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睡卧不安,谵语狂忘,齿龈生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金箔散 【处方】 辰砂(研飞)70两,人参(去芦)30两,茯苓(去皮)30两,牙消(枯)30两,桔梗50两,蛤粉(研飞)80两,甘草(炒)25两,金箔200片(入药),生脑子(研)2两。 【功能主治】 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睡卧不安,谵语狂忘,齿龈生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 大人、小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每用少许,掺在患处,咽津;大人膈热,每服1钱,食后、临卧新水调下。 【摘录】 《局方》卷十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夜卧不安,谵语狂妄,齿龈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金箔散 【处方】 辰砂(研飞)七十两,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牙硝(枯),各三十两;桔梗五十两,蛤粉(研飞)八十两,甘草(炒)二十五两,金箔二百片(入药),生脑子(研)二两。 【炮制】 上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夜卧不安,谵语狂妄,齿龈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 大人、小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每服少许掺在患处,咽津,立效。大人膈热,每服一钱,新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小儿脐风撮口 辰砂僵蚕散 【处方】 辰砂1钱,僵蚕(直者,去丝嘴,炒)1钱,蛇蜕皮1钱(炒),麝香半分(别研)。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脐风撮口。 【用法用量】 方中辰砂用量原缺。 【摘录】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辰砂二宝丹 【处方】 飞辰砂2钱5分,飞滑石2钱5分。 【制法】 上为细末,分12服。 【功能主治】 男妇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腐。 【用法用量】 每服用土茯苓1斤和煎服之。 【摘录】 《青囊秘传》
破伤风邪 辰砂夺命丹 【处方】 凤凰台2钱,川乌头(生)2钱,麝香少许,朱砂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枣肉和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破伤风邪。 【用法用量】 量病人虚实加减用之,小儿半丸,鳔酒送下。以吐为度,不止,以葱白汤解之。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五
痘疮血热毒拥不出 辰砂夺命丹 【处方】 辰砂(研细,用升麻、黄紫草、连翘煮汁,滤净,用汁煮砂一昼夜,收干听用)2钱,麻黄(不去报节,酒、蜜拌炒焦色)8分,蝉蜕(洗净)5分,紫草(酒炒)5分,红花子5分,山甲(酒浸,炒黑)5分,蟾酥(酒化)2分。 【制法】 酒杵为丸,分作10粒。 【功能主治】 痘疮血热毒拥不出。 【用法用量】 周岁半丸,2岁1丸,热酒化服。盖暖出汗,痘即随出。 【摘录】 《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脑萎缩秘方 方剂:九制熟地90g、枸杞子150g、女贞子(黄酒蒸制)150g、淫羊霍(羊油脂炙制)200g、补骨脂(盐制)150g、五味子(蜜制)90g、当归(酒制)90g、丹参200g、川芎150g、广地龙150g、桂枝90g、仙茅150g、远志90g、石菖蒲90g、郁金90g、炒枣仁200g、黄芪(蜜制)200g、天竺黄90g、甘草90g。 更多秘方可微信326620871 功效:益肾填髓,和血通脉,养心安神,豁痰开窍。 主治:因脑萎缩后,肾精损,脑髓空虚,元神失养,而出现健忘惰怠,精神疲倦,意志衰退,兴趣淡漠等症,渐至思维困难,失语,失认等。 用法:以上方药研细,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早中两次食前服,晚上睡前服。
治疗眩晕症 野生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半夏10g,甘草6g,菊花10g,石决明15g,云苓10g,白术12g,泽泻10g,天麻10g,钩藤12g,芥穗6g,陈皮9g,姜3片,枣3枚。水煎服,此方特效。
