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父亲的自我修养

 和善书屋 2020-10-19

2020/9/25

作者是来自《赋能式父母》成长营的一位学员,这是他学习后感悟写成的日记... ... 也是自疫情以来第一次离开孩子后的学习思考。疫情期间,要工作、要陪伴家中3岁和6岁的两个男孩、要学习家庭教育的课程,是这位父亲生活的主要内容。每天24时的陪伴,让这位父亲渐渐确定,一个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该走向何方。

2020年5月28日,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与柱、锤之间的故事,记录自己的心理和思考。以这种方式开始一个爸爸的自我修养,咀嚼回味人伦之爱,理性复盘教育得失。

愿坚持有空写一点,到老来无事,与娃他妈一起翻看。

昨日晚到北京出差,被子热折腾到凌晨一点多睡着,昨晚11点睡,但今早5点就醒了。在家每天跟柱睡总是能香甜酣畅,每次出差却经常失眠。并不会婆婆妈妈的想他们,但似乎已经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娃娃们的气息了,离不开那些有趣又讨厌的小灵魂了。

疫情发生以来,基本都在家办公,早晨陪柱跑步半小时,中午跟他下盘棋,下午打羽毛球和足球,晚上陪柱和锤一起玩耍。孩子们已经占了我四分之一的心智时间。这期间,我读了“正面管教”、“游戏力”、“木匠和园丁”以及发展心理学的一些书籍。惊悚的发现育儿真的不简单,需要有正确的理念体系,需要有在理念体系下的正确的行为方法,也需要父母足够的自我修养和对孩子真正意义的爱。

反观自己,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少,与他们也算亲密无间。但是,反思下自己的很多理念却自以为是,更缺乏系统性。而实际的教育行为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受当时的心情和精神状态的影响。虽然目前看两个儿子茁壮健康,聪明可爱。但还是略冒冷汗,曾经多少次粗鲁吼叫,多少次苍白管教,多少次无脑应答,多少次无能妥协。

不知道这些会对孩子的心理以及智力发育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会像我一样,有时冷静有时暴躁吗?有时开明有时固执吗?期待成功又自视清高吗?当然,上述问题的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父亲,我是认真的吗?对他们和对我自己,在未来的岁月里,用一个爸爸的自我修养经营一段幸福的父子人伦,像园丁一样看着他们茁壮成长。

冲一杯咖啡,问三个问题,并尝试自答:

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的目标

《园丁和木匠》引言这样讲:好父母不一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度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的应对未来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这段话应该是教育的终点,于我这样喜欢科幻、喜欢不确定性、喜欢波浪(无论是历史的波,还是经济的波)的人而言是至理名言。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面临我们无法想象无法预知的不确定。让他们聪明和幸福固然重要,那是妈妈的事情。对爸爸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强健、适应性和韧性。

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正确的方法一定是基于科学的(理论论证或者实验验证),中国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则虽然很多确实有效,但不成体系,也不能归纳和推演。

幸运的是,今年疫情期间在朋友推荐下看了《园丁和木匠》和《正面管教》这两本书。发展心理学,脑科学以及进化论应该是教育的科学基石,基于这样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家庭教育体系更加可靠。

不要当木匠,木匠工作是为了谋生,而养育孩子肯定与谋生无关。高普尼克老奶奶讲“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老奶奶讲育儿要当园丁,选择土壤、种子、施肥、浇水,适度的修剪,然后静待花开。基于这个理念反观自己,对老大的成长多有些木匠情怀,过早的希望他掌握一些我认为有用的技能,玩耍的时间和环境安排不够。

要温柔而坚定?我相信作为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应该这样。作为爸爸,可能还不够。因为《三体》中有一句话:没有兽性,哪来人性。此处不展开,就当我这个偶尔喜欢咆哮的爹的自我辩解或自嘲吧。

理念可以理解,但落实到实践中,好像还隔了一层。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来自哪里

学校和社会都没有教,大学没开这课程,拿结婚证前也没有育儿考试。如果来自实践,则必须生两个娃以上。那么只能来自主动自发的理论学习是实操训练。

可能不少人或许根本没有关注家庭教育的真正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只是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顺带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这样最多只能生产一批具有某种价值观和某种功能或技巧的人。这种忽视或者无助或许存在着商业价值。

上述三个问题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终极问题,在此只是记录我当前的认识,或许回头看会挺有意思。

这是第一篇文章,后续我想就单独一个话题,一次与孩子冲突,一个与孩子的故事来记录——一个爸爸自我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