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眼里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成都书语 2020-10-17

孩子眼里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淡化

     第一次请孩子们对一本书做个评价,这些孩子是四五年级的,个别六年级的。他们的评价很有意思。我选几个给大家看看:

《白雪公主》

初读这本书,我没什么感觉,因为它既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没有太多新的东西。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这本书的大纲,发现这本书与《白雪公主》类差不多。这本书是被丢---遇到困难---被解救...完美结束;《白雪公主》是被驱赶---被陷害---被救...完美结束。所以我起初认为这本书是《白雪公主》的放大版,本书又与其他书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主人公就不一样,其他书主人公大多数都看起来非常完美,而本书作者却把主人公的缺点重点提出。我认为这本书有着一样的内容,就是"被捡到---起初幸福---反派出现---离开",不过作者却用了几种非常巧妙的办法把这种重复变得不易发现了。一是主人公的想法:在每次主人公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时,主人公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二是主人公的名字:这是本书最奇妙的一个地方,主人公每到一个人手中就会被迫拥有一个新名字,也会有一个新身份,这可以让阅读增加一份乐趣。然后我又找出了这本书的中心词与比较重要的词---爱、翅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先不懂爱、获得爱、失去爱⋯⋯,可以说这本书是以爱为中心的人生道理。我在读这本书时发现主人公反复提到翅膀这个词,在每次离别时,主人公都想用翅膀飞回来,其实是暗示主人公想到翅膀时,他就拥有了爱。

    我对这本书没太大感觉,虽然作者写书时用的技巧非常多,但是却缺少了一种美感,比如说话,在本书中只有喊和说两个词,第67页,流浪汉的话都用“说”这个词来表示,我一点都不能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只有仔细去看他们说的话的内容才知道;而《草房子》却很多,如:“说、喊、唱、叫”等,比如第95页,白三给牛接尿时说的话很多,但不单单用“说”,比这本书好多了(这也可能是译者的原因)。还有这本书比较直接,不做太多或太大装饰性的描写,就如第89页,布赖斯给鲁思表演时,动作虽然很细致,但对文章的描写不多,就算有也是用的很常见的词;而《草房子》却很多,第279页中桑乔打猎的情景,作者不仅把细节描写多,也对这个地方加了许多生动的描写,让人认为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电影。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充满了技巧,却没有读者想要的美感的书。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下第二十二章《所有爱我的人》,爱德华被意外打碎后陷入昏迷中,在梦里它会走路,会飞,会哭,我觉得这就是爱德华的内心世界,在梦里全部展现了出来,非常动人、形象。但后面阿比林她们都在请求爱德华留下来,爱德华为什么只是哭,而不倾诉一下它的苦衷呢?作者这个地方如果加上语言描述,可能会更好。

        还有,作者在爱德华落水后就再也没有提过阿比林了,为什么?难道她不爱爱德华,已经把它遗忘了吗?是不是可以用阿比林对爱德华落水后的着急难过衬托一下爱德华渐渐懂得的爱。

《灵犬莱西》

我对这本书没什么感觉。

    爱德华和莱西一样,都是有流浪的生活。但是,《爱》这本书和《灵犬莱西》比起来,我更喜欢《灵》。因为《灵》里面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很明白,作者的写法也很动人,细节描写也很好。《爱》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是相互的,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让我们学会“爱”,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一个爱的结局。爱德华被反复丢失,又遇到了很多新主人。但当他失去曾经的主人阿比林时,他才会真正的去爱她。也就是在流浪的过程中,爱德华学会了爱。

这本书好的地方:写的很曲折,虽然没有很多修辞方法,但表达的意思很清晰,描写的很细致。

不好的地方:99页说爱德华好像看到了佩勒格里娜,而书中没有交代她是不是,书的结尾也交代的不是很清楚。

《不老泉》

这本书的主要的结构是“离家——冒险——回归”,我们读过的《不老泉》,《灵犬莱西》《天使的雕像》等很多书都是这样的结构。但是这本书和他们不同的是爱德华历险的过程又重复着“拥有_离开”这样的小结构。我觉得这样的重复是有必要的,因为每一次的重复都让爱德华加深了对爱的理解。例如第一次爱德华被抛进大海被渔夫夫妇捞起,老妇人把他当孩子一样疼爱,爱德华经历了沉入大海,体会了孤独,绝望,对再次被疼爱懂得了珍惜;第二次被流浪汉捡到,把他当成好朋友,爱德华体会到了爱就是陪伴;第三次被生病的兄妹救起,小女孩把他当作可以依赖的亲人,爱德华感到小女孩很需要他,他想让小女孩快乐。这时候爱德华懂得了爱别人,而不再等待别人去爱他。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做得不错,比如描写渔夫的女儿用了“叫”“嚷”“扔”以及“摇”小兔子,“揪”耳朵,等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她的野蛮和粗鲁。

