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书语 2020-10-17


绘本《红墙外面有什么?》出版所附的一篇导读标题是“走出红墙,走近孩子的宇宙”,笔者引用了河合隼雄先生的《孩子的宇宙》一书,认为此书作者所努力传达、呵护的正是孩子的宇宙。 

真的是这样吗?且不说笔者将《孩子的宇宙》书名误写作《儿童的宇宙》,相信应是笔误,编辑估计也没看过这本,因此也没发现。但就绘本本身,再次仔细翻读后,忍不住想说说我的一己之见。

《红墙外面有什么?》



先说下本书的故事大意:一群动物在被红色围墙围绕的村子里生活,其中只有小老鼠对墙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它跟着一只从外面飞进来的蓝鸟来到墙外,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回头它发现原本的红墙消失了,于是带领其他动物走出心中的红墙,享受外面多彩多姿的美丽世界。

书的前半部分讲述小老鼠的好奇,以及他分别和胆小的猫咪,很老的大熊,笑眯眯的狐狸,不再吼叫的狮子这几个角色关于红墙的4段对话,其实蛮精彩的,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这4个角色亦有各自的隐喻。





但来到后半部分,蓝鸟带着小老鼠飞越到红墙之外后,文风就急转直下了。

先是小老鼠感慨说:“我以为大红墙外面的世界又黑暗又可怕呢!我的朋友们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是吗?那4个动物朋友都是这样说的吗?除了猫咪说过墙外的世界很危险外,大熊、狐狸都没这样说过。特别是狮子,他说的只是“外面就是很大很黑,什么都没有”而已。

那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这样写小老鼠的感慨呢?原本那4段对话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就这样被局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又有些许遗憾。

紧接着,蓝鸟回应——

那是因为他们用害怕的心去看世界,而你是用好奇的心去体验。你勇敢地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高墙,有些是别人建立的,有些是自己筑起来的……

原来,前面的局限是为了后面蓝鸟回应的合理性。但是,这么说教意味甚浓的一大段文字的出现,仍然显得突兀,且实属最大的败笔。大家读这段文字时,会不会有上思想品德课或者听老师(家长)讲大道理的即视感?

而且书里前面压根没有出现过“自己筑起来的墙”,这样生拉硬拽真的好么?

我作为读者,读到这儿,内心忍不住咯噔一下(在同孩子们聊这部分时,我选择直接把文字跳过,因为实在无法充当作者的传声筒,这么直白的把价值观硬性输入给孩子们)。

蓝鸟还在继续——

但是,只要你敞开心胸,那些高墙便会慢慢的消失,你就会看见许多做梦也想不到的美好事物。

这一段文字,从逻辑上来讲,至少也应放在“小老鼠和蓝鸟回到村子后,奇怪的事情发生-红墙消失不见后”这个情节后,再来由蓝鸟讲述才合理。在这里,小老鼠刚从墙里出来,红墙还实实在在的存在,蓝鸟这个时候就说这段话有些莫名其妙,缺乏说教的基础,价值观输入的有些着急了。

这样的文本,剥夺了读者思考的乐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并未被尊重,他们只能作为“被动的消费者”去接受,对此我实在是无法认同。

也因为此,在我看来,《红墙外面有什么?》实在是有披着尊重孩子的外衣,行说教之实之嫌,只是做的更高级更隐晦一些罢了,和《孩子的宇宙》一书更是大相径庭。

关于“墙”的讨论



此外,关于“墙”。

首先,“墙”一定是就是阻碍和限制吗?

孩子们说:墙也会是保护,会让他感到安全;站在墙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其次,

墙外面一定是更美好的世界吗?
如果翻越墙后,发现墙外和墙内的景象一致,那会什么样的感受?该如何自处呢?
如果墙外的世界看上去更糟,又当如何呢?

再次,

我们需要“墙”吗?如果需要的话,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呢?

……

关于“墙”的绘本



“墙”这个概念,内涵丰富,很值得探索和讨论。

另两本关于“墙”的绘本,同样角色中有小老鼠(这也是很有趣的部分,墙和老鼠为什么往往同时出现呢?)。《蒂莉和高墙》和《看,书中间有堵墙!》会更开放,并无这样的说教意味。阅读这样的绘本,丰富的维度和层次,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讨论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读者不会被禁锢住,每一个读者都能读出自己的乐趣和收获,而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一个声音。阅读最终应是指向思维。



此外,李欧·李奥尼和乔恩·艾吉这两位作者还将历史时代的隐喻不露痕迹的暗含于绘本中,也是我欣赏的部分。好绘本虽短,但容量绝不应小,虽然读者不需要把所有的涵义都读出来。

再回到《红墙外面有什么?》,作为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评选的“2018年十佳绘本”称号,入选“搜狐2019年专家推荐童书榜”的绘本,自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本书的插画是相当出彩的,剪贴画的应用让画面更富有层次,还有书衣和硬壳封面的画面对比设计,蝴蝶页和蓝鸟的呼应,红墙和蓝鸟原本的寓意安排等,这些都符合佳作的水准。或许,有机会找原版来读读,看是否文字翻译上有一些出入。



从网上查到的信息,作者布里塔·特肯卓普(Britta Teckentrup)是一位插画家、艺术家和作家,已创作了100多本童书,版权遍及20多个国家。曾荣获德国青年文学奖提名、两项“博洛尼亚童书奖”特别提名。她的美术作品在伦敦的画廊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上频繁展出。也难怪乎这本读起来,感觉出色的部分是插画。

作者布里塔·特肯卓普说,“当我们抱着好奇心而不是恐惧的心,去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时候,探索将没有局限。” 希望你我,都能真正尊重,陪伴孩子一起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成都书语




作者:萌晗(彩虹)                  编辑:小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