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炳贵-乡村访古系列】走访朱集镇殷河村旗杆院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2019年2月15日我和好友一起去了殷河村,听殷河村张家后人述说当年这村赫赫有名的旗杆大院的传奇故事。

殷河村位于社旗县朱集镇西北十华里,社旗至田庄的公路旁,距离社旗县城大约50华里。为殷河村委驻地。殷河在当地人方言中发音已经变为“yan河”。

根据资料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殷姓人家从山西临汾迁此建村定居,因村东紧邻饶良河,故名殷河村;

清康熙十年(1671年),张姓人家从巩县(今巩义市)迁到此处,人口发展很快,而殷姓人日稀,张姓人居多,但村名未改。

这村张家在清朝道光年间出了武举人名叫张光堂,其字张显亮。村民张继山家有祖传的清道光元年《河南省武乡试同年齿录》一书,书中记载族人张光堂名列为第二十三名。乡试就是省里的考试,以前通过乡试的都被称为举人。

现村上以张姓、黄姓为主的大村。

“我是张光堂的第六代传人,俺张家老先辈在清朝道光年间是个武举人,后来先后在开封府,镇江、淮安任过朝廷命官。”

“后来平定洪秀全起义后解甲归田,荣归故里,皇帝下旨让他在老家也就是俺殷河村张家老宅子上盖起一进三的旗杆大院,以示皇恩浩荡,彰表有功之臣和光宗耀祖。

当年的旗杆大院是个什么样的?我问。

当年俺张家的武举人旗杆院可气派了,一进三的大院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南北总有二三百米长。座北朝南,门前有个穿村而过的一条小水沟,水沟北边有个停车栓马的广场。

广场北边就是高高耸立的两个三丈多高的大旗杆。

网上找到的类似的雕花的旗杆座

旗杆北边是旗杆院的大门,大门左右两侧有副对联“精忠报国一世英名显福门,忠孝两全高风亮节传贵家”大门上方横批是张宅武举院。据说门口的对联和门上头的题匾还是朝廷道光皇上亲笔御赐书写的,对联含着俺老太爷武举人的字号“显亮”呢。

进入大门是前院,正堂屋是五间腰屋,(五间大瓦屋中间那间是过道,直通二院),左右东西三间大厢房,来客留宿住。

通过腰屋过道进入二院,二院正堂屋也是五间,但有三个门。中间三间是正屋,留一门俩窗,是武举人和他夫人所住,东西两头各一间是护主家丁所住,有事武举人一呼唤两面家丁听见就到正门前听候分附。

二院左右厢房是武举人儿女所住房间,男孩住东边,女孩住西边,丫鬟仆人各住所侍候的主人旁边房间。

通过二院正房两边过道门进去三院。三院正北有三间大瓦房是武举人父母所住,东西厢房是丫鬟仆人所住。在绕过武举人父母所住大房的两边进入武举人旗杆大院的后花园,假山柏树,奇花异草满园可见。楼台亭阁九曲回廊尽收眼底。荷花池,玫瑰园,松竹林,会友轩,墨苑武馆左右建立,每到春暖花开整个院中芳香扑鼻,百花齐放,其乐融融。

武举人解甲归田时也把一直跟随他的好友拜把弟兄胡玉也带回殷河村居住,并给他也盖起一所大院让他安居乐业。武举人在家安度晚年,耕读传家,南来北往的侠客好友他

都是热情招待,远接高送,对村民也是时常帮助,逢旱年灾荒武举人搭棚赊饭,救穷人很多,所以方圆百里都是称他为“张大善人”。

现在旗杆院还有吗?我问之后和张家后人及好友一同去看看。

随着武举人后人一同去寻觅旗杆院,到那里一看原来豪华气派的武举人旗杆院已不复存在,留下几间老屋也说是武举人的后人所盖。我寻觅半天看到旗杆院的残砖碎瓦依然存留不少。

为何举人能在自家立旗杆那,通过查询求教获知:封建社会里,经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插旗扬名,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

1、旗杆顶部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

2、旗杆石不同。尖头的旗杆石,主人可能是读书的文进士,而平头的旗杆石,主人可能是武进士。

3、石上可得文字不同。文字不一样。文旗杆写的官名,武旗杆只写一个姓还有印的动物图案。
旗杆一般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科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或副贡,甚者官方资助的秀才都可以立旗杆,但旗杆上没有安装"旗斗" 。
二。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有一个"旗斗"
可以想见,当年张氏祖上考中武举人,在庭院立上有一个"旗斗"的旗杆,何等光宗耀祖。

我和好友在旗杆院遗址来回转悠,发现很多汉砖青瓦,据武举人后人说,多里多,到处都是,那个旗杆座就埋在前面路边。我又发现一个红石板,以为是碑石,看了又看没见啥字。

喜悦和遗憾并存,但我依然感到无比欣慰,毕竟在我们家乡出了受皇帝嘉奖的武举人。我在想,如果不是时代的悲哀,饶良镇的刘庄侍卫府,朱集镇的殷河旗杆院和苗店镇赵岗村的赵拔贡大院及大苗庄的唐北地下交通站都相距不远,都能保护保留到现在那我们的家乡不但美丽富饶而且也是很好的旅游参观好景点啊!但愿历史的悲剧不在重演,中华古老文化得以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吧。

                                                         2019.02.15

作者简介:

黄炳贵,生于1961年8月,微信名彼得,快手号“红尘聊哥”,籍贯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大石桥村。年少轻狂,行走江湖偿尽甜酸苦辣;暮年叶落归根回故乡,爱寻踪访古写传奇,闲云野鹤,自得其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