 但整本书缺乏趣味性,情节比较平淡。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一:不喜欢这个故事

1:情节没有起伏;

 我想高潮在爱德华的脑袋被撞成21快的时候,可是书里的描写是“爱德华的眼前一片漆黑”。和下一章“所有爱我的人”。但在22章中看不出来情节的大起伏。

 爱德华和每个主人的故事都很平淡。

2:语言无趣,不幽默;

3:人物刻画不多,印象不深刻。听完以后像没听一样。

二:为什么不喜欢这只兔子呢?

这只兔子只能思考,不能说话行动。在书中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1:流浪狗把爱德华从垃圾堆底下找了出来,是因为想吃兔肉。可是狗是通过气味找到的。爱德华本身没有兔肉的气味,那么狗是通过什么找到的呢?

2:P97中提到爱德华的肚子饿了。爱德华在以前没有吃过饭,也吃不了饭。他为什么能感觉肚子饿呢?他怎么知道自己肚子饿了呢?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贯穿整本书的主题是爱。爱是抽象的,而作者却用最朴素,真实的语言描绘出了爱。 作者写这本书很明显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这本书描写了很多爱德华的心理活动,比如他掉入大海后他感到恐惧,并告诉自己“如果我会淹死的话,现在应该已经淹死了。”当露西把他从垃圾堆中扒出来后,他感到高兴;当老太太把爱德华叫成克莱德时,他感到厌烦······作者在写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描绘出来爱德华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爱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德华的观点也在慢慢改变,最后爱德华经过老娃娃的帮助,敞开了心扉。这本书很精彩,但我认为它也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当爱德华在孟菲斯街跳舞时,见到那个老太太后他的手脚猛得动了一下,而当时,爱德华是经布莱斯控制在跳舞,他只能盲目的服从 , 而且即使爱德华不在跳舞,一只小瓷兔子也是不能动的。

     并且我认为这本书中故事情节大多一样,爱德华都是被救起,然后又不得不离开,这些过程太痛苦,以至于爱德华告诉老娃娃他不会再去爱。爱德华在和老娃娃谈话时,好像又回到了故事的开头,爱德华谁也不爱,他令老娃娃很失望,就像他令佩勒格里娜失望一样,本书写到这里,教会爱德华去爱,让他打开心扉的不是那些经历,而是老娃娃。

      这本书和《灵犬莱西》差不多,同样都是以回家做主题,但莱西是始终忠于自己的主人,而爱德华却在旅行的过程中也爱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莱西是在尽自己所能的走回家,爱德华却是被动的被人带着走。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作者写这本书可能是想告诉我们“爱”。 在这本书中,对于爱德华来说,爱就是一种甜蜜又痛楚的记忆,虽然他(它)反复被丢弃、被捡拾,这失去、获得的过程中爱德华对爱的理解在加深。“爱”,这个字平常,又非同一般,不是一般笔墨能写出来的,我觉得作者写本书用的是比较平常的语言,所以不能让人透彻心扉地感受到对爱的诠释,更不能由此而引发读者对生活中爱的思索。

我对本书总体评价——不吸引人。具体:1.情节有些落入了俗套,就有如公主和王子的故事;2.这本书的语言我并不欣赏,一切就如浮光掠影,既不能让人身临其境,也不能很好地引发人的联想,一些所谓的优美语句短小精炼,但太写实,和本文的主题——爱不相符。我觉得好的方面有:1.第六章开头的问句,我觉得较好,这样不单能引人思考,还较有新意;2.结尾新颖、感人。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比较悲伤,爱德华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后才回到阿比林的身边。我们人都承受不了,何况一只瓷兔子,他的头被摔成21片,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痛苦。他和莱茜都在流浪,但是乔一直想着莱茜,寻找莱茜,老公爵也原谅了莱茜跑回家的行为,莱茜最后很幸福。而爱德华虽然已经回到阿比林的身边,但阿比林或许已经不爱他了,书中没有写到阿比林在寻找爱德华。

        作者对爱德华的外貌描写的很细致,每个部位都描写到了。对洛莉的描写也好,通过对她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她的性格狂暴,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很细致,特别是爱德华落海的那段,把爱德华所想的每件事情都写了出来。

       故事情节的起伏大,爱德华总是被一个个主人捡起又丢失,就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看下去,想知道新主人对他怎么样,生活会不会变的美好。

       但是第22章接的太突兀了,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突然想到爱他的人?结尾也跳转的太快,如果加上奶奶再见到爱德华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交代下就更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