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枝江和枝城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王长明

   “枝江”和“枝城”是湖北省宜昌市代管的两个县级市的专名,“枝城”同时又是枝城市辖下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专名。但枝城街道办事处并非枝城市人民政府的驻地,枝城街办西北距枝城市人民政府驻地——陆城街办约有10公里。枝城市原名宜都县,而“枝城”则是历史上枝江县旧县城的名称。一个县以另一个县旧县城的名称作为撤县建市后的市名,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其由来,当从枝江的命名缘由,及宜都县(今枝城市)的历史地理沿革和枝城街办(原为镇、区)的得名、发展史谈起。

    《水经注,江水》云:“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指百里洲)上,故以枝江为称。”“汜(si,水别出,复入水也”(《说文解字》)。《尔雅,释水》晋郭璞注为:“汜,水出去复还。”1936年版《辞海》说得更为清楚:“汜,谓水之别流,复人本水也。”可见“枝江”之名系得于其地理形势:该地长江中有百里洲。今日之百里洲周长87.5公里(合175华里),可见“百里洲”之于今日绝非虚名。南北朝时(即盛弘之、郦道元作《荆州记》、《水经注》时),百里洲虽不及今日之大,“百里”亦可能为概数。但那时,长江“自(枝江)县(治)西至上明(在今松滋市老城镇西),东及江津(在今荆州市沙市区),其中有九十九洲”,“其百里洲最为大也”(《荆州记》)。根据《长江水系营运里程》:上明至江津约有80公里,江津紧邻南郡(辖枝江)治所——江陵县(今为荆州市荆州区),这正与《荆州记》“去郡百六十里”的记载相吻合。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如此之大的江洲群将长江在此分为南北二江,如乔木而有枝条,故日枝江。   

    秦置枝江县,属南郡,自此至清朝均属治今荆州市荆州区的统县政区:南郡、江陵府、江陵郡、中兴路、荆州府。民国时属荆宜施鹤道、荆南道、荆宜道、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属宜昌专区(一度改称宜都工业区,仍治宜昌市,宜都县未废,属之)、宜昌地区,宜昌地、市合并后属宜昌市。

    从三国时的东吴至南宋后期(1237年),枝江建置辖区五次废立析并,县治三次迁移。直至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迁治于长江以南下沱白水镇(即今枝城市枝城街办),此后又到建国后的1955年,共685年间,除明洪武中有3年省枝江入松滋外,枝江县治一直稳定在此地。故而在此期间狭义之“枝江”即指今之枝城街办。与之相邻的松滋,民间至今还有“走枝江,弯洋溪”的俗语,其中的“枝江”就是此意(注:洋溪,镇名,在白水镇东,原属松滋,民国时划归枝江,后属宜都县——今枝城市)。“枝江城”,简称“枝城”也逐渐取代“白水镇”成为枝江县城的名称,“枝城”一名由此而来。从这一意义上讲,“枝城”就是“枝江县城”的意思。 1955年,省枝江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枝、宜分治,设枝江县治于江北马家店镇。次年,将枝江县旧治枝城镇和枝城区划归宜都县(枝城镇、区现已合并为枝城街办)。此为原宜都县、今枝城市有“枝城”之始。  

    1971年9月,位于宜都县枝城镇和枝江县顾家店区之间的我国第四座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暨河南焦作至宜都枝城的焦枝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把盛产煤炭的晋豫两省与长江港口宜都县枝城港联系起来。枝城港港阔水深、河床稳定,具备建设大型河港的条件。因此,晋豫之煤多由焦枝铁路至此而转长江水运。到80年代中期,宜都县枝城港已经由一个偏僻的小镇发展成继武汉汉口港、芜湖裕溪口港、南京浦口港之后长江沿线第四大煤炭铁路—水路中转港,称为“三口一枝”。1983年,枝城至柳州的铁路正式交付营运,它与焦枝铁路连为一体,统称焦柳铁路。这是我国继京沪、京广之后第三条南北铁路干线,枝城(镇、区)正好处在这条铁路的中点和它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区位和交通优势进一步增强。枝城港又是我国九大铁路—水路联运港之一,枝城(镇、区)同时还是鄂西南仅次于宜昌市的第二大交通枢纽,特别是在铁路方面,其优势是仅通铁路支线的宜昌市无法相比的。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许多地县大中型企业(其中包括年产量450万吨的地区水泥厂)在此落户,枝城进而成为以建材工业为主的水陆联运枢纽港口城镇。“枝城”之名声日著。

   1987年,宜都撤县建市以“枝城”为市名,从提高知名度、有利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显然是明智之举。但枝城市政府仍驻原宜都县治陆城,因而带来了“专名不专”的问题,即:“枝城”作为县级市的专名,是一个政区和城市的概念,既可以指枝城市(原宜都县)全境,还可以指枝城市府驻地陆城;同时,它作为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专名,又可以指非枝城市府驻地的枝城街办。故此,在正式场合,常以专名后加通名以示区别;在习惯于只用专名不带通名的非正式场合,人们仍然普遍沿用旧例:以“宜都”指枝城市全境、市区(陆城),以“枝城”指枝城街办。

    枝城市政府不驻枝城街办,与枝城镇、区成为区域交通中心和建材工业中心的同时,城镇建设相对来说严重滞后(而同期陆城的城镇建设则大大快于枝城镇、区)有重要关系。据悉,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东起武汉,西至成都的川汉铁路将在枝城街办与焦枝铁路和长江交汇,枝城街办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笔者建议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枝城街办的城镇建设,并于适当的时候将枝城市政府迁到枝城街办,使“枝城市”名实相符。

    有些书上将枝城长江大桥称作“枝江长江大桥”。从历史的角度看,不无道理。但鉴于枝江新旧治所相距37公里,“枝江大桥”一名很可,能造成大桥在枝江新治——马家店镇附近,而不在旧治——枝城附近的误会;故应以称“枝城长江大桥”为妥。

    最后提一下陆城。陆城位于清江南岸,清江人长江处。三国时东吴将领陆逊于此屯兵筑城,抗击蜀军而得名。当时,蜀主刘备为报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兴兵伐吴,兵至陆城西北16公里处的猇(xiao)亭。猇亭,本属宜都县即当时的夷道县,后改称虎脑背、古老背,1982年划人枝江时复旧名,1995年划人宜昌市,设猇亭区。陆逊败蜀军于此,烧其四十余连营,史称獍亭之战,因地近夷陵(今宜昌市),故又称夷陵之战。

 

文章发表于《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名》1997年第5期

PS:文章起初在维普资讯下载过,转换格式时乱码很多,后在网上偶然发现作者博客,转载后简单做了修改。

   本文作者搜狐博客:http://wangchangming76.blog.sohu.com/8119081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