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家族文化交融的缩影 —《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与杨守敬家族的交谊 明建中 “出枝江城(今宜都市枝城镇)西22里,曰宁家畈。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这段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为清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所作序文的开篇语。 杨守敬先祖原籍安徽和州,因助明朝开国有功,封武略将军,以千户侯出守枝城,“簪缨世承,族类甚众”。其后,族人散居于以宁家畈杨氏宗祠为中心的枝江县江南地区(今属宜都市枝城镇)及宜都县龙窝(今宜都市陆城龙窝村)。而在“枝江城西十五里”的石门村(今属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就是清代知名学者、明清“处世三大奇书之一”《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家乡,与杨氏家族的“根据地”宁家畈仅隔13里。因此,王永彬与杨氏族人在文赋中均互称“同里”,是名副其实的“老乡”。那么,王永彬与鸡犬相闻的杨氏族人又有哪些交谊?
“四十年来友 交深独有君” 王永彬,号宜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逝于同治八年(1869年)。20余岁考中廪生(注1),后在家开办私塾学馆——桥西山馆,“开门授徒,从游者日众”,名闻遐迩,学生遍布枝江、宜都、松滋、江陵、公安等县,同时著书立说,吟诗作赋。53岁被考选为贡生(注2)、候选教谕,授修职郎。其一生结交文友甚多,但知交最深者则是杨守敬的族祖杨墨卿。 据杨氏家谱载,从明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枝邑杨氏家族就有50余人考中秀才,其中8人被考选为贡生,可谓书香世族。杨墨卿就是文人济济的杨氏族人中一名重义疏财的秀才。他谱名惟翰,字式南,号墨卿,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8岁时父亲逝世后,谨承母训,发奋读书,考取县学生员(亦称庠生,注3),是王永彬的同门“师弟”。王永彬称其“束发即与公交”(注4)。杨氏家谱称杨“秉心正直而乐济人,行谊素著族中,长幼咸敬信之”,“见人患难凡可以委曲成全者,必力为担当。”甚至代人借贷,借债人无力偿还,则卖掉自己的家产代人还债,并焚毁债券。这样一位“秉心正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文人,自然博得师兄王永彬的敬重。杨墨卿亦十分佩服王永彬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将长子杨有桥送入王永彬的私塾学馆读书,拜其为师。俩人时相过从,吟诗作赋,谈文论道,惺惺相惜。 清道光二年(1821年)一个桃红柳绿的春日,杨墨卿与友人王星垣到王永彬家拜访。王永彬开坛献酒,喜迎文友,并在《喜王星垣杨墨卿春日见访》一诗中,描绘了与知交把酒吟诗,倾心夜谈的情景:“似约清风到,生平两故知。欣然开酒瓮,难得在花时。座上三更月,灯前一卷诗。殷殷相对处,各自话心期。” 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一天,杨墨卿忽然听人传言师兄已逝,却不见其家人前来报丧,惊遽之中不敢相信,谁知两日后传者愈众,急派其侄到石门村探询,得知王永彬仍在书房独对幽窗,朗朗吟诗,才放下心来。为此,王永彬特赋诗一首,表达对师弟的谢意:“误传子噩已飞升,惹得缑山鹤唳频。有死岂能终免我,出言何遽太惊人。形骸竟脱难逃刼,文字重修未了因。幸谢知交相问讯,蓬窗独坐苦吟身(注5)。” 清咸丰三年农历十月初三(1853年11月3日),年方59岁的杨墨卿不幸病逝。王永彬十分悲痛,亲赴挚友家中吊唁,“哭以联云:‘幽芳独抱,不愧为乡党正人,从入世以来,心堪共白;玉树长埋,竟失却生平益友,恸自今而后,过有谁规。’”又挥泪写下《哭墨卿》一诗:“四十年来友,交深独有君。两心真莫逆,垂老怅离群。朗抱沉明月,高踪杳白云。城西溪上路,踯躅故人坟(注6)。”并为其撰写墓志,赞颂好友“居身朴质,不染纷华,读书有高识,公正能任大事……言皆切直,受其益者良多。”俩人的深情厚谊,尽见挽联、悼诗、墓志中。