祛皱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肤慢慢呈现出老靓化的趋势:鱼尾纹、法令纹、抬头纹……悄然爬上了昔日亮丽肌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保留得更久一些,找到适合你的方法,击败这些皱纹,重拾紧致的肌肤吧。为您收集去皱纹有效民间偏方大全,如下: 蛋蜜粉膏 【组成】鸡蛋1个,蜂蜜1汤匙,面粉1.5汤匙。 【做法】将鸡蛋敲开,去掉蛋清,留取蛋黄,连同蜂蜜和面粉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备用。 【用法】将制成的药膏敷在脸上有皱纹处,待15分钟后洗掉。每日2次。 【功效】去除面部皱纹。 五色去皱汤 【组成】青皮、黄花菜各10克,黑豆20克,白木耳5克,红枣15个。 【做法】白木耳、黄花菜分别用清水泡发后,洗净;将青皮包好,连同黑豆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后,加入红枣、白木耳和黄花菜,煮至豆熟,去掉青皮包。 【用法】每日1剂。 【功效】调理气血,消除皱纹。 去皱方 【组成】猪蹄2个,白粱米500克,茯苓、商陆各150克,白芷、藁本各60克,桃仁250克,玉竹、甘松、灵香草各30克。 【做法】将茯苓、商陆、白芷、藁本、玉竹、灵香草共研成细末;桃仁捣成泥状;将猪蹄去杂毛,洗净;白粱米淘洗干净;处理好的猪蹄和白粱米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至猪蹄熟烂时,取汁1500毫升,在药汁中加入之前处理成的茯苓末、商陆末、白芷末、藁本末、玉竹末、桃仁泥,煎至一半时,滤去渣滓,加入甘松、灵香草末,搅拌均匀,装入瓶中,密封保存。 【用法】睡前用制成的药膏敷面,待第二天晨起洗去。 【功效】润肤,去皱,美白。 薏苡仁芡实方 【组成】薏苡仁50克,芡实、莲子各30克,龙眼肉8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上述所有材料,除蜂蜜外,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1小时,待温后,加入蜂蜜,调和均匀即可。 【用法】每日1~2次。 【功效】去皱,美容。 三粉桃仁去皱方 【组成】白及粉15克,大米粉50克,大豆粉500克,核桃仁30克。 【做法】核桃仁研成碎末,连同上述其他材料共放入锅中,文火炒熟,混合均匀备用。 【用法】每次25克,加入白糖和开水,调成糊状食用。 【功效】去皱,润肤。 枸杞子酒 【组成】干枸杞子250克,白酒500毫升。 【做法】将枸杞子洗净,放入瓶中,加入白酒,密封保存,每日震摇1次,7日后即可。 【用法】每日晚餐或者临睡前饮用。 【功效】补虚,亮肤,除皱。 三花去皱美颜方 【组成】桃花、荷花、芙蓉花各适量。 【做法】春天收集桃花,夏天收集荷花,秋天收集芙蓉花,将收集来的花放入锅中,取冬天收集的雪水,放入锅中,煎成汤,滤去渣滓,取其汁备用。 【用法】用煎好的汤洗面。 【功效】活血,润肤,去皱。 胡萝卜黄瓜去皱方 【组成】胡萝卜2个,黄瓜、丝瓜、鸡蛋各1个。 【做法】鸡蛋敲开,取出蛋黄;将胡萝卜、黄瓜和丝瓜洗净后,切成小块,共放入榨汁机中榨成汁,加入蛋黄,搅拌均匀即可。 【用法】洗净脸后,将药膏敷在脸上有皱纹处,待30分钟后洗去。同时可饮此汁,每日1剂。 【功效】去皱,为肌肤补充营养。 橘皮黄豆方 【组成】橘皮10克,黄豆适量。 【做法】将橘皮和黄豆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滤去渣滓,留取药液备用。 【用法】每日睡前,取药液涂抹脸部和手部。 【功效】除皱,润肤。 雄黄益颜去皱方 【组成】雄黄、朱砂、白僵蚕各30克,珍珠10个。 【做法】将上述四种材料研成细末,加入适量面霜,调和均匀。 【用法】将制成的药膏涂在脸上,片刻后以醋浆水洗去。 【功效】美颜,去皱。 冬瓜白酒除皱方 【组成】冬瓜1000克,白酒500克,白蜜250克。 【做法】冬瓜去皮、去籽,洗净后切成片,放入锅中,再加入白酒和适量水,煮至冬瓜极烂后,滤去渣滓,加入白蜜,文火熬成膏状,备用。 【用法】洗净脸后,取制成的药膏涂在脸上,并按摩数分钟,再洗去。每日2次。 【功效】去皱,润肤。 芦笋去皱养颜饮 【组成】芦笋1个,胡萝卜、苹果、芹菜各100克,柠檬汁20克。 【做法】将芦笋、胡萝卜、苹果、芹菜洗净后,放入榨汁机中榨成汁,与柠檬汁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即可。 【用法】日常饮用。 【功效】抗皱增白,美颜养肤。 养乐多去皱美颜方 【组成】养乐多2大匙。 【做法】将养乐多倒入浅盘,或者专用放置面膜的容器中,备用。 【用法】将养乐多均匀地涂在脸上,再附上纱布,15分钟左右后,用温水洗去。 【功效】祛斑、美白。 黄豆凡士林方 【组成】黄豆1份,凡士林2份。 【做法】将黄豆洗净,研成极细的粉末,过筛子筛去较粗些的粉末;将豆粉与凡士林混合均匀,备用。 【用法】用制成的药膏涂抹在肌肤上,最好能用纱布包好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润肤生肌,尤其是针对由于天寒而导致的皮肤皲裂、粗糙等。 桃仁蚕蛹润肤方 【组成】核桃仁150克,蚕蛹50克。 【做法】核桃仁掰成小块;油锅加热,放入蚕蛹略炒,连同核桃仁放入碗中,置入蒸锅蒸熟。 【用法】每日1次服用。 【功效】润肤,乌发。
