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黎圣母院着火了,上次是圆明园”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实用心理学
每晚21点,用专业和温暖伴你一起成长。

【 蘑菇心理  第882天 】

  

文 | 实用菌

01

早上一醒来,看到的就是巴黎圣母院着火的消息,以及一个个火焰熊熊燃烧的画面。

当时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是电影《心灵捕手》里尚恩对威尔说过的一句话:

“你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仰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

不管是西斯廷教堂也好,巴黎圣母院也好,它们都不仅仅是一座教堂,还是人类历史上无比贵重的艺术珍品。

这样的珍品被毁掉,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接着,就收到几位朋友的留言。

从留言中就可以看到大家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

有的表示痛心;

有的想到了雨果《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

当然,也有的想到的是我们的圆明园。

02

说实话,看到圆明园三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理解。

不理解的原因是,不管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和艺术上的珍品,不能因为前者是自己家的就痛心,后者是别人家的,就不能痛心,就不能感到遗憾。

更何况,真正的艺术品是属于全人类的,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艺术上的熏陶。

但是看看网上,我又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小众”。

有超过一半多的人更支持这样的想法:

天道有轮回,谁让法国人159年前烧了我们的圆明园。

这看起来似乎说得通,你们家以前烧了我们家的园子,现在你们家的园子着火了,我为什么还要同情你?

但细想的话,其实还是说不通。

03

首先时间上不对,拿159年前的事和现在事来做对比,本身就不对。

就像你走在马路上,一个人冲过来将你暴打一顿,然后对你说,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打过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所以我就要打你,你怎么想?

其次,烧我们园子的人是一些流氓士兵,不代表所有的法国人,而且写《巴黎圣母院》的雨果也在听闻圆明园被烧后表示愤慨。

所以,因一部分的人恶行而仇视整个群体,这不合适。

更何况,当时烧圆明园的是英军,而不是法军。

当然,法军参与了烧之前的抢劫,这是他们的罪行。

04

虽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我也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这么想。

对同一件事,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中间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人们。

比如对价值的判断。

当你深切地感受到一件物品的价值时,你就会对这件物品的被毁而感到痛心。

比如巴黎圣母院,想想它八百年的历史,想想它里面的珍贵文物,想想它让美轮美奂的玫瑰花窗,你越是能感受到它的珍贵,就越会对它感到痛心。

当然,假如你对这些无感,那么你就会觉得无所谓。

而且,当身边有人表示遗憾的时候,你还会感到不理解。

05

其次,情感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想法。

当你喜欢一个人时,你会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心。

而当你不喜欢一个人时,对方遭遇不幸时,你大概率会幸灾乐祸。

所以,当一个人对法国的态度还停留在100多年前的状态中时,必然是不可能有好感,也必然在巴黎圣母院着火之后不会报以同情。

就事论事是对的,但这仅限于理论层面,而在现实的行为层面,很少有人能做到就事论事,因为人都有情感偏好,有情感偏好就会扭曲自己的态度和认知。

所以,面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就会不可避免。

表现在巴黎圣母院大火这件事上,就是两种观点截然对立。

我说现在,你谈历史,

你说我圣母,我说你狭隘,

大家相互对立,闹的不可开交。

06

今天之所以讨论这件事,不是想说那种想法对,那种想法错。

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也为这场大火而感到痛心,因为我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只是纯粹的艺术品,它属于法国人,也属于法国之外的其他人,包括我。

但我不想说服除我之外的任何人来认同我的感受,因为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因为对价值判断的不同,因为有情感因素的加持,注定了人们只能共享一个事实,比如巴黎圣母院着火,而不能拥有同样的感受,比如是遗憾,是痛心,还是无感,还是幸灾乐祸。

通过这一件事引发的众生相,我唯一想说的是,或许你要看清这样一个现实:

这个世界很复杂,当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是做好自己,然后别人会怎么想,会对你有什么样的态度,这些其实已经与你无关了。

了解了这点,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然,也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留言互动区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好课推荐】

想提高情商,来听听专业心理老师怎么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