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鹬等10种/冯锦/湖北鸟类资源012/20201019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10-19

1. 鹤鹬Tringa erythropus

形态特征:是鹬科、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6-33cm。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背具白色羽缘,上体呈黑白斑驳状,两胁具白色鳞状斑。冬季:背灰褐色,胸侧、两胁和尾具灰褐色横斑。眉纹、腹、腰和尾均为白色,脚鲜红色。飞翔时红色的脚伸出尾外,与暗白相间上体对比鲜明。

嘴除下嘴基部红色,呈黑色;嘴型尖直细长;脚亦长细、暗红色(夏)或鲜红色(冬)。

生物与生态学:夏季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带常在冻原上的湖泊、水塘、河流岸边和附近沼泽地带活动;冬季则多栖息和活动在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沿岸、河口沙洲、海滨和附近沼泽及农田地带活动。

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常在水中将头和脖子完全没入水中,从水底啄取食物。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三有动物;湖北省级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河流沿岸及附近沼泽,旅鸟。

鹤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鹤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2. 红脚鹬Tringa tetanu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约28cm。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飞行时腰部明显白色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脚较细长,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幼鸟橙黄色。

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于广泛多样的沿海和内陆湿地,包括沿海盐沼、内陆湿润草地、草地沼泽与沼泽荒原。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则成群。性机警,飞翔力强,受惊后立刻冲起,从低至高成弧状飞行,边飞边叫。

主要以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陆栖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间觅食有领域行为。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三有动物。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河流、沼泽与湿草地,冬候鸟(长江流域及湖北省南部);旅鸟(湖北北部)。







红脚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红脚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3. 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29-30cm。脚较短、黄色夏季头顶至后颈赤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背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端具黑褐色横斑飞翔时极为醒目。下体白色前颈、胸和两胁具黑色圆形斑点。冬季背灰褐色羽缘白色腋羽和翼下下体纯白色飞翔时脚不伸出尾后。

虹膜暗褐色;嘴较粗而微向上翘尖端黑色基部绿色或淡黄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常在水边沙滩或泥地上活动和觅食。

主要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常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去觅食。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濒危(EN)国家Ⅱ级

分布:《湖北省湿地水禽资源研究》、《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物种多样性及种群数量》等文献提到在湖北曾有分布记录,偶见旅鸟。







小青脚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小青脚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4. 泽鹬Tringa stagnatili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19-26cm上体灰褐,腰及下背白色,下体白色。额白,嘴黑而细直,腿长而偏绿色。两翼及尾近黑,眉纹较浅。与青脚鹬区别在体型较小,额部色浅,腿相应地长且细,嘴较细而直。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偏绿。

生物与生态学:栖息于湖泊、河流、芦苇沼泽、水塘、河口和沿海沼泽与邻近水塘和水田地带。

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也吃小鱼和鱼苗。常单独觅食,主要在水表面或地表面啄食。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盐田、沼泽地,旅鸟。







泽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泽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5. 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30-35cm。体羽偏灰色,上体灰棕色而下体白色。繁殖季节头部、颈部密布条纹,上体灰棕色,有些羽毛带黑色。非繁殖季节颜色浅,条纹少,不明显。飞行可见黑色翅膀和白色腰及背,脚伸出尾端

虹膜黑褐色;嘴较长,基部较粗;脚淡灰绿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于东北北部针叶林,开阔沼泽湿地。迁徙是利用水淹草地、干涸湖泊及沙洲和沼泽。

主要以虾、蟹、小鱼、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三有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冬候鸟(长江流域及湖北省南部);旅鸟(湖北北部)。







青脚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青脚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6. 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20-24cm。体羽深色。前颈、胸和上胁部有灰棕色条纹,下体白色。腰白色尾白色带黑色横斑。上体绿褐色杂白斑两翼及下背几平全黑色。非繁殖羽白点少胸和胁部无条纹。

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或暗绿色,尖端黑色;脚橄榄绿色或灰绿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湖泊、河流、水塘、农田与沼泽地带。

主要以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三有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冬候鸟。







白腰草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白腰草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7. 林鹬Tringa glareola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19-23cm。体羽灰褐色,体型纤细。上体棕色而密布白斑下体及白色。头、和胸密布灰棕色条纹眉纹和喉部非繁殖羽斑点和条纹少,眉纹更明显

虹膜暗褐色;嘴较短而直,尖端黑色,基部橄榄绿色或黄绿色;脚橄榄绿色、黄褐色、暗黄色和绿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林中或林缘开阔沼泽、湖泊、水塘与溪流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和盐水湖泊、水塘、水库、沼泽和水田地带。

主要以直翅目和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虾、蜘蛛、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旅鸟。       







林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林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8. 灰尾漂鹬Tringa brevipe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23-27cm。上体暗灰色下体白色,胸及腰具嘴粗过眼纹黑色,眉纹白色,颏近白色飞行时下色深。非繁殖羽部条纹少亚成体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带白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脚黄色,短且粗。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期主要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沙石河流沿岸,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海滨沙滩、泥地及河口。

主要为石蛾、毛虫、水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北部的十堰地区的湖泊、湿地, 2019年9月曾在武汉府河被发现,旅鸟。







灰尾漂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灰尾漂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9. 翘嘴鹬Xenus cinereu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22-25cm。上体灰棕色体羽灰色肩部羽毛有黑色条带。白色眉纹不明显头冠、后颈、脸颊和胸侧有纵纹。腿短,橘黄色喙长而上翘飞行可见次级飞羽边缘白色。非繁殖羽色淡条纹少。

虹膜褐色嘴橙黄色,尖端黑色脚较短,橙黄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期主要栖息和活动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的河流、湖泊和水塘岸边,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岛屿、海滩礁石、河口沙滩和泥地上,有时亦出现于内陆湖泊、大的河流和邻近沼泽地上。

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旅鸟。







翘嘴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翘嘴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10. 矶鹬Actitis hypoleucos

形态特征:小型涉禽,体长16-22cm。上体绿棕色下体白色嘴短腿短,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胸侧暗色肩部的白色狭窄条带明显腰灰色。及尾飞羽近黑色,飞行时翼上具白色横纹,翼下具黑色及白色横纹。非繁殖羽上体为橄榄棕色条带不明显。

虹膜褐色;嘴短而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绿褐色;脚浅橄榄绿色

生物与生态学: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

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无危(LC);三有

分布:湖北省分布在湖泊、湿地,冬候鸟(湖北长江以南);旅鸟(湖北长江以北)。







矶鹬(繁殖期)(来源:鸟网)

矶鹬(非繁殖期)(来源:鸟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