肾功能衰竭方 【加味神芎导水汤】 【来源】何炎燊,《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川芎12克,黑丑20克,大黄(后下)、黄芩各15克,黄连10克,薄荷9克,滑石、苏叶各30克,鲜崩大碗500克(绞汁)。 【用法】 每日1剂,上药加水1200毫升、煎煮药得300毫升,入大黄,微火煮沸3分钟,去渣。另将鲜崩大碗温开水洗数遍,捣烂后绞取汁约200毫升左右,和药液混匀,1日分3次服,神昏痉厥者鼻饲给药。 【功用】 荡涤浊邪,泻热行水,降低血中非蛋白氮。 【方解】 刘河间制神芎丸,本治男女老幼一切热证及痰饮酒食停积。王肯堂更名为神芎导水丸,用治水邪久渍、内外俱实、二便闭涩之症。余则加入苏叶、鲜崩大碗,改为汤剂。此方大旨乃攻实邪,为急则治标之法。因为急慢性肾衰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中过高的氮质,就是中医所说的“邪”。邪一日不去则正一日不安。故用大黄、黑丑荡涤实邪、推陈致新;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滑石通调水道;又用川芎,薄荷宣行气血,以通其壅塞。诸药合而为剂,攻邪之力甚猛。然毕竟不若舟车,浚川诸方之险峻。故刘河间说,服用此方,“得二便通调,结滞自去,不动脏腑,有益无损”。现又在原方基础上,加苏叶、鲜崩大碗,降血氮之力更大。《金匮》用苏叶解鱼蟹毒,历代医家多有验证。崩大碗即《本经》所教之“积雪草”,主治“大热恶疮,痈疽”,广东农村用之解救钩吻中毒。解放前,氯霉素尚未问世之时有民间铃医用鲜崩大碗捣汁内服,救治肠伤寒毒血症严重者多效。故纳此两药于神芎导水汤中,相得益彰。 【主治】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 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咯血、衄血,加白茅根60克,黑栀子15克;呕逆不止,加竹茹18克,半夏9克;水邪射肺、喘急不得息,加葶苈子30克,桑白皮15克;闭尿不通,加川牛膝15克,地龙12克;热盛动风、头痛眩晕抽搐,加羚羊角9克,钩藤15克。 【宁元散】 【来源】盛国荣,《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 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琥珀、珍珠粉各10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服2克,日服2~3次。可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 解毒强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 【方解】 《景岳全书》认为本病为肺脾肾相干之病,张氏谓:“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医学入门·水肿》认为:“脾病水流为湿,久则湿热壅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并化为水。”故方用西洋参益气补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西洋参“补阴退热,益气扶正气”,配以川三七散瘀消肿。《本草新编》云:“本品加入补血补气药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西洋参、川三七二味配合,补气活血,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亦行。佐以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脾胃药也。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又凡虚劳之症,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瘀滞,而病始可愈。”加鸡内金为增强气化,而小便自利。麝香开窍散瘀,能引药透达。