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读《枝江县志》

 君临天下100 2020-07-12
土生土长九零后枝城人,在外很多年了也终于理解“乡愁”的含义。从初中毕业的时候注册的宜都论坛到现在,也好久没逛过了,特此发帖冒个泡,也把自己的发现发在这里存个档。以下内容综合整理了很多网上的资料同时也加上了自己翻阅清同治五年的《枝江县志》的见解,如有不实之处,还请指正。

最近在网上发现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枝江县志》,惊觉此书如百科全书般。听父辈一直说枝城是枝江的县城,可是自己的认同是宜都人,从小在心中有些许疑惑。而后枝城镇被评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湖公园、丹阳书院被建成以及王永彬故事的发掘,才发现生我养我的小镇远远不是我心中的“光灰”的工业城市那么简单。这个县志也解决了我蛮多疑问,以下一一道来。

Q1: 枝城古称丹阳,此丹阳是楚国的故都丹阳吗?
枝城古称丹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枝江古称丹阳。但是县志里面说的很清楚,此丹阳非彼丹阳。是楚国芈氏后人迁于此地怀念故地将此地命名为丹阳而导致的。枝江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这在县志上也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枝江之名来自于”秦始皇并天下废封建置郡县“,”而枝江始名义何尔,以蜀江至此分为诸洲至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枚焉。故曰枝江。“(所以枝江这个县名,要比宜都还要早一些)

Q2: 枝江县城离枝江县的腹地(董市百里洲等地)都好远,反而离宜都更近,为什么历史上可以做枝江县城近700年?
从县志中大概可以读出来,旧时枝江县较为发达的地方集中在长江南北岸。从县城到百里洲再到董市到江口。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枝江县城在枝城这个位置却还可以跟枝江县其他的地方保持密切的交流。枝城离宜都县城虽近,可是旧时陆路阻隔,要翻山越岭,远没有水路方便。这样看来,枝江县城离董市江口等地的实际旅行距离会比从枝城到宜都近。古时的水路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了。

Q3: 枝江的县署具体在哪里?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从澌洋洲(今松滋老城镇)迁至下沱(长江至枝江别出为沱,下流复合,其分处谓之上沱,合处谓之下沱)。据《宋史.地理志》:咸淳六年(1270年),移江南白水埠下沱市(今枝城镇沙沱),属江南府。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枝江县丞詹尹移县治于白水埠与下沱之间的金鸡山(今复兴路88号枝城镇607勘探大队队部)。

Q4: 旧时枝江县城是个什么格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筑土城千余丈,枝城古镇渐成雏形。明成化四年(1468年)将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城周长五里五百步,高、厚度均一丈余,设“迎晖,正东,解阜,拱辰,青云,小西门”共六个城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河道由江北移江南,江水陡涨,大水入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倒塌。今尚残存明古城墙残垣大东门至西门段。 清朝县志上面显示县城有东、南、西、北以及小东门五个城门。城中有流守城(字迹不太清楚,勉强可以认出这三个字)、双井巷、铁索井、城隍庙、水府庙、文庙、武庙、文昌宫、试院、丹阳书院(又称县书院)、奎光阁、福星山(今城坡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