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术语-十五络穴

 致虚守静666 2020-10-19

解读

“络穴”这一术语,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的《针经指南·络说》,设有“络穴说”、“络穴辨”两节。“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指出“络穴正在两经中间”,提出“若刺络穴,表里皆治”。《灵枢》虽无“络穴”这一术语,但详细记载了十五络脉、络穴内容。
十五络穴是位于十五络脉起始处的腧穴,本为十五络脉名称,后来演变为络穴之名。有关十五络脉的说法,《难经》与《灵枢》有所不同,后世多宗《灵枢》。十五个络穴中,除“屏翳”、“长强”、“大包”之外,其余皆在四肢部,基本位于腕踝以上附近。
十五络穴:手太阳络穴列缺;手少阴络穴通里;手厥阴络穴内关;手太阳络穴支正;手阳明络穴偏历;手少阳络穴外关;足太阳络穴飞扬;足少阳络穴光明;足阳明络穴半隆;足太阴络穴公孙,足少阴络穴大钟;足厥阴络穴蠡沟;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大络穴大包。十二经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鸠尾、长强、大包三穴,均为十二经脉与任,督脉,脾之大络与正经循行相别区部位之穴,所以“一络通二经”。

应用领域

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络穴所主治的病候多是所属经脉的病候及该络脉本身循行所过之处的病症。
另外,临床常用的“原络配穴”,即取络穴能通本经及相互为表里之另一经的作用。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的顺序,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又有“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之说,络穴常在治疗各脏腑慢性疾病时选用。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