《医学入门》云:“麝香,通关透窍,外达肌肤,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琥珀,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谓:“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本草衍义补遗》云:“琥珀属阴,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加入麝香、琥珀以益气活血、利尿,对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气虚倦怠,有尿毒症状出现者,用之多效。 【主治】 元气虚衰、倦怠纳呆,头痛恶心,小便短少,心悸气短,出现尿毒症状或心绞痛、心肌梗塞均可服用。 【加减】 若肾阳虚、四肢不温,加肉桂2克(研末调匀);若神清惊悸,再加珍珠粉2克;若神志错迷,热痰壅盛,加牛黄1克;若惊悸抽搐,加羚羊角粉2克;若惊悸发热,加熊胆1克;若神错谵语,配服安宫牛黄丸1粒;若烦躁不眠、风痰壅盛,配服至宝丹5丸(如梧桐子大);若痰壅气闭,不省人事,配服苏合香丸1粒。 【附记】 本方是盛教授多年来治疗慢性肾炎出现病情恶化或伴发其他症状之应急方。在慢性肾炎多方治疗无效时,可试用本方。 【滋阴益肾汤】 【来源】杜雨茂,《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旱莲草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生益母草、黄芪各30克,小叶石韦12克。 【用法】 每日1剂,先将诸药加入清水,以能浸没上药为度,浸泡半小时左右。用文火煎煮半小时至40分钟,滤汁。共煎两次,药液混匀,均分2次,早晚各服1次。病重者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 【功用】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方解】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等病,病程较长,久病伤正,故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据临床观察,慢性肾炎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加重,多有一个由阳虚向阴虚的转变过程。概因久用温燥渗利之品,或西药之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大量应用;或湿遏日久,化热伤阴;或肾水不化阴津而溢于肌表等等,皆可导致阴精亏虚。此类患者相当常见,由此可知,由于热邪久羁耗阴,故临床肾阴虚而水停者居多。因此,治疗宜滋补肾阴,清利湿热。本方是在经方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化裁而来。猪苓汤以生地易阿胶,则滋阴作用强,活血散瘀而无阿胶滋腻之弊。《本草疏注》谓生地“乃补肾之要药,养阴血之上品”。合旱莲草、山萸肉、桑寄生、怀牛膝以滋补肝肾之阴,滋阴而不助湿,且旱莲草又可凉血止血,山萸肉涩精利尿,桑寄生、怀牛膝具利小便、利腰膝等作用,养血滋阴,平补肾精,以治其本。又可助茯苓、泽泻、猪苓渗利水湿,开通水道,使水邪外排。丹皮、益母草,活血凉血,既可散瘀,又可清热。益母草还具有利尿除湿之功,配合生地、旱莲草散瘀而无伤血之虞。伍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湿而具散结之功,合小叶石韦、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凉而不寒、自无凝滞结聚之忧。妙在黄芪一味,既可补脾益气,健中促运,又可伍生地等生血补虚,暗合补血汤之意;配泽泻、茯苓等开通水路,利尿排浊;合益母草、丹皮等补气活血,推血循行、周流不息;佐桑寄生、怀牛膝外调肝气,以降眩晕,诚可谓一举而多得。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补肾阴、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之功。实验证明:白茅根等具有明显的利尿、抗感染的作用;黄芪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大静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对肾炎蛋白尿定量有显著降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张作用,可降低血压,对小鼠有强壮作用等,证明了本方组成药物的科学性。 【主治】 肾阴亏虚、水热互结、瘀血内阻之水肿、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以及由这些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退——尿毒症之较轻者)等。