:古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鸟道:指长江三峡。十二碧峰:指巫峡中的巫山十二峰。永安宫:三国时刘备伐吴兵败后病重,死前在此托孤诸葛亮,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那也正是刘禹锡将要前往的夔州城。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前四句描写眼前的楚地景色并回忆楚国旧事,后四句则是遥想赴任夔州的路途险恶和夔州的风物古迹。

        这是今天枝江市百里洲与枝江市区之间的长江主航道(即百里洲北江),在唐宋时期则是窄小的长江支流,当地人称“北沱”。唐宋时期的枝江县城在百里洲上北沱江边,即今枝江市区的对岸,从东晋到南宋,枝江县治所在此800多年,南宋末移治下沱市(今宜都市东南的枝城镇)。今天的枝江市区是1962年设立的枝江县城,而它对面的唐宋枝江县城遗址(赫家洼遗址)已经基本都被江水冲毁淹没于江中。

        在唐宋时期,因百里洲北沱比南江狭窄,风浪和江水流速也小,所以溯江而上的船只往往选择走北沱,这从陆游和王十朋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来。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他在《入蜀记》中记述,九月二十七日离开江陵沙市,第二天泊舟“方城”并避风。“方城”即位于北沱江边,即今荆州万城遗址,东晋时所建,南宋末年改的名,尚遗存北城门所处的一段城墙。公元1165年冬,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在到任后写下一首长诗,回顾他从鄂州(今武汉)溯江而上到达夔州的经历。现节选其中描写自江陵沙市出发的一段,可以看到王十朋也是由沙市走北沱过方城和枝江,诗名为《自鄂渚至夔府途中记所见一百十韵》(节选):

……

离岸忽鸣橹,满艘仍竖标。栖窗回蜥蜴,扑面集蟏蛸。

沙市人家远,方城草色葽。食梨苏肺渴,啜茗愈头痟。

覆屋曾非瓦,名村浪有窑。枝江县罗国,凫舄飏王乔。

百里环洲渚,千家在苇苕。津卿谁复御,松邑已非侨。

……

蟏蛸:蜘蛛。葽:形容草茂盛。梨:《湖北荆州土地志》中记载:“江陵有名梨”。今百里洲砂梨,为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茗:唐宋时江陵松滋曾产贡品茶“碧涧茶”。中唐诗人张籍的诗作《送枝江刘明府》中有:“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头痟:头痛。罗国:《水经注》中有记载:“枝江地,故罗国。”据记载,春秋时罗国被楚国所灭,罗氏一族南迁来到了今枝江县所在的地方,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凫舄飏王乔:此句用东汉王乔典故,可能是说枝江县令不在或职位空缺。津卿:指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此句可能是说松滋渡口无人管理。松邑已非侨:松滋县为晋代侨置,到南宋时已经过去了800多年。

        百里洲远古时候就已形成,但由于泥沙沉积和洪水冲刷,其大小形状一直处在变化中。东晋时枝江县移治百里洲首,到唐宋时百里洲首应已向西延伸,今天的百里洲首已经比枝江县旧址向西延伸了13公里。

        公元1167年七月,王十朋离开夔州赴任湖州,顺江而下到达百里洲,写下一首《宿灌口》:

拂晓出楚塞,中流望荆门。

江随铜柱转,舟遇虎牙奔。

鸟度南天阔,鱼翻秋水浑。

宜都转盼过,夜宿旧江村。

楚塞:指峡州夷陵。荆门:指荆门山。铜柱:似受杜甫诗《虎牙行》的影响,误以为荆门山有“铜柱”。虎牙:荆门山对岸虎牙山下虎牙滩。旧江村:即灌口,王十朋自注:“南望乃松滋县。”之所以称“旧”,大概两年前王十朋溯江而上时也曾在此停泊,前面那首诗中他说渡口无人管,可能就是此处。因此,灌口很可能就位于南宋时百里洲首,为松滋渡的北渡口。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溯江而上时,船经百里洲北沱到达洲首,在《入蜀记》中记述:“(十月三日)泊灌子口,盖松滋、枝江两邑之间。……灌子口,一名松滋渡。刘宾客有诗云:'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陆游所说的“灌子口”,即是王十朋所说的“灌口”,为松滋渡的北渡口。但松滋渡还有位于松滋县城江边的南渡口,所以不能断定刘禹锡诗中的松滋渡是在北口还是南口。

