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父母不要做【岳林】

 太行文学l苑 2020-10-18

(李志强摄影)

如何让孩子优秀,教育尤其重要,但决不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当今社会,大多父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太过

我身边有些朋友不储够200万坚拒生二胎,生怕把孩子带到世间受罪。有个家长说,女儿刚上一年级,我给她存了100多万元当教育经费,平时还要不断增加,估计上到大学毕业不成问题。

我问她,孩子读书真需要那么多钱吗?这位妈妈说,上学用不完,就给她另立账户存着,如果考不上学,或者一时就不了业,也不至于缺吃少穿,忍饥挨饿。我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可是我担心母亲的"好心"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而是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痛苦。

一条长椅子上,母亲和女儿并排坐着,母亲向右侧转身和女儿对面。刚上小学的姑娘手里拿着一束鲜花,低头沉思,默不作声;眯缝双眼,斜视左边,不敢正眼看妈妈的脸……我突然觉得小姑娘特别可怜,本该是天真烂漫、欢蹦乱跳的孩子,却显出与她的年龄、手里的鲜花很不相衬的表情,并没有因妈妈给她存了100多万元给童年带来丝毫快乐!妈妈的话反而成了"杞人忧天"。

一个年少的孩子,如果听到父母说,考不上学没关系,找不到工作无所谓,反正你有吃有穿,受不了罪。他会不会从现在起就得过且过,一遇困难就放弃,一碰钉子就倒退;会不会把一切得到都视为理所当然;会不会长成"不懂感恩一切",缺乏善意的"冷血动物"……

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接受妥帖教育,能力足够的话,给他们一些零花钱,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这就足够了。

太多的钱则会磨蚀孩子奋斗的动力,一个人生存于世却找不到目标,终日无所事事,无法在奋斗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二、太霸

父母不能太霸道,完全主导孩子。十几年前辽宁的张炀,四年前河南的张易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张易文从没上过任何学校,只在父亲张民创办的"私塾"中上过学。张民和大多数父亲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他认为现在这种应试教育不适合自己的女儿,孩子13岁左右就可以去考大学,不用等到成年。就这样9岁的张易文走进了考场,考试得了170分。

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得了352分,只够专科线。张爸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吃惊的决定,让女儿以352分上专科,最后被商丘工学院录取。

10岁上大学在当时是很轰动的,张易文被认为是神童,张爸的教育方式及陪训机构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这也为他自己的私塾做了很多广告。但张易文不是神童,她和辽宁的张炀有很大不同。她可能比普通孩子聪明很多,但是也达不到能上好大学的高分。

父亲给她设计的人生,上完专科,通过论文直接上研究生,就算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也可以专升本,再考研,然后再考博。但面对专科要学习的知识,张易文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想退学重新读书,却被父亲拒绝。张爸表示考60分及格就行,然后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上博士都是不冲突的。

今年7月份张易文就毕业了,13岁的她显然是没办法进入社会工作的,也不能写出一个能直接上研究生的论文,只能去考专升本。

张爸的教育理念是:早上学,早毕业,早工作。但这三早在张易文身上未必能实现。

做父母,不能太霸道。

三、太慌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如果起点累得筋疲力尽,到中途,到冲刺还能有竞争力吗?

一开始的领先未必就好,一时一事的失败或成功、沉沦或荣耀都不足为训。好多小学时期得分高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至线下退,仅仅是不努力,不认真,不学习的结果吗?难道就没有父母这种不理智的过度投资的后果吗?

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对夫妻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包括搬离自己居住了好长时间的地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课程,甚至假扮穷人去占用贫困孩子的指标,以及其它的一些事情。

但贫困区的那家人,他们也想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的面前却无能无力。找谁说理去?

这真是:

都说有条起跑线
其实谁都没看见
胜负岂在一瞬间
唯有坚持最关键

2020、10、09

【作者简介】:岳林,退休职工,爱好文学,爱好演讲,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