临床表现具有:①眩晕耳鸣;②腰膝酸软;③五心烦热;④颜面或四肢浮肿;⑤舌淡红少苔或无苔;⑥脉细数。六项中具有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应用。 【加减】 兼见小便涩痛、灼热、腰痛、少腹胀满者,可加滑石15克(包)、金钱草30克以上,量小则作用不大;兼见头胀痛、面烘热、心烦少寐、血压偏高者,可酌加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并重用桑寄生20克以上;血尿顽固者,仍用阿胶、并加用炒蒲黄、仙鹤草、大小蓟等。 【治尿毒症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 ①熟附子10克,肉桂心2克(焗服)(或桂枝10克),白芍、云茯苓、白术各15克,生姜10克,猪苓、云苓皮、益母草各30克。 ②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 方①为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方②为灌肠方,加水煎至200毫升,紫金锭3片,熔化,保留灌肠,上两方宜同用。 【功用】①温阳利水。②清热解毒。 【主治】 尿毒症,方②兼治昏迷,脓毒血症。 【治血升降汤】 【来源】洪钦国,《新中医》(3)1987年 【组成】 黄芪15克,法半夏、竹茹、佩兰各12克,陈皮、枳壳各9克,茯苓20克,崩大碗、虎杖、益母草、丹参各30克,蚕砂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配用灌肠方: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煎成200毫升,作高位结肠保留灌肠,每天1次。 【功用】 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 方用黄芪益气升清;蚕砂、佩兰化湿降浊;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和胃降逆;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湿;崩大碗、虎杖清热解毒。配以灌肠方通腑降浊、清热解毒。配伍为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主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 阳虚,加熟附子、生姜;湿热内蕴、加黄连;大便秘结,加大黄;神志不清加服安宫牛黄丸。 【徐长卿汤】 【来源】潘澄濂,《中医杂志》(4)1989年 【组成】 徐长卿15克,白茅根9克,木通6克,冬葵子30克,滑石60克,槟榔6克,瞿麦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5克,加清水煎煮后,冲芒硝3克为1剂。每日温服2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 利湿清热、缓泻解毒。 【方解】 本方出自《圣惠方》,是治疗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痞满的良方。其效卓著,然鲜为人知。本方清热稍逊,但利湿缓泻解毒之效较为满意。故一般先用承气汤类先通腑泻热(阴液亏耗者用增液之类通腑)再用本方。是方用徐长卿,有活血、利尿、解毒、止痛功效。现代药物研究其所含的牡丹酚、黄酮甙等对动物有明显的镇静止痛和增加心肌营养血量等作用,其煎剂的抑菌面广且作用明显。配以白茅根凉血止血;木通、滑石、槟榔、瞿麦利尿利水;冬葵子解毒,且槟榔又有缓泻通腑之功。故用之其效卓著。 【主治】 由急慢性肾炎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症。 【加减】 如出现血尿者,加小蓟炭、生地、丹皮、琥珀;蛋白尿者,加黄芪、知母、黄柏、地茄;癃闭甚者,加地龙、地骷髅、车前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阳虚者,合用真武汤。 【温肾排毒汤】 【来源】毛如宝,《新中医》(7)1987年 【组成】 熟附块(先煎)、姜半夏各9~15克,生大黄(后下)6~15克,紫苏30克,绿豆、落得打各15~30克,六月雪30~60克,党参12~30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温肾健脾,扶正降浊。 【方解】 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与中医“关格”一证相类似。《伤寒论》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本证多因脾肾阳衰,运化失职,浊邪壅塞所致。