        陆游船泊灌子口,写下《晚泊松滋渡口二首》 其一:

此行何处不艰难,寸寸强弓且旋弯。

县近欢欣初得菜,江回徙倚忽逢山。

系船日落松滋渡,跋马云埋滟滪关。

未满百年均是客,不须数日待东还。

“寸寸强弓”句:指强弓无法一下子拉弯,需要人一寸一寸的拉。比喻路途遥远艰难。徙倚:曲折徘徊。跋马:勒马使回转。滟滪关:指夔州白帝城下的瞿塘峡口。百年:死的婉词。此句指人活世上都是匆匆过客。陆游在灌子口所看到的山,即是长江南岸松滋县城西边的山岭(今为松滋市马峪河林场),他在《入蜀记》中记述:“自离塔子矶,至是始望见巴山,山在松滋县。”(注:塔子矶为今华容县塔市驿。)

        如今的百里洲首,相比南宋时,又向西延伸了很多,王十朋、陆游诗中所说的灌子口、松滋渡早已变成良田了。

        陆游船泊灌子口,写下《晚泊松滋渡口二首》 其二:

小滩拍拍鸬鹚飞,深竹萧萧杜宇悲。

看镜不堪衰病后,系船最好夕阳时。

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莫问长安在何许,乱山孤店是松滋。

杜宇:指杜鹃鸟(布谷鸟)。传说古代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作了杜鹃鸟,由于思念故土,整天叫着“不如归去”,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来。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陆游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远离京城和故乡赴任下层官吏,虽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上面提到松滋县为晋代侨置,也就是说“松滋”是个外来地名。松滋县本为西汉时所设,其地处大别山南麓,为今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由于西晋末年的战乱,松滋县流民躲避兵乱来到江陵长江南岸落脚,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在此侨置松滋县,而原来的地方后来改设为宿松县(“宿松”即旧为松滋的意思)。松滋县设立时其治所在今松滋市老城镇,从东晋至解放前一直为松滋县城所在地,历经1600多年。1945年,才将松滋县城迁至新江口镇,即现在的松滋市区。

         公元1170年十月三日,陆游在泊舟灌子口的那个晚上,还写下一首《松滋小酌》:

西游六千里,此地最凄凉。

骚客久埋骨,巴歌犹断肠。

风声撼云梦,雪意接潇湘。

万古茫茫恨,悠然付一觞。

骚客:指古往今来不得志的文人。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宰相张九龄被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月抵荆州上任后即招孟浩然入幕府。孟浩然陪张九龄巡行荆州属县,并沿途唱和赋诗,曾写下一首《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放溜下松滋,登舟命楫师。宁忘经济日,不惮冱寒时。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

云物凝孤屿,江山辨四维。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猎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渚宫何处是,川暝欲安之。

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位置在今荆州古城范围。唐代诗人通常用“渚宫”代指荆州(江陵)城。经济:经世济民,指宰相理政。这句是赞张九龄不忘朝政。冱寒:指寒气凝结,极为寒冷。比喻张九龄被贬的境遇。洗帻:洗涤头巾。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巴衹,黑色的头巾毁坏了,也不换掉,而是用水混黑胶修补继续使用。后以“洗帻”称颂官吏清廉俭朴。濯缨: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理:管理;办理。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这两句是赞张九龄用人不疑,管理得当,井井有条。四维:四方。猎响:古代大官出行时鸣锣开道的仪仗。暝:黄昏日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