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文章】记忆中的场地:打谷场

 冬不拉拉 2020-10-18

农村收割麦子和稻谷,自用上了收割机后,就用不上场地了,石磙子自然也闲置不用,弃在荒草或院落,成了“文物”,镰刀也很少派上用场,耕牛已很少见到。晒谷子,多在水泥路上或院落。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牛耕文明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场地——打谷场,只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自农村实行单干后,我家先后做过两块场地,都在村子北面的田地中。一块离家后不远,但离我家责任田远,所以,用了几年后,母亲她们决定将场地移到责任田集中的地方,这样收割、肩挑、车拉就省力多了,只是离家较远,里把路,需建小屋,看场地用。

一年中,场地除了午收小麦、秋收稻谷使用较多外,其余时间闲置。麦子或油菜将成熟时,母亲就开始做场。做场,先将场地的杂草锄掉,用锄子把场地表面刨平,在表面洒上水和草木灰,用牛拉着石磙子一遍遍碾压,碾平,直到场地表面坚硬又光滑,不易起灰。即使下了雨,经阳光晒干后,也光滑坚硬。秋收稻谷时还要这样做一次场地。

在大集体生产时,生产队就一个大场地,在村子东南角,十分开阔。逢到收割时,场地上,午收时堆满了麦秸、油菜秸,秋收时有稻秸、花生秸、玉米、豆类,等待脱粒。粮食是生产队的,收下的粮食一部分上缴国库,保存在场地上的保管屋里,一部分按人口、工分分给农户。

以前,妇女们还是很辛苦的,栽秧、播种、收割、摘棉花、掰玉米等弯腰活全靠她们,从田里往场地上挑把子也是她们。男劳力主要是耕田、耙地、碾场,有时也为妇女们突击挑麦把子、稻把子。那时,农村壮男组成“老牛队”,专门与牛打交道,耕田耙地全靠他们。

收割时,村民们是最开心了,收获季节,正是家里余粮将尽的时候,新粮“上市”,谁家不高兴呢。有粮食,就不饿肚子,不用愁。粮食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大集体时,打场的场面很壮观。满场地铺的是麦秸(午季)、稻秸(秋季),好几头牛在人们的吆喝声中,拉着石磙子转圈,一遍遍地碾压谷子。待起场时,男女劳力齐动手,叉草的叉草,扫谷子的扫谷子,样板、板锨齐上阵。待谷子全部集中后,扬场。再按照粮堆大小,入仓和分粮。

分粮是大家最期待的。生产队长主持,生产会计根据工分和人口,计算每家分的谷子。以前家家有柳条编的笆斗,一家子分到手的粮食,几笆斗就运回家了。以前,粮食产量很低,又有一部分入仓,村民分到手的粮食少的可怜。麦和稻是主食,要省着吃,玉米、豆子、山芋、南瓜是辅食,反而平时吃的多。在那个年代里,吃的不论好坏和干稀,能不挨饿,就谢天谢地了。

场地也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大人在场地忙,我们在场地玩。打闹的,翻跟头的,藏老猫的……总之很热闹。要是有月光的晚上,场地闲置时,就被我们占有。那么多的草垛,可以捉迷藏。空地上光滑,可以翻跟头。女孩子喜欢玩丢手绢、唱歌。

单干后,母亲她们多是白天收割,晚上打场。收割趁天气。午收麦子最辛苦,天气炎热,一把把镰刀在麦田挥舞,汗流浃背。割倒的麦子,成排地铺在田里,然后设成挑子肩挑,或抱上田埂的平板车上,车拉。到了场地,将秸秆铺开晒阳,待晚上时用石磙子碾压脱粒。

碾谷子,母亲牵着牛拉着石磙子在场地上转上好多圈;再用铁叉翻麦秸,让石磙子再碾上几遍,估计秸秆上没有麦粒了,就该起场了。

起场,先用铁叉撤去秸秆,然后,用样板推谷子,用扫帚往一处扫,将谷子集中到一起,这个过程很忙,不过,人的心情不一样,因为马上就可以看到一季的收获了。

扬场,这是体力活和技术活,趁风扬去麦粒里的麦芒和灰尘,稻谷里的瘪子和灰尘。扬场的任务多是落在母亲身上。她需用板锨一锨锨铲,一锨锨上抛,扬起落下,落下扬起,机械重复。板锨上扬需高过头顶,全靠臂力。母亲患有肩周炎,膀子疼,但她还是咬着牙将一大堆谷子扬完,谷粒干干净净的。一堆谷子扬完,母亲已是灰头土脸,气喘吁吁了。后来,姐姐们学会扬场,替了母亲不少轻。

堆草。草撤在两边,谷子弄完后,就要堆草。特别是堆稻草,很讲究,堆的地点选择略高处,堆的草堆稳固不漏雨才行。一堆稻草就是牛一冬的口粮。堆草有技术,三姐是能手,她在草垛上接草,母亲她们在下面运草。因为收割不是三两天就完成的,所以,堆多大的草堆,何时能接顶,这都需要靠眼光估量。堆的草堆要稳固,不能轻易让大风刮掉顶部或将草堆吹倒。

我家第二个场地建在责任田集中的地方,选的是地势高一点的一块长形旱地,这样不易积水。还盖了一个大一点的草棚子,能放张床,每晚有人在那里睡觉看场,粮食和牛都在那儿。在野外看场,晚上会很害怕,毕竟是乱坟岗之地,离村子有点远。好在村里有几家在野外都有场地和草棚,相互有个照应。姐姐们看场,没两个人不行。我也在场地上睡过,夏夜就将凉竹笆用条凳支着,下面垫棉絮,上面盖被子,睡下。

小时候喜欢在场地上转圈,转得天旋地转,跌倒在场地上,却乐此不疲。不知跟谁学的,我能双手在场地上翻跟头,连续好几十个没问题。

而今,场地已退出我们的生活,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对它还是有记忆和感情的,它是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高令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