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罗万象的关中农谚

 汉茂油桃 2020-10-17

 农谚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寓教于乐,朗朗上口,幽默诙谐,便于记忆,且实用性强。农谚一般是代代口传心授而成,其内容包罗万象。笔者有幸收集到渭北农村较为流行的部分农谚,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气象类 在关中农村,老人常告诫后生,“进门观脸色,出门看天色。”提醒人们,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察言观色,谦虚谨慎,话到嘴边留三分,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千万不能说,说多了必定于事无益;出门赶路,要学会观天色,提前判断阴晴雨灾,防患于未然。聪明的后辈将老人的话铭记于心,把 “观天色” 延伸用以指导农业生产,防害减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的气象类农谚有:“云朝东,一场风;云朝南,水漂船;云朝西,水滴滴;云朝北,端上簸篮儿晒干麦”,“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大雨到”,“雨中闻蝉叫,预示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烟囱不出烟,必定是阴天”,“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雨来到”,“水缸出汗蛤蟆叫,莫赶长路大雨到”“瓦块云,晒煞人;扫帚云,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早上乌云盖,无雨风也来”,“黄云上下翻,天要下冰蛋”,“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管理类 过去在农村,没有专门的农技学校,农艺传承全靠“老子教儿子,儿子传孙子”的口传心授,而传来传去,传的就是祖上留下来的农谚。

人们耳熟能详的管理类农谚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孩子不离娘,庄稼不离土”,“白面细面,土中提炼”,“地靠人养,苗靠肥长”,“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头伏萝卜二伏芥,数罢三伏种白菜”,“无酒不请客,无灰不种麦”,“枣儿塞鼻子,种谷种糜子”,“施肥施到劲头,锄地锄到地头”,“种地没有窍,勤耕多锄草”,“(秋作)三分种七分管,人勤地不懒”,“干锄棉花湿锄瓜,不干不湿锄芝麻”,“抹芽不过寸,过寸跑了劲”,“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秋作没啥早,越早苗越好。一早三分壮,一晚三分薄”,“玉米锄得嫩,顶上一茬粪”,“若要玉米好,肥料要吃饱”,“玉米不上粪,空收一根棍”,“小麦要增产,冬春灌溉是关键”。

经验类 人常说,“经验是挫挨出来的,教训是血的代价换来的,同时也是乡野智者善于观察、善于摸索、善于总结的结果。”这类农谚多为积极的哲理性强的谚语,富有指导性和实用性。此类农谚有:“白雨猛,中雨烈,霖雨落地不停歇”,“雹打一条线”,“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夏至无雨,囤里无米”,“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干冬湿年”,“棉花锄七遍,桃子赛蒜辫”,“枣发芽,种棉花”,“杨叶如钱大,开始种棉花”,“椿头大似碗,种花也不晚”,“麦好在种,秋好在务”,“起寒种麦,十种九得”,“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麦收在犁上,秋收在锄上”,“玉米去了头,力量大如牛”,“平叶要稀,竖叶要密”,“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赶早”,“今年锄草剩一棵,来年拉草一大车”,“叶片转开身,一棵打半斤”。

忠告类 “老人是财富”,前辈人走过的弯路或者亲身历经的血的教训,不愿意后辈人再重蹈覆辙。

过去在乡村,常能听到人们这样告诫后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惯养出娇子,肥田出秕谷”,“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早谷子晚花,十年九瞎”,“晚种一包米,早种一把糠”,“犁地不耙地,等于蒸馍跑了气”“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耕得深,耙得烂,来年准能吃饱饭”,“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锄头下有肥”,“猪鸡上圈羊上绳,提防畜禽来啃青”。

随着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和设施农业的不断普及,许多农作物的耕种方式、植保、管理技术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农谚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不容抹杀,有的甚至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农谚正一天天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文化,其依然是难以复制的宝贵财富。(文:王青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