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7期:老城有个金闸村

 松滋新镇 2023-07-22 发布于湖北

 游学记  

“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湖面传来,寻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湖面上,荡漾着的一叶小舟,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站立船头,亮开嗓子,歌声悠扬:“湖面碧绿清又静,妹妹乘船来湖心;哥在船后轻摇橹,妹在船头采红菱......”这是现居广州的松滋籍老城人杨宏大哥的美文《绞尾湾里歌悠扬》中结尾的一段,这画面真是太美了。
读罢,我就有了去绞尾湾去看一看的冲动。杨宏大哥知道我这一想法后,很豪爽地邀请我带些文友去他家乡老城镇金闸村去采风,而且还有很多便利条件。比如,金闸村的书记胡少锋是他的学生,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原老城镇委副书记、人大联络处主任向光荣也是他的老领导,目前也正在挖掘老城的历史文化,也会支持采风的。
于是,日程很快定下来,7月15日(星期六)金闸村一游。遗憾的是杨宏大哥不能回来。

周六早上7点30分左右,我和文史专家胡文泉、诗人谢军从新江口驱车来到老城镇朱家埠,经凤凰岗石碑右转,行驶一段路程后,穿过“金闸村人民欢迎您”的标语进入金闸村。

我们来到村部,而向光荣先生(以下称向老)、胡书记等都还没有到来。我们正好边等边在村部的文化长廊看看,了解金闸村。文化长廊里有“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历史典故,亦有现今诗人赞颂金闸村的诗歌。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绞尾闸·晒米埂”的神话传说:松滋河是长江在松滋口分岔的一条流向洞庭湖的支流。传说当年发大水长江决堤,一条白龙顺水而下,游到碑亭河滩搁浅,白龙大怒,搅得江水翻腾,一时风雨大作,江河决堤,江水泛滥成灾,惊动玉帝,速派天兵天将下凡用铁链锁龙头,绞住龙尾,并把白龙头拴在江边的一块巨石上,白龙失去了自由,拼命挣扎,头搁在一座山岭上,这个地方变成白龙埂,尾巴在河滩搅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潭,叫碑亭子潭,传说四两麻线探不到底呢。潭边形成一个大湾,便是绞尾湾,湾埂上又修了一座闸,人们就把这座闸叫绞尾闸。后来堤埂越修越宽,形成了“一条埂”。有一年,朝廷漕运船只运米经过此处,遭遇风雨受潮,便把大米晒在“梗”上,因此得名“晒米梗”。虽是神话,却是1870年松滋江堤溃口的演绎。
再一个感兴趣的就是关于“合众渠”的介绍。该渠西接碑亭河绞尾闸,东至金闸湾闸口,北接镇直二渠、鄢家沟、南通13号井字沟,是老城镇北水南排、灌溉的主渠道,是1975年当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历时90天建成,渠道面宽12米,底宽8米,全长3774米。如今沿途住有百余农户,风景秀美宜居。
一个神话传说和一个合众渠,是金闸村给我最初的印象,从水患到水利,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
村书记、主任胡少锋、村治调主任周军以及向老相继赶到村部。
专家文泉作为《胡氏家谱》的编纂者向胡书记赠送家谱一本,少锋欣然接受,并和我们商量采风行程,决定先去附近农家看采菱角和采莲蓬,然后再看合众渠、金闸口。
胡书记和周主任带我们去合众渠附近的两户农家看采菱角。到了之后,发现这里除了菱角,更多是红莲,且正是采莲蓬的季节,同时红色的莲花仍然在次第开放。此外还有大片的鱼塘,真可谓鱼米之乡。
但这里并没有杨宏大哥美文中那充满诗意的画面,没有红衣女子,没有采菱船,更没有带甜蜜爱情的歌声,只有几位留守的老人在采菱角、采莲蓬。
我并不失望,相信来了必然有所收获。向老、专家文泉及诗人谢军对红莲更感兴趣,在那里拍照、采莲蓬,我则深入采访低调的采摘菱角的胡姓老人。
穿着水裤的胡老爹刚下塘采菱角时,见我去了,就十分友好地递给我几个红菱角。我说我不是来吃菱角的,只想来了解您种菱角的情况。胡老爹边听我提问边回答,手却不住地扒开水面的菱角植株,发现红菱后便迅速摘取放入随身的网袋中。
胡老爹告诉我,这片菱塘面积五、六亩,每年收个五、六万块钱。菱角种是他从公安引来的,一次引种,代代相传,年年萌生。种菱角也不需要太多肥料、农药投入。现在还没到结菱角的旺季,他一个人就可以对付,到了八月就要请人帮忙采摘了。
没想到种菱角还有这么好的效益。我剥开一个红菱角吃了,嫩嫩的,清甜爽口。这是嫩菱角,处于抢鲜上市阶段。到了老熟阶段,红菱角则应是粉糯香甜的风味了。
胡老爹的家就在菱塘的对面,与菱塘相邻且面积差不多的一口鱼塘正对着胡老爹的家门,鱼塘想必也是胡老爹的。我说:“您种菱角还带养鱼,一年下来,少说也是十多万的收入吧。”胡老爹谦虚地回应:“哪里,哪里!”

