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钫的河南情结

 wps0321 2020-10-19



♣ 王 剑

在河南近代,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辛亥革命元老。戎马一生,却又钟情于文化,兴教育,办实业,为河南的发展留下了诸多遗产。这个人,就是“军界儒将”张钫。

张钫是新安铁门镇人,幼读私塾,喜马尚武,经常率领家乡子弟纵马驰骋,喧呼来去。老师认为他不可造就,曾以“朽木不可雕”为题,令其作文。谁知,他破题写道:“雕朽木者,庸匠也。大木各有其材,材各有用,朽木本不可雕而雕之者,岂非庸匠乎?”师生都为之惊服。

1908年,22岁的张钫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并秘密加入同盟会。毕业后进入军旅,成为陕西新军中的主要领导。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钫在陕西起兵响应,成为北方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钫先后担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院长。1949年底,张钫在四川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钫对河南有着深厚的感情。河南每次遭受重大灾害,张钫总是竭尽所能,进行赈济。1942年,河南连遭水、旱、蝗、兵等多重灾祸。身在西安的张钫心急如焚,除了四处募捐之外,他毅然变卖私产,把张家在汉中的4000亩水田全部低价售出,购置了一大批赈灾粮食。火车从西安沿陇海铁路徐徐东进,每经一站,就卸下一批赈灾粮食,为河南各地的老百姓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1944年,日寇进犯河南,河南学生和灾民数十万人涌入陕西。原先的收容所接纳不了,张钫就以自己的威望约集陕西各界官商,在西安广设收容所,甚至把自己丈八沟的豪宅都让给了灾民。尽管如此,张钫仍不放心,他又打电话给警察局,让警察以他的名义转告西安市民,恳请每家每户连夜蒸六斤馒头送到救济站。西安市民积极响应,没有一家不送的。河南灾民吃着送来的馒头,眼里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都亲切地称呼张钫为“老乡长”。

河南大学西迁陕西后,张钫亲自到龙驹寨进行安排,让师生暂时落脚在西北中学,食宿问题一并解决。当时,张钫召集在陕河南师生开会,鼓励大家报效国家报效乡里,“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河南人,要为河南作贡献”。河南大学迁至宝鸡,张钫又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回迁开封没有费用,又是张钫出马,从河南善后救济分署争取到了一笔经费,才使河大师生得以结束8年的流亡生活。

张钫主张实业救国,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开启民智,繁荣河南文化。他先后创办的学校有铁门小学、民生煤矿小学、嵩岳中学、西北中学等。1928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一手创办了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也就是今天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而张钫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则是建造了千唐志斋。1933年,张钫率部进驻洛阳。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洛阳城北的邙山,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水深土厚,墓葬甚多。清末,洛阳邙山出土了不少志石。当时,学术界多重视魏志、元志,而对唐志,却大都弃置民舍田埂。张钫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甚密。他看到唐志被人丢弃,心疼不已,便与于右任商定,此后凡魏志皆归于(右任),而唐志全属张(钫)。不到五年时间,张钫就陆续购得唐代志石1100多件。

为了妥善保存这批志石,张钫在新安县私邸近百亩的花园“蜇庐”内,建造了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砖拱窑院,将志石分排嵌在三个长方形天井院和15孔窑洞内外壁间,取名“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是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因其所藏志石的价值,自建斋之日起, 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前去观赏研究。专家认为,这些志石可以证史、补史、纠史,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唐史”。斋里也有不少名家手笔,如“蜇庐”匾额,以及院内的几副楹联,都出自康有为之手。而被誉为“近代三绝”的张子温墓志,则是由章炳麟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的的确确是稀世之珍。

1966年5月,张钫病逝于北京。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千唐志斋无偿捐献给了国家。1996年,千唐志斋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钫纪念馆(故居),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之隔。纪念馆的5号展厅里,悬挂着张钫1913年任陕军第二师师长时的戎装照。照片上的张钫,目光深邃,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