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一个河南人,却难忘当年在湖南外婆家的南方饭菜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虽然我是河南人,在河南居住了几十年多大半辈子了,还是留恋南方外婆做的饭菜的味道。

在南方,妈妈虽然是湖南人,但由于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给我们做饭菜。奶奶也学做南方人做的饭菜,但做出来的饭菜根本就不是那个味。只有在假期和过年时,到郴州外婆家才能吃到正宗的湖南口味。

坐火车到郴州火车站下车,到城里外婆家还有十几里路。五十年代没有城市公交汽车,只能步行和乘坐黄包车。一出火车站就如现在的出租车一样,火车站街道两旁停着一排排的黄包车。

一看见出站的旅客就峰拥而上侃价拉客,一般从火车站到城里也就两块多钱。从火车站出发经车站路过白湖桥,走白湖路、文化路拐弯,到西大街经百货公司商店门口,向南再走三十多米路西就到外婆家了。

外婆家一间二层砖墙木质楼房,门面房往里一进五宅子,门面房较窄后面四进较宽。第二进与门面对齐北边隔一外公外婆的卧室,卧室内还能放一横一顺两张红木雕花大床,横床与隔断处还放一立柜。

解放前购买这座房屋时我母亲可是出了大力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郴州时,日本鬼子兵在郴州农村大量屠杀耕牛(水牛)。水牛皮丢弃的到处都是,水牛皮是制作皮鞋、钉鞋和皮件的上等原料。我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女扮男装,带领七、八个徒弟下乡捡牛皮。通过这样集攥的资金才买了这座房。

马路对面保留的与外婆家一样的门面房

照片前排外公外婆,后排本人及表妹,两边俩表弟

外公外婆祖居衡阳落户于郴州,外婆身材微胖,皮肤白净四方脸形,慈祥的面容,和善可亲。

外公身材清瘦,长白眉,白山羊胡须,面目不怒而威让人生畏。外婆亲我,表妹长住外婆家与外公打得火热。

南方人非常讲究吃,常年家里腊肉、腊鸡、腊鸭、腊鱼和各种腌制的酸菜不断,就是在农村平常吃饭也都是好几个菜。湘南人吃菜就讲究辣,但这种辣不同于四川的麻辣,而是一种纯碎的辣。

我年青时就有吃辣椒的本领,油炸的虎皮椒我能一顿饭吃一碗,这是我小时候在湖南吃出来的本事。

外婆做得一手好湘菜,每次我们去外婆家,吃饭时鸡、鸭、鱼是必不可少,每道菜都是辣味的。

南方人喜欢养鸭、吃鸭,外婆制作的一道名叫"芋荷鸭"菜让我今生难以忘怀。"芋荷"就是晒干了的芋头杆,制作时选用当地放养的土鸭,切块收入锅中炒干水分加入郴州土茶油炒干,再放入盐、老姜、干辣椒段加水闷煮。起锅前加入芋荷杆翻炒,让鸭肉的汤汁浸润芋荷杆里,去掉芋荷杆的麻。一道热气腾腾的芋荷鸭就出锅了,香辣可口、非常下饭。

鸡是烧公鸡,肉质鲜嫩,皮和肉之间又带着劲道,三分辣十分鲜,吃起来十分过瘾好吃的很。

鱼一般买郴州小东江的特产“三文鱼”,肉质鲜美,南方人是做“鱼”菜的高手,能做出很多花样来。一会儿功夫,外婆象变魔法似的,做出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来。扑鼻的香味早巳勾出我肚里的馋虫来。

外公手拿看不知用了多少年的黝黑的山野藤烟袋杆、黄铜烟袋锅黄铜烟袋哨的大长烟袋坐在上首,父母分坐两旁、表妹和我坐下首。

外公一生嗜酒如命,饭可不吃,酒可不能不喝。喝酒吃菜有时饭就不吃了,不过酒也不多喝每顿二、三两即可。平时喝的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父亲是个大酒量,平时斤而半斤的照样上班工作。他的大酒量让铁路局领导都闻其名,多次当面要求他上班少喝或不喝酒。外公也是好酒量划拳高手。听母亲说我出生时,因为我是家族下代的第一人。在那个时代就摆酒席二十多桌,外公兴起到每桌都敬酒划拳打通关,二十几桌下来愣是没醉,外公好酒量的美名扬。