随后,我来到一个荷花塘。里面有一对采摘莲蓬的老年夫妻。妻子在塘边采,丈夫则在塘中采。只见荷叶、莲花、莲逢动摇处,丈夫的头脸、臂膀时不时显露出。不一会儿,他采满一腰盆莲蓬时,便滑向塘边,我便和他聊起来。

原来,这对老年夫妻去年都在新江口特警队食堂打工,丈夫是厨师。他们的儿子是特警队员。因为年龄大了,在城里睡不好,厨师夫妇便回家种红莲。当前这个季节正是莲蓬上市的旺季,贩子上门来收购莲蓬(菱角也是上门收购),他们每天都有五百多元的收入。
看来,在金闸村,只要勤劳种菱或种莲,都还是有不错的收入的,比城里人上班不会差。
我们驱车来到合众渠。
渠道一边为沙石路,一边为水泥路。水泥路这边主要为居民点,居民点后面亦是农田。渠道两岸边均植有水杉树,连续的地段往往一长排,婷婷翠碧,水杉树整齐地倒影入合众渠如镜的水面,美妙至极。这里的农田以种水稻玉米为主。
我没有见到采菱女划船而来,渠中也不见野菱角或红菱角的植株,更不要说成片的可供大量采摘的菱角。
我喜欢乡村游,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人们向往的乡村旅游的景点,作为一个建议提出来,也不枉来此采过风。
我说:“应该在渠中种一些菱角,安排几艘小渔船在菱角成熟的季节,搞采菱角的体验活动;《绞尾湾里歌悠扬》里的诗歌可以请人谱曲演唱......”
胡书记说:“文人都是比较浪漫的。不过,合众渠经过几年的清理才达到目前渠清水畅这个现状。我任村书记这些年,首先就是搞路通水畅工程,除了疏竣渠道外,还扩大了金闸灌站,保障了老城镇南部的农业用水,修了十多公里公路,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销售。”
从胡书记的话中我了解到了合众渠以前是有野菱角等水生植物的,与之相连的绞尾湾采菱的往事自然也不是杨宏杜撰出来的。
随后,胡书记和周主任带我们沿合众渠前往金闸口。一路上风景如画。我仍然在想,要是发动群众在渠道两边农田规模种植红莲和菱角,渠中搞几艘乌篷船供游人体验,岂不是松滋一道靓丽文旅风景线?
一路上交谈了解到,胡书记作为当地产业发展能人,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在八宝镇和老城镇各办了一家粮食烘干厂,收购小麦烘干,然后卖给白云边酒业公司,解决群众粮食销售难的问题。为了提高群众种植收益,胡书记一班人带领群众搞种植转型,种南瓜和冬瓜已初步取得效益。
我们来到金闸口的松西河堤上,俯瞰合众渠,两岸的水杉如两道绿墙,小桥人家时隐时现,渠水如带笔直地伸向远方。专家文泉、诗人谢军拿起手机拍照,赞叹不已:“这可是老一辈留下的财富!”
这里属围垸地带,有合众渠、金闸灌站,还一个排涝泵站,基本解决了金闸等村的抗旱与排涝。
金闸灌站的对面就是百里洲了,松西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是松滋与枝江的分界,但也不是绝对的分界线。
胡书记指着对岸的洲滩说:“那边堤内属百里洲镇,堤外800亩洲滩草甸的大部及附近1000亩耕地属老城镇金闸村。现在宜昌的一家旅游公司要向金闸村租用洲滩草甸及耕地,投资数千万元建设梦幻民宿和采摘园,目前项目还在等待省里批复。”
周主任说:“今年五一劳动节,枝江市政府在这里组织了露营相亲会,场面相当火爆,主要目的还是为推进这里的项目。”他说罢让我看他拍的视频。果然,视频里好多帐篷,一对对情侣们在这里亲近大自然,那一定是最美妙最放松心情的享受。
我说,看看吧,宜昌的枝江又走在前面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尽早谋划合众渠的文旅景观,并发动群众打造这一带的菱角、红莲种植产业。
胡书记说:“目前,我们还只有引进民宿并为投资方提供农产品的打算。”
历史上松滋与枝江颇有交集。向老介绍说,对面的有冯口集镇,在解放前为枝江县百里洲区冯口乡,老城镇的金闸、芦洲、新华、江心等村都曾经属于冯口乡,上世纪50年代初,省政府下文将上述村划归松滋管辖。
于是,我们临时动议去对面百里洲看看草甸和冯口集镇。
金闸灌站的旁边就是何家渡,有中型轮渡,过河很方便。
过河靠岸就到了百里洲。百里洲是长江上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屿,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近8万。物产丰富,以梨子、柑桔等水果闻名于世。我到百里洲贩过梨子,吃过百里洲的花生。这里的沙土花生很独特,成熟时将花生叶蔓拔起,花生就轻易地出土了,然后抖两下,花生就如水洗了一样亮白干净,直截剥开壳生吃,香甜可口。
经过200来米有坑洼的土路后,我们就来到了草甸。小车行驶于草甸上,如同行驶在大草原上,但见牛羊成群,蓝天白云,江水如练,护堤林翠。如此得天独厚,自然会赢得游人的青睐和投资人的看好。

