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物论名词解释汇总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20-10-18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名词解释汇总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恩格斯是徳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军事评论家,是马克思真诚的朋 友和合作者,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除此之外,恩格斯还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德国 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并且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理。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与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样,把人看成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实体,即所谓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并且将自我意识客观化为宇宙万物的实体。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绝 理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其本质上革命的辩证思维方法被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 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 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对于思维和存在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可以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况。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界定,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和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应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 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当时的实践水平和素朴的科学意识出发,试图用某些具体 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种或某些物质形态。如古希腊 哲学的“水”、“”、“原子”等,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元气” 等。这样的物质观,就其从物质存在的出发来说明世界,而不是用精神性的东西来寻求世界本质的解释来说,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就其将物质混同于某些具体的物形态,以致对世界的本质作直观、朴素的理解和猜测来说,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而原子是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这种物质观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 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这是认识上的进步。但是,这种物质观依然不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将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只限于自然界,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难以摆脱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 物。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同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背离的。但 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着一些人类知识和思维的积极成果。如黑格尔哲学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 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主观意识派生的。主观 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情感和意志等片面夸大,将其绝对化,当作唯一真实 的存在。它颠倒了人的主观意识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理论。这种 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人才是存在的。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和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和作为反映者的人割裂开来,“客观精神是一种虚构,实际上是把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产物。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往往发展成为具有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教信仰主义。

可知论是指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可以认识的。可知论分为唯物 论的可知论和唯心论的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同一性于存在的可知论、 是唯物论的可知论,其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同一于思维的可知论是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其代表人物是黑格尔。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给 无产阶级以科学的信念,鼓舞人们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可知论是指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它割 裂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的典型代 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 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一道鸿沟,因而无法知道客观世界是否存 在。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 心主义结合在一起。18、19世纪的唯物主义带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和超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的总的根本看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形成对世界各事物的 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史观、意识观等方面,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方面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同。

方法论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认识的方法,又是革命实践的方法,是统一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发 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物质运动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形式。绝对运 动是无条件的、变动的;相对运动是有条件的、稳定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把握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对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暂时稳定与平衡的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某一具体事物在一定的场合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其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保持着自身的性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是运动中的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的特点;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物质运动和时空紧密联系,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内在统一性启示人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激变论是指只承认飞跃、激变,不承认进化、量变。认为人的发展是一连串的激变的结果,而激变都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任何量的准备。无政府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就是同激变论相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革命和变革不需要一个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期,妄图一举成功,结果葬送了革命。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激变论, 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上是反动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切物质所经历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的意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语言促成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种实体或本原的学说。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 唯心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客观唯心主义一元 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最科学、最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发挥了 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二元论是主张世界有性质不同,互不依赖的两种本原或实体的哲学学说,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二元论企图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起来,实际上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因此,二元论归根到底陷入了唯心主义,元论的典型代表是法国的笛卡尔,笛卡尔认为人兼有两种实体,人的肉体是物质的,人的灵魂是精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