他们翁婿两喝酒吃菜,我们这边早已开吃,外婆坐下后,把鸡腿拧下来放在我的碗里。把我喜欢吃的菜都夹到我碗里,表妹气得一直用眼瞪着我。

边吃着饭外婆边给我讲解饭桌上的礼仪,两根筷子不能竖插在饭碗里,不然犹如插香上供。夹菜时不能专挑自巳喜欢吃的菜,不能象炒菜那样满盘子翻菜。端碗要左手大拇指扣着碗沿,四指在下扣住碗底,不能双手捧碗,那是要饭吃的叫花子。外婆的教悔让我铭记了一辈子受益非浅。

外公解放前后都是郴州皮业界的领军人物,阅历广见过大世面,在我们北方的说法是一个“光棍子”。什么样的席面都经历过,那"嘴”是一等一的挑。外婆的厨艺能侍候着外公那张"嘴"确实非同一般,那厨艺也绝对是一等一的高。

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外婆夏季的炒田螺、炒嗦螺和田螺汤。南方水田里生长着很多田螺,有如核桃大小的田螺叫"铜螺",个如手指头拇大小的叫"铁螺"。水稻收割后我们也提着小桶到田里摸过田螺,田螺在水下泥面上滑行时留有痕迹,顺着痕迹有一小洞,手顺着小洞摸下去就能摸出田螺了,一晌也能摸一小桶田螺。

田螺摸回家后要在清水里泡两三天,勤換水让田螺把肚子里的泥土都吐出来吐干净,然后用刷子把田螺外壳刷干净就行了。

炒嗦螺前把田螺外壳尖的那头,用钳子或刀把小头去掉。炒制时准备新鲜朝天椒、大蒜、生姜并切成片。锅内冷油下姜片、蒜片爆香,将田螺、红椒段、盐、酱油翻炒至大头盖片都脱出来,那就代表嗦螺炒熟了,可以装盆食用了。可是在自巳家里按外婆制法泡制,就是达不到那个香辣味。可见这炒嗦螺的火候和时间的掌控是非常关健的。

拿起一颗嗦螺挑去螺盖,把嗦螺大头放在嘴里这么一嗦,螺肉就被吸入嘴里。嘴里嚼着螺肉满嘴的螺肉清香和辣味刺激着味蕾,那好吃的感觉真是用文字也无法表述。虽然嘴被辣的吸溜着,满头大汗仍手嘴不停的吸嗦着。盘中早巳空盘乃将手指放入嘴里,吮吸着手指残留的味道。

也可把田螺把在滚水中煮一会儿,把田螺捞出用针将螺肉挑出,将辣椒等作料炒田螺味道也很不错。用挑出的螺肉做个清淡一点的螺丝汤也很好喝。

过去离郴州市人民医院,西北不远过去叫"三穿塘"的小村子。小村里住着一位外婆的表姊妹,我叫她"乡下外婆"。每到过年都会送一些农村自巳制作的过年食品给城里外婆,例如南方农村用糯米打制的糍粑和用江米面油炸的叫"桃花"(糖环)的食品。糍粑是南方几个省份农村过年,用糯米必须制作的一种食品。

蒸糯米:首先把糯米淘洗干净并浸泡一天沥干,将糯米加开水煮至半熟。糯米舀出再沥干水放入一个,叫木桶状的甄子里蒸半小时。需猛火烧糯米才会更香。

捣糍粑:将蒸熟的糯米倒入专门捣糍粑的石臼里,两个壮汉一人手执一根捣糍粑的木槌,一人一槌的槌打糯米。捣糯米讲究快而有力,用力均匀,一定要把糯米捣得瓷实、黏糊、有韧性。

揑糍粑:把捣好的糯米面团放入面盆,用手沾油把糯米面揑成一个个小团,然后拍扁成一个个园形糍粑。

为了便于保存防止变质,一般会将糍粑进行晾晒至八成干即可。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当时打制好的糍粑就可以食用。糍粑可以烤着吃,烤着吃糍粑很蓬松。可以用糖煎着吃、煮着吃,这样吃会感觉糍粑甜腻软糯。

