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院子的电视机

 唐白甫grpj8q5p 2020-10-17

      我们村里的电视机

      文/渊明爱菊(刘肆梁)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沿海地区已经改革开放,我们村里极个别胆大的,也外出深圳打工挣钱了,但是内陆的农村还是非常的落后和贫穷。村里刚用上电,能够称得上电器的,大概只有手电筒了。条件好一点的,有一台广播或者收音机,能听新闻和歌曲,牛得不行,羡煞旁人啊。

      忽然有一段时间,周边的院子,陆续有人买了一种很“神奇”的电器——据说这“家伙”可以演戏、唱歌、看新闻……只要插上电,就有人在里面演戏,再也不要花钱请戏班子了,而且比戏班子演得更好——“能说会唱”的。最神奇的,你只需要管电费,不像请戏班子那样,管吃管住的,还要付工钱,划算得不得了。另外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假如你不喜欢这个“戏班子”演的戏了,只要扭动一个开关,就可以马上换个“戏班子”演,他们有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叫“换台”。老人们煞有介事地说:“这“家伙”是个“法宝”,或者是“神仙”,它施个法,就把“天上的天兵天将”招来,在里面演戏、唱歌、跳舞;再施个法要“演员们”停就停,不是“法宝”或者“神仙”哪个有这样的本事儿?能做得到?听闻这些传说后,心里痒痒的,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这样的“法宝”。可惜,和他们村里的人不熟,一直没有机会。

      突然,有一天,让我们激动的事情来了。村里的刘福红爷爷家,也买回了一台这样的新鲜玩意儿——电视机,我们村的第一台。

       “法宝”回来的那天下午,这个喜讯就像习习而温暖的春风般,吹遍了全村。男女老少放下手中的事,就像从四面八方飞回的蜜蜂一样,争先恐后地回到了他们的“蜂巢”——福红爷爷家,要把这位“神仙”的尊容一睹为快。他们这里摸摸,那里瞧瞧,恨不得把“神仙”的“五脏六腑”都搞个清楚明白,嘴里不停“念念有词”,啧啧称奇。就像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里的链子嘴田五叔一样,我们村也有个编顺口溜(用现在的话:段子手)的能人——安德爷爷。他编的顺口溜,通俗欢快:“院子有个刘福红,就是与众都不同,既在区里当干部,又把电视买家中,今天晚上看电视,快快乐乐闹哄哄。”来看新奇和凑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了,把整个屋子堵得水泄不通。这时,福红爷爷笑着说:“各位父老乡亲,电视机还没调试好,大家先去忙吧!晚上一起来看电视。”于是,大家悻悻然而散,却“偷工减料”地把手头上的事马上做完,急切地等待着晚上去看电视。

      越是焦急,时间过的越慢,老天偏偏和你作对,夜幕迟迟不降临!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看电视的热情。才不管呢,早早地就等待在福红爷爷家的晒谷坪上,带上瓜子、花生等,那架势是准备大干一场的节奏啊!陆陆续续来看电视的人,挤满了晒谷坪,着急的等待着……

      真是千呼万唤才出来啊!福红爷爷吃完饭搬出一张桌子,架上电视机,插上电源,打开电视开关。“有声音了,在说话了”小孩们激动并兴奋的叫喊着,“声音是有了,何嘠(方言:为什么)不出图像,没看到人,声音呲呲滋滋的,好嘈杂,屏幕上都是雪花麻点,看不清啊?”老人们不解地问。“别着急,等我把天线拔出来,再调整好方向,接收到稳定的信号后,就能看清楚和听明白了。”福红爷爷回答说。经过他的手施法一般地把“法宝”摆弄了一番后,突然,“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一首歌曲悦耳的歌曲钻进了耳朵里,人像也清晰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片头的字幕赫赫地写着“上海滩”(连续剧名)三个字……大家如痴如醉地看着电视机,时而交头接耳;时而欢呼喝彩或唉声叹气地议论;时而屏住呼吸鸦雀无声生怕错过了剧情。时间像过得特别快,两集播放完了。福红爷爷微笑着说:“今晚的电视到此为止,明天晚上再来看啊。”大家意犹未尽的慢慢散去,一边走一边讨论着电视剧情,许文强如何的帅气而有才,丁力如何的讲义气啦,冯程程如何的端庄秀丽呀……

      接下来的岁月里,《上海滩》、《大侠霍元甲》、《再向虎山行》……等经典电视剧,一部接一部地看。那时候,“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等主题曲的歌声,成了村头村尾的人们嘴里的主旋律;许文强、丁力、霍元甲、陈真……成了争相模仿的偶像。

      随着村子经济条件的陆续变好,电视机从一台、两台、三台……不断地增加。电视机的“装备”也不断完善,如:变压器(那时候农村的电压很不稳定,需要这种“神器”稳定电压)、室外天线(在屋子的外面,竖起一根细长笔直的树杆,把天线固定在木杆顶端,牵一根长长的天线专用线,一头连接天线,一头连接电视机)等。《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新白娘子传奇》、《白眉大侠》、《甘十九妹》等经典电视剧陆续地转播,特别是《新白娘子传奇》,大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

      那时候的电视机都是黑白的,从14英寸起荧屏越来越大。直到九几年,慢慢的有了彩色电视机。村子里早期买了电视机的,有条件的也换成了彩电,没条件的,把荧屏前加一张彩色的透明塑胶片儿,电视也变得有点彩色的味道。

      那时候,要想到别人家看电视,必须和有电视机人家的小伙伴搞好关系。不然,“不让你到我家看电视了。”小伙伴傲娇地说。

      那时候,电视的信号不好,经常要调整户外的天线(我们叫做摇天线)让电视图像变鲜明,声音变清晰。一个人在屋外扭动安装了天线的树杆,里面的人就喊:“再摇一下,好了好了!别动!哎呀,又过了,往回摇一点点,好!好!好!把天线固定好啊,这个位置刚刚好。”这种声音好多年都是大家最悦动的“乐曲”。

      后来,电视机荧屏从黑白到彩电、液晶、等离子,天线从室内到室外的无线、再到有线、宽带网络,不断地进步和变化着。

       村里的年轻人和部分老人、小孩,随着改革的浪潮都相继地迁入到城里,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农村里,围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也难得再有了!

      但是,那时候看电视的情景,却是永恒而温暖的记忆!

作者简介:刘肆梁,笔名:渊明爱菊。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最喜欢的一句话“诗以言志,文可传情!”。漂泊天涯十几年,颠沛流离、披星戴月,人到中年,平平淡淡才是真!感悟到:天地万物,道法自然;富贵荣华,过眼云烟;伤春悲秋,皆是枉然;寒来暑往,白驹过隙;成败得失,何须强求;生命苦短,及时行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