门下两学子 师生未了情 在王永彬的得意门生中,有一位堪称文学天才的少年,他就是杨墨卿的长子、杨守敬的族伯杨有桥。 杨有桥,字伯高,号小松,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童年入桥西山馆读书,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少年就屡出词赋佳作。王永彬赞其“生词章可录者颇多,其《雨后有人耕绿野赋》中一联云:‘响彻鞭声,春日叱花间之犊;淡迷笠影,夕阳描画里之人。’尤为人所称赏!”一位翩翩少年以如此清新优美、凝炼传神的文笔,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雨后绿野春耕图”,令人叹服!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一个炎炎暑天的夜晚,师生同在群山环抱的桥西山馆门前古树下纳凉。摇扇消暑之际,王永彬有意考考学生,出了一句五字上联:“树密风难入”,令杨有桥对其下联。话音未落,有桥“即应声云:‘山深暑易消’”。老师喜而赞曰:“炼句浑成!”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文学少年却令人惋惜地过早夭折。师生对句仅过20天,年仅17岁的杨有桥就不幸病逝。王永彬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洒泪写下《哭杨生有桥》一诗:“如此佳儿不永年,凭谁搔首问苍天。古今信有难消憾,师弟(杨墨卿)徒留未了缘。来世自应存夙慧,知交空为惜遗编。那堪重忆深山句,落叶秋庭倍黯然。”为过早的失去一位文学才子而深感痛惜。 王永彬另一位杨氏门生是杨守敬的族祖杨梅坡。 杨梅坡,谱名惟春,庠名惟焜,号梅坡,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逝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享年82岁。童年入塾读书,拜王永彬为师,后考取县学生员。民国版杨氏家谱称其:“涵养纯粹,品行端方,建理宗祠,续修谱牒……年虽近耄龄而精神矍烁,犹好学不倦。”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二十一年(1895年)与族侄杨仲丹、族孙杨守敬一同领修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是一位热心家族公益事业、勤奋好学的秀才。 杨梅坡小王永彬31岁,其受教于王永彬时,老师正当年富力强、学识渐入佳境的中年时期,“博冾无所不通”,并自编《先正格言集句》、《朱子治家格言》等书籍,作为塾馆学生的启蒙教材。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监利文友王柏心称王永彬:“公于学,好先儒绪论,自经史诸子各家古文,导源溯流,探究服膺,矻矻不倦……凡问业者,咸修饬谨笃,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见者望而知之曰:‘此宜山先生弟子也’。”在这位学识渊博、谨守儒家之道的严师教诲督励下,弟子杨梅坡亦“修饬谨笃,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并考中秀才,受益终生,因此常怀感恩谢师之心。清同治六年(1867年),75岁的王永彬重新雕版印制《围炉夜话》,年已47岁的“大学生”杨梅坡主动为其校字,略报老师教诲之恩。由此,在《围炉夜话》同治六年版、民国版等版本的尾页上,“门人杨惟春、梅坡校字”也与这部名著一起“永铭不朽”。
倾心作谱序 文脉留晖远 清咸丰四年(1854年),杨氏族人编纂完成枝邑首部《和州杨氏家谱》。按惯例要请家乡父母官或德高望重的名流耆宿题序,为杨氏增光添彩。但杨氏族人在选择作序者时,却未邀声名显赫的县宰名宦和“学位”更高的同乡举人执笔,而请托虽然仅有“修职郎”八品散阶虚衔,但学问道德冠甲一方的宿儒王永彬润墨,由此可见王在杨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王永彬欣然命笔,在这篇580余字、短小精炼的序文中,首先回顾“自司马迁作《史记》记述世家,明姓氏所由出”,谱牒肇兴的由来。继而追溯杨氏“系出姬姓,至汉大显,为东京名族,四世太尉,七世名德,勋业相继,彪炳国史”,“名宿代生,簪缨不绝……”。最后感而言之:杨氏“亲睦之风,近在里党;仁让所著,即为仪型。则观斯谱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者,岂徒在杨氏之贤后裔也哉!”