故方用附块温肾壮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大黄通腑排毒;紫苏、绿豆、六月雪、川黄连清热解毒;姜半夏和胃止呕;落得灯活血化瘀;生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温肾健脾、降浊排毒之功。 【主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 【加减】 呕吐甚者,以生半夏代姜半夏,常用9~12克;气虚甚者,加炙黄芪15~30克。如有条件可服人参6~12克,浓煎代茶。尿毒氮较高者,可加用大黄、煅龙骨、煅牡蛎、六月雪各30克,熟附块13克,水煎至150毫升,保留罐肠、亦可用丹参注射液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 【温阳降浊汤】 【来源】杜雨茂,《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 茯苓15克,白术12克,附片9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泽泻各15各,生姜12克。 【用法】 附片加清水煎半小时,再入余药同煎两次,每次文火煎半小时,滤汁混匀分两次服。重者可日服1剂半,分3次服。 【功用】 温肾健脾,降浊和中,宣通水道。 【方解】 本方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经方真武汤的基础上结合时方香苏饮巧加化裁而来。方中附片以温肾扶阳,白术、茯苓、西洋参健脾制水;猪苓、泽泻渗利水,苏叶、生姜、黄连辛苦合用,一以降浊和中止呕,一以宣肺以通水道;由于阳虚日久必损及阴,浊邪郁而生热亦可伤阴,故用白芍配西洋参酸甘化阴,生津而护阴。诸药合用,俾正复邪祛,关格之证自释。经临床反复应用,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在一定程度可改善肾功能。 【主治】 肾脾阳虚,水气泛滥,浊邪内盛上逆所致之关格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加减】 眩晕、头晕、血压过高者,均加桑寄生、钩藤、草决明、怀牛膝;腹胀、大便不畅,酌加虎杖、枳实;恶心呕吐较剧,尿素氮较高,可同时给予中药(大黄、附片各10克,大青叶12克,肉桂3克,水煎),结肠透析;足胫拘挛疼痛者,酌加木瓜、川牛膝、白芍加至15克。
辰砂锭子 【别名】 辰砂膏 【处方】 人言1钱,白矾2钱,蜜佗僧5分,辰砂5分。 【制法】 先研人言细铺锅底,次用矾铺人言上,枯烟尽为度,次将陀僧、辰砂研细,白糕和作尖锭,如小麦大。 【功能主治】 痔漏等疮。 【用法用量】 辰砂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 【摘录】 《袖珍》卷三
辰砂定痛散 【处方】 软石膏(煅)30克 胡黄连(末)0.6克 辰砂(末)1.5克 冰片0.6克 【制法】 上药共为末,收罐内。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鼻腔溃疡。 【用法用量】 如口内则掺之,喉内、鼻内则吹之,一日五至七次。 【摘录】 《外科大成》卷三
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盛,发热,发惊者 辰砂导赤散 【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辰砂、滑石、黄连。 【功能主治】 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盛,发热,发惊者。 【用法用量】 服此药,惊不退者,用泻青散。 【摘录】 《片玉痘疹》卷三
望诊大全:面诊小口诀 望诊大全: 1、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寒喘两颧乌。 2、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槁。 3、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 4、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 5、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6、瘦人肝火盛,赢弱气虚防,困喉发噎食,困口发胃寒,泄泻面黄白。 7、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泄,眼圆突防狂,似鹤成痨症,如紫定骨蒸。 8、鬼惊面蓝黑,绝胃口门青,服毒白人口,发红下血症,面黄如染纸 。 9、肠风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症,斑缠亦同评。 