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夏冬生。”,老祖宗为啥这样讲?

 刘沟村图书馆 2020-10-19

传统中国历史文化中,汉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基石,它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载体,那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当汉字转换为语言之时,当从口中传来,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悠长,抑扬顿挫之间,更是令人感悟颇深。

而作为汉语成员之一的俗语,虽然通俗易懂,低调内敛,但其同样包罗万象,其中有讲民俗民风的、修身齐家的、为人处世的、猎渔稼穑的、生活经验的等等。时至今日,俗语依旧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就比如这句俗语“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夏冬生”,其表面意思是表达生在春、秋两季的孩子是有福之人,生在夏、冬两季是无福气之人。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夏、冬生的孩子就是无福气之人吗?且听我一一道来。

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夏冬生

这句话意思也挺直白,意思是说春秋两季节生的孩子比夏冬两季节生的孩子有福气。在当代!很多人看过这句话后定然不会服气!并认为一个人有没有福气难道是靠生在哪个季节决定的吗?而在古代却不同,由于生活环境落后,古人就是认为有福无福和出生在哪个季节有关!且有以下原因解释:

  • 四季气候温差不同。众所周知,一年四季中,春秋阴阳昼夜平分,冷热宜人。与这两季节不同的是夏、冬时节,夏季酷热、冬季寒冷,令人难受。而自古以来,女人生子都是大事一件,产妇和孩童却是非常害怕夏冬两季节的,夏日太过热盛,冬日却又极寒,一来没条件驱逐炎热,二来没有防冻措施,所以在这两种季节中非常容易生病,且由于古代医疗水平有限,贫农之家,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看病,甚至孩童有因此熬不过夏冬两季节。所以在古人看来,孩童生在夏冬两季,是没有所谓的“福气”的。

  • 春秋与夏冬食材供给有差别。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到处初都是一派生机勃勃之像。且春天各种蔬菜生长极快,都极为的新鲜营养,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小麦、黄豆、稻谷都在丰产丰收,除去上缴的公粮,剩余的可供家人做几次吃的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产妇基本上各种食材大多都能得到满足,孩童也易成活。而要是生在冬夏就会是不同情况的,特别是冬天,万物伏藏,一片冷冽,仅仅靠秋收的粮食,不足以保证整个冬日的供给,虽然也能过得去,但是比较艰苦。所以这也是古人认为“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夏冬生”的原因之一。

  • 产妇坐月子“禁忌”。由于民俗文化以及身体素质的限制,古人要求产妇月子期间,不能吹风、吃凉、洗澡,需要穿厚衣、带帽子,而且这种情况是无论寒暑,孩童同样如此。虽然说坐月子是为了防止落下“月子病”,但是如果在夏日做月子,产妇和孩童很容易全身起痱子,而身体起痱子,是非常难受的,且奇痒无比,再加上产妇不能洗澡,可不就是一种“煎熬”吗?而冬天寒冷,也许有柴取暖,但毕竟是少数,况且冬天寒冷积雪严重,不易得干柴,因此保暖措施更少,容易受冻。再加上古代,没有孩童使用的纸尿裤,只有用破布制作而成的“尿布”,孩童尿尿次数多,更换不急时,卧榻之处,容易潮湿阴寒,只能靠大人慢慢的暖热暖干,所以这个时候大人和孩童都会跟着受罪。因此生在“夏冬”之人,被认为是无福之人。

在此,再补充一知识。古时候的坐月子并不像今时今日仅仅一个月,而是要“坐百日”。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的说法,产后一个月称为“弥月”,即“小满月”;广义的“月子”指分娩后一至三个月,即“百日为度”,俗称“坐月子”。所以可想而知,在古代那个时代,真要在炎炎夏日坐这么久月子,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时至今日,这些问题早已经得到完美的解决了,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空调的出现,让月子期间的产妇和孩童,不再受夏日之炎热、冬日之极寒的侵扰,可谓是“福音”。至今衣食住行也不再担忧!交通便利,医疗发达,再也不会为以前那种环境担忧了!

其实有福无福怎么可能只通过出生日期来判断呢?当然!古代兵荒马乱之际,民不潦生,在古代民间众人看来,只要有衣穿、有饭吃、不冻着、不饿着那就算是有福之人呢。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有福之人又有了另一种看法,认为出生之日天气晴朗、晚上月圆星亮。后期能够学业有成,也被看做有福之人。

在作者看来,福气并不是上天给的,而是靠自己修行得来的。那么何为修行?修行就存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存在于我们的言语里。不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因果链的,有的人什么也做不好,整天怨天尤人、诸事不顺;有的人安静平和、与世