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上品——人参

 铁毛l 2020-10-17

上品

人参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

黄师注解;

人参,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腹满之疼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人参气质淳厚,直走黄庭,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上下之呕泄也止,心腹之痞胀俱消。仲景理中丸,用以消痞痛而止呕吐,握其中枢,以运四旁也。

以下为陈修园注解;

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

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精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侖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

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

读后感;

陈修园评论《本草纲目》最狠的话;

  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查。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黄师也有对《本草纲目》的评价,在<玉揪药解>的序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多年前,就已经进入小学教材,看来误导了一批小学生。把一本很厚的书,价值不高的书进入到小学教材,并且是已经申请了联合国文化遗产,《黄帝内经》《伤寒金匮》《黄元御医学全书》却是一种无视。这是当代医界和中国文化的一种耻辱性标志。

   陈修园的注解的人参,只作参考,以黄师的注解为主。

   陈修园的注解中,有这么一句话。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

   他把津液,当成阴液,说人参为救阴之品,这句话不妥,容易误导人,以为人参为滋阴之品。津液者,生于气也,气为阳也。白虎加人参汤后面有一句话,汗多亡津,气也外泄也,津化于气也,津亡外泄,气也外泄,加人参者,益气以生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