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代表儿”的那些事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王代表儿”的那些事



者 |  惠风和畅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王代表,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大名,出身历代贫农,没进过学校门所以也没有学名。小时候觅(雇佣)给人家放羊,人们都叫他"王娃儿”,十八岁那年年“卖壮丁”投了军,没赶上抗日却全程经历了内战。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合作化后复员回到老家村里,人们都叫他老王。

文革时期公社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村里最基本的建制是生产队,由队长、会计、民兵连长、贫农代表组成领导班子。贫农代表在生产队里相当于连队里的指导员,行政部门的支书,在队里分工是抓阶级斗争,是管政策执行的官儿,人们不再叫老王了,就尊称王代表。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公社食堂解散了,各家农户分到一小片自留地,可以种些蔬菜自己吃。在那“够不够三百六,不够吃了再研究”,”低指标,瓜菜代”的饥荒年代,这每年每人三百六的”免购点”不是纯原粮,还包括百分之七十的红薯干和生红薯(三斤折一斤原粮)。

孤身一人的王代表不像其它小孩多的“缺粮户”有小孩的口粮指标作底垫,(缺粮户实际上是缺钱户),孩子多的人家一个”棒劳力”一天挣十个工分才合三毛多钱,年终决算时工分值还不够买回全家老小各三百六的免购点钱。所以相对王代表这个余粮户,更缺的还是填饱肚子的”粮”。

王代表的职位决定了他不能像其它社员那样,放工回家“顺手牵粮”捋一把粮食籽儿,夹带个红薯、包谷棒儿什么的作补贴,他要执行粮食政策,牢记阶段斗争,不断地监督从地里回来的小偷小摸儿,自己得作出榜样,干啃那红薯干占多数的三百六,自然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甘苦自知了。后来作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王代表,对饥饿自然有自己独到见解和体会。

在一次师生集会上,王代表作例行讲话,王代表给师生们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幸福生活时讲道:啥是享福?到共产主义了天天有好面馍吃,跟正往儿XX大领导那样,床头其支着油馍锅,早晚想吃早晚炸!

“马振扶事件”过后,为反对文教战线上的资本主义思想回潮,夺回被封资修占领的文化阵地,派工宣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大老粗管理大老细。苦大仇深的王代表自然而然地成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王代表。进驻XX公社中学。

王代表每天从第一节课开始,坐在讲台旁边早已置好的躺椅上,监督着没有改造好的臭老九们讲课,防止他们向根正苗红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灌输封资修的思想。

每天上午‘第一节课还行,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可是老师们讲那些数学、英语…王代表入墜五里雾中,渐渐的精力不支了,开始打盹,进而发出均匀的酣声…时间久了师生们也习以为常了。

那个年代政治课多,每周自然安排一节王代表的忆苦思甜课。有一次在全校师生的讲用会上,王代表给师生上政治课:劳力们(男同学们,妇女同学们)…文化大革命是节(阶)级斗争,毛主席是五(无)产节级,刘少奇是四(资)产节级,刘少奇为啥打不过毛主席,错(差,少)一产着呢

九一三事件之后,举国震惊,全民迷茫。在全校师生集会上,王代表首先讲话传达最新最高指示时说:…林X这家伙三不识抬举,当个二把手,吃个狐狸头馍(黑、白面各自发酵成块后揣在一起蒸的馍,黑白相间,像花脸狐狸头)还不识足足儿,还想吃净面卷糕当一把手,摔死他也不亏…

那个年代贫下中农占领课堂,阶级斗争天天讲,王代表在XX乡中管理学校,牢牢地占领了无产阶级教育阵地。

后来,在一次全公社斗私批修、忆苦思甜大会上,苦大仇深的王代表在主席台上,看着满场各个革命组织招展的红旗,听着喧天的锣鼓和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口号,感动得热泪盈眶。公社革委会主任,各造反派头头讲完话后,会议进行到重点发言,请苦大仇深,管理学校的王代表作讲用。

王代表走到台前,定了一会儿神,轻咳一声清清嗓子,声泪俱下地说:要说老社会吃苦,你们谁也没有我吃苦多,就拿六零年饿死人来说…台下的人各开各的小会儿,没几个人听台上讲的是啥,在主席台上坐着抽烟的革委会主任觉得跑题了,赶紧上前拉住王代表的胳膊,说老代表太激动太累了,下去休息一会儿…连拉带扶地把王代表请下台去。

当天,在乡中师生惊愕的目光下,王代表背着自己的行李卷儿,离开了他管理了四,五年的学校。

-记于第三十六个教师节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惠风和畅,原青台五高退休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