还有一种黄糍粑,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个头和月饼差不多比月饼薄,也是用模子倒出来的。它是用糯米、籼米为主要原料,经熬碱水配米浸泡,磨浆、吊浆、蒸煮、捣合、成型等工序制作而成的。食法与其它糍粑相同,但味道更鲜美。

油炸食品糖环(桃花) :糖环是用江米磨成江米面掺糖用茶子油合成面团,在一个大案上搓成比筷子稍粗的长面条,用长面条捏制如花瓣,尖状或圆弧形的一个个糖环。然后把糖环放入茶子油锅炸成金黄色。糖环甜脆爽口,是过年走亲串友的上等礼品。

外婆过年时做的一道我最喜欢吃的菜一一酿豆腐。南方人最喜欢吃油炸的豆腐,菜市场每天早晨都现炸现买油豆腐。

有油炸的四方豆腐块,油炸正立方体的叫"豆腐泡",过年时买豆腐泡都是做"酿豆腐"的。

制作酿豆腐时先制馅,与咱们北方剁饺子馅一样。先将五花肉十葱花十冬笋干等,其它配料根据自巳喜好、口味自行配制。酿豆腐馅配制好后,把油豆腐泡一面抠个洞,将配制好的酿豆腐馅塞进油豆腐泡内塞满。

按此方法将一个个油豆腐泡全部制作完。然后上笼蒸制,蒸好后端上饭桌立马香气溢人。夹一块放碗里咬上一口,满嘴流油美不胜言。我也吃过很多家的酿豆腐,但都没有外婆做的香、好吃。现在想起来还垂涎欲滴。

外婆离开我们巳经几十年了,但仿佛还闻到老人家所做的饭菜味道。这迷人的香味还飘浮在我的身边,这味道也㚵将伴随我的一生。


作者简介:

谢永彬,苗店中心学校、苗店镇教办室,生于1946年,爱好广泛:弹琴,手工,雕塑,书法,根艺,蛋雕,收藏,尤其鸡蛋上雕刻作画为当地一绝。

谢永彬老师原创文章导读

1、【行走天下】 湖南探亲之旅之一   寻梦白石渡

2、【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 之二  邓家塘车站与两湾洞古村落

3、【行走天下】湖南探亲之旅之三   郴州

4、【行走天下】 湖南探亲之旅 之四 衡阳

5、当年的铁脚牛车

6、【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一】苗店唐北地下交通站

7、【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二】建设中的苗店红军广场

8、【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三】苗店红军小学

9、【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四】薪火传承,不忘初心---记苗店老革命苗清发的后代们

10、怀念大哥苗文兴

11、【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一) 千年古集市-龙泉镇

12、【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二)汉代三座石桥-三近桥

13、【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三)千年名观一一刘平观

14、品读三哥忆母亲旧作,追思亲人传孝道文化

15、【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六)苗店名字的由来

16、【千年古镇话沧桑--苗店历史寻踪】苗店的石塔禅寺

17、我家几张合影照的故事

18、殇与呼:保护乡村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19、狗年也话狗:回忆我小时候养的一条土狗-“乌嘴”

20、打虎小英雄

21、学习先烈革命优良传统 发扬救死扶伤为民精神-记社旗人民医院观《共产党人刘少奇》后有感

22、社旗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学习先烈革命精神 献出一片诚至爱心

23、【红色基因代代传 之五】  覃甦师长牺牲时的见证者-贺彪

24、难忘我人生中的两次灾难

25、我儿时的游戏

26、一段尘封历史的开启-“胡服”秘过唐北地下交通站

27、社旗国防魂

28、乡村记忆‖  生产队时期的麦收画面,至今仍让我回味

29、乡村记忆‖生产队系列--积肥

30、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一 备料

31、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二 盖草房

32、乡村记忆‖那个时代的农村建房  之三 盖瓦房

33、谢永彬◇那些儿时听过的家乡民谣,你还记得几首?(一)

34、谢永彬◇那些儿时听过的家乡民谣,你还记得几首?(二)

35、谢永彬◇向民间戏曲文化传承者致敬

36、谢永彬◇这些乡村谚语你还记得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