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10-19

张謇:中国近代现代化先驱

□史文

张謇的一生极其曲折而多彩。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从晚清到民国,在诸多重大政治变革中,他是开拓者、引领者和组织者,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异彩。他是杰出的实业家,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诸多企业,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家之一。他是杰出的教育家,在南通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一生创办和规划创办各类学校370多所。他又是慈善家,以实业为后盾,个人捐资为基础,在南通地区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慈善组织体系。在前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张謇为实现自己毕生追求的国家富强的梦想,在家乡南通按照治国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早期现代化实践,将一个封建闭塞的县城,建设成布局合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全国模范县”,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乐土”“理想的文化城市”。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家庭。由于很早就接触到劳苦民众,逐渐养成了他坚忍自强的性格和民胞物与的胸怀。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张謇很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4岁就能背诵《千字文》。13岁时,有一天私塾先生见一人骑白马在书房门前走过,随口说出“人骑白马门前去”七字上联,在旁的张謇未加思索,立即对出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令先生十分惊喜。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因家中三代无人获得过功名,张謇一家曾深陷冒籍风波,幸得对张謇甚为赏识的通州知府孙云锦等人的帮助,冒籍风波才得以平息。

1874年,21岁的张謇随孙云锦去南京发审局作幕(私人秘书),从而开始了他的游幕生涯。后经孙云锦介绍,张謇结识了驻军浦口的直隶正定镇总兵吴长庆。吴长庆素有儒将之称,十分欣赏张謇的才华,很快委以重任,张謇成为处理军中公文的机要文书。1881年,张謇在吴长庆行营中遇见一位比自己小6岁的年轻人,此人家中与吴长庆是世交,因为在家乡闯了祸,前来投奔吴长庆,他便是袁世凯。吴长庆要求武中缺文的袁世凯拜张謇为师,袁世凯即称张謇为季直夫子大人,于是,两位日后闻名于世的风云人物开始交往。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作为吴长庆所率淮军幕府赴朝鲜平定乱事。作为军中的主要幕僚,张謇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的全部重要决策。事件平息后,吴长庆高度评价张謇,为其向朝廷请功,称张謇在紧急事变中把握大局,沉着应对,“其功自在野战攻城之上……”事后,张謇分析中朝日三国形势,写下了《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进一步显现了他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才识。张謇至此在政坛崭露头角。

1884年,吴长庆病逝,幕僚四散。这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派人礼聘张謇入幕,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向张謇发出邀请,但张謇坚持“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家乡,希望走科举“正途”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直到1894年,张謇终于考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由此步入仕途。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目睹北洋海军的覆没及中日《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深感要挽救国家危亡,必须为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寻求一条现代化之路。为此,他毅然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开始其救亡实践,并由此掀开了南通现代化变革的序幕。

1895年,张謇凭借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股份制的大生纱厂,唐家闸由此成为南通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南通城市现代化的肇始地。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并形成“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体系。他于1902年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

1903年,张謇以应邀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为契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的参观考察。回国后,张謇便积极地公开倡导和投身立宪运动,希望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和做法,改变封建专制政体。作为全国立宪政治的领袖人物,他不仅代张之洞等人草拟请求立宪奏稿,而且主动与断交已有20年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和解,促其奏请立宪。

1906年冬,张謇在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先后任副会长、会长。他还率先在江苏筹建咨议局,当选为首任议长。在预备立宪陷入僵局时,他发起和倡导了三次全国范围的国会请愿运动。张謇第一次将西方议会政治引入中国,他领导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客观上催化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由立宪派转为拥护共和,完成了他生命历程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政治转变。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张謇应邀担任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

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携6岁皇帝溥仪颁发《逊位诏书》。翌日晨,该诏书被供在天安门外的一个牌座上,上面写道:“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史学界人士多数认为,这份300多字的诏书出自张謇之手。作为晚清立宪运动的政治领袖,张謇是最有资格草拟《清帝退位诏书》的不二人选。

1913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任职期间,张謇不仅致力维护共和政体,而且全力实践他实业救国的理想,采取了制定经济法规、制定税则、对民用企业实行奖励补助等措施,力促振兴实业。他本希望对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作为,却因袁世凯妄图称帝而愤然辞职。从此,张謇退居故里,竭尽全力推进他在南通的地方自治和现代化实践。

继大生纱厂后,张謇在南通又陆续创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以及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大达轮船公司等数十家相关联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产业链。这一产业链与现代大工业制造的理念如出一辙,开创了企业生产链扩张的先河。1912年至1921年,张謇的大生系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成为中国东南一颗耀眼的明珠。

张謇将教育视为国家救亡图存与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在南通一带创办的教育事业,以师范为起点,遍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构筑了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使得当时的南通教育名动全国,波及世界。1920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通演讲时高度评价了南通教育,并称“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

在南通之外,张謇亲自创办和参与创办了许多高校,不少学校多年后都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学。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尽管这些学校在漫长的岁月里几度合并更名,但它们的校史里都留下了张謇的身影。

张謇还为南通规划设计了“一城三镇”的城市建设格局,并付诸了实践,南通城至今还保留了这样的基本格局。两院院士吴良镛对南通城市建设进行考察后说,“张謇先生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后人对一位城市缔造者的最高赞誉。

他心系苍生,把眼光还投放到公益慈善方面,筹资和个人捐助兴办了养老院、老老院、残废院、育婴堂、栖流所等诸多公益慈善机构。多年后,中国慈善博物馆也因此落户南通。

张謇把南通这块土地作为实现其爱国理想和治国抱负的试验场,力图以自己的努力来“建设一新世界的雏形”,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探索出一条振兴之路,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他经营下的南通,发生了近乎神奇的变化。他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公司、第一个股份制企业集团、第一个民办师范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民办气象台等十多个全国之最,使南通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发达的城市。南通被民国中央政府公布为“全国模范县”,也为后人留下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濠南别业,终年74岁。病逝前,张謇发着高烧,但仍坚持和工程师们一起冒着酷暑去视察江堤,以致病情加重。同年11月1日张謇安葬于南通城东南的啬园。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全城人几乎都赶来为张謇送行。张謇的随葬品仅有一只胎发球和日常使用的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

如今,南通千年濠河之畔,张謇的故居——濠南别业,张謇一手创办的开中国博物馆事业先河的南通博物苑,已成为人们追念缅怀张謇的重要场所和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