停下车来,我们纷纷拍照拍视频。白天如此之美,夜晚则更有诗意。我不由得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句子: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诗人的眼中,唯有长江与明月是永恒的,照见了也送走了世上多少爱恨情仇。
随后我们来到百里洲围堤上,看到两块宣传牌。一块是整个百里洲整个旅游景点布局,一个就是冯口草甸的介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八百亩的草甸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这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露营、放牧、采摘和自行车骑行于一体的休闲运动胜地。

看罢,我笑着说:“我们也应该在金闸村的大堤上建一块金闸草甸的宣传牌。”

不要十分钟车程,就到了冯口。向老对冯口颇有怀旧情结,冯口也是他研究这一带长江变迁的重要参考。我们乘车走马观花,有一种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镇上多为老人小孩,他们闲适地生活在这里,生产生活都很方便,看不到交警、城管和保安,没有炫富的,也没有哭穷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世外桃园。
我们很快回到金闸村,在绞尾闸处停下,一边为碑亭河,一边为绞尾湾。向老介绍说:“这里一带几个村就是古代的澌洋洲,后来属曾经的冯口乡。
文泉说:“这碑亭河、绞尾湾或是长江故道的遗存。1870年长江溃口前,从老城西门到涴市的长江大堤称为皇堤。朱家埠位于皇堤中段。”
这话勾起了我些许历史认知。一是朱家埠曾是古代著名的沿江商埠,曾有“小南京”之称;二是朱家埠是清朝建威将军彭承尧的家乡,彭承尧是民族英雄,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精神应该大力弘扬;三是长江水道的历史变迁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城人民治水的历史都非常值得研究和宣传。其目的就是为乡村振兴增加文化底蕴和精神底气。
文泉在老城镇当过13年的文化站站长,几年前还写过《建威将军彭承尧》的文章在“高成文学”公众号上发表。
向老亦对老城镇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说,明朝时,朱家埠已成为松滋县的五“市”之一,与采穴、涴市、仓头市、大桥市齐名。当时,朱家埠北滨大江,南依竺园寺河(此河今已消失),水陆交通方便。街上建有48个“朝门”,朱姓财势最大,故称朱家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建武当山一柱峰金殿,收金各地。传说,京城建康(南京)只收了黄金三石三,朱家埠就收了三斗。故有“小南京”之称。
何许,我的认知就来源于他们的文章,但感觉深挖不够,展现不够。如果金闸村能够在近几年能率先在老城镇打造文旅产业融合的旅游景点的话,朱家埠乃至老城镇历史文化都可融入其中。
经过半天的采风,我们有收获更有期待。期待金闸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闯出一条阳关大道;更期待老城不老,在乡村振兴中不断焕发新风采。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彭昌义

名誉主编:覃章海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谢   军    

编      辑: 邓呈静    邓永解            

编       审:胡文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