10、悬针灵锁印,中焦病必成 ,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痰盛面光亮。 11、气紧腰痹防,鼻耳暗将亡,诸病宜查此,临症不张忙。 1.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最重要。脏腑位,要牢记。多重影,应分清。 2.病多端,起气血。面色青,主寒痛。面色泽,气血充。面色赤,定有火。 3.赤如妆,乃虚火。面色黑,肝肾见。面晄白,主虚寒。白无华,是血虚。 4.面黄泽,为湿热。面黄暗,病肝肾。额头亮,精神爽。额头暗,有灾殃。 5.眼有神,无大病。眼无神,精气虚。眼色红,内有火。眼白黄,病肝胆。 6.虹膜缺,主脑病。胃环大,有中毒。黑纵线,是炎症。黑凹陷,伤器质。 7.皮炎痒,虹周灰。血管硬,白圆环。虹膜诊,学问大。同心圆,是关键。 8.多节段,排成环。环环扣,象全身。眼为鱼,贵明亮。鼻光泽,无大病。 9.鼻色青,主寒伤。鼻色白,主伤血。鼻土偶,胃气绝。鼻不正,病不轻。 10.鼻有痣,病陷危。人中明,无大病。泪堂下,宜饱满。青黑干,主肾虚。 11.夜不寐,多伤神。沟平坦,性无力。人中疔,主胃火。人中歪,命不长。 12.唇淡红,无大病。唇色白,主伤血。唇青紫,寒痛瘀。面光亮,为水积。 13.面黄黑,脂肪肝。耳面焦,防癌症。面清瘦,宜小心。如无病,必长肉。 14.十步外,眉目清。无重病,必长寿。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攻坚汤 【组成】夏枯草30g、苏子30g、王不留30g、牡蛎30g。 【方义】夏枯草:辛苦寒,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配牡蛎等,可软坚散结,治瘰疠结核,近年临床又用其治疗肿瘤等肿物。 王不留:苦平,取其入血分而功专通利之长,以通经祛瘀消肿散结。 牡蛎:咸涩微寒,软坚散结。 【适应证】一切肿瘤,结核,肿物。
关幼波:四张肝病方 一、健脾舒肝丸(关幼波) (组成)党参12克,山药12克,炒苡米12克,陈皮12克,草蔻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功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主治]肝病后,胸胁胀湾,纳食不香,身倦乏力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消化机能未完全恢复者。 二、荣肝汤(关幼波)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木香10克,茵陈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5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者。 三、滋补肝肾丸(关幼波) (组成)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乌15克,熟地10克,女贞子15克,川断15克,陈皮10克,旱莲草15克,浮小麦15克。 [功能]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主治]肝病后,腰酸腿软,头晕失眠,倦怠纳呆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见有体虚、消瘦,神经衰弱者。 四、温肝汤(关幼波) (组成)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 【功能)温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糖,腹胀阴肿,腰酸背寒,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弱。
痘,毒气内攻,神思不清,发热谵语,如见鬼神,或梦中喃喃,或狂走、寻衣摸床者 辰砂导赤散 【别名】 辰砂导赤汤 【处方】 茯神、人参、黄连(炒)、栀子仁(炒)、麦门冬(去心)、木通、石菖蒲、灯心、辰砂(另研)、牛黄(另研)。 【功能主治】 痘,毒气内攻,神思不清,发热谵语,如见鬼神,或梦中喃喃,或狂走、寻衣摸床者。 【用法用量】 辰砂导赤汤(《片玉痘疹》卷六)。《片玉痘疹》有白术,无茯神。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六
辰砂胆星膏 【处方】 辰砂1钱,牛胆星1两,琥珀1钱,青礞石末1钱,天竺黄1钱,甘草5分,麝香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 小儿痰热、气热,气急喘嗽,惊悸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丸,用生姜汤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