画龙点睛,家谱的教化之功跃然而现。 王永彬不仅为杨氏家谱作序,也向杨氏族人赠有挽联、贺联。 杨守敬的族曾祖杨傛,号坦斋,曾任杨氏族长,是首部《和州杨氏家谱》的领修人之一。家谱称其“治身勤谨,整兴家道,其课子若孙耕以外教之读”。孙及曾孙中有多人为秀才。1864年,年届八旬的杨坦斋去世,王永彬怀着深深的敬意书献挽联:“至性笃彝伦,祠葺堂阶,谱修宗族,更复建桥梁,施茶汤,总为子孙培太和元气;高年享大耋,秀挺兰桂,香生藻芹,且皆务耕读,敦孝友,长令乡党仰清白家风。”(注7) 杨守敬的另一族曾祖杨修逝世时,膝下四子尚未成年。其妻向氏承夫遗命,含辛茹苦,课子读书,三个儿子和四个曾孙先后考中秀才。当向氏次子、三子一同“金榜题名”时,王永彬引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母丧夫教子和宋庠、宋祁兄弟同科“双状元”的典故,欣然向其书赠贺联:“欧氏风徽,母能课子;宋家科第,弟不先兄。” 由上可知,王永彬与杨守敬家族的交谊深厚。那么,王永彬的思想、道德、学识、著作,能否通过这种交谊对居住宜都县城的杨守敬产生熏染、浸润? 杨守敬在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序文中称:“守敬为童子时,尝与祭宗祠,”并在宁家畈拜见了族长杨坦斋和杨梅坡等多位族祖,与“彬彬儒雅,质有其文”的诸位伯叔、兄弟欢叙交游。而在枝城杨氏族人中,王永彬的门生杨梅坡与杨守敬的交往最为密切。 杨梅坡年长杨守敬16岁,1863年曾以杨氏户首的身份,应杨守敬祖父杨惟一之邀,前往宜都县城主持杨守敬与弟弟杨开甲的分家事宜。杨守敬在家谱序文中云: 1893年任黄冈教谕时,“族叔仲丹及月卿、金吾两弟以省试来黄,询及旧时诸公则雕谢略尽,唯梅坡公巍然独存,并以手札示守敬,倡之以续修家谱。”其后,杨梅坡与杨仲丹、杨守敬一同领修光绪版杨氏家谱。 清代,枝江、宜都同属荆州府,地域相连,两地文人交往频繁。王永彬曾数次到宜都县城向弟子李侃(贡生)、韩文智(廪生)、孟学三(庠生)等人讲学。而王永彬《围炉夜话》、《孝经衬解》、《先正格言集句》、《六书辨略》等八部著作合编的《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已于1854年刻印出版,并通过文友、门生在枝江、宜都的文人墨客、学馆书院中广为传播。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杨守敬在与王永彬的门生杨梅坡等枝城杨氏族人的交往和领修杨氏家谱的过程中,毫无疑义地品读了包括咸丰版杨氏家谱序文在内的王永彬的文稿、著作,并从其弟子身上感受到王永彬的学术思想和“修饬谨笃”的品行风范。 王氏家族与杨氏家族一样,亦是书香世族,王永彬及其以下祖孙三代就出了4位贡生、2位廪生、2位庠生。王、杨两大书香世族的交谊是清代晚期鄂西家族文化交流、融和的一个缩影。这种文化交融和家族世代绵延的文脉,无疑对杨守敬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犹如无声的春雨,绵绵不绝地滋润一代代乡梓后人。 (作者单位: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注 释: 1、“廪生”:明清科举制度中,经过考选,享受国家廪食补助的府学、州学、县学生员(亦称秀才)。各个府、州、县学的廪生人数有一定限额,清代枝江县学的廪生名额为20名。 2、“贡生”:亦称明经进士。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3、“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与“廪生”一样亦称秀才。 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5、“缑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因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在此驾鹤升仙而声播华夏。 6、“城西溪上路,踯躅故人坟”:杨墨卿墓地位于枝城以西芭芒河路旁,王永彬从家乡石门村前往枝城来回路经此地,常驻足缅怀悼念。 7、“兰桂”:兰、桂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亦用以比喻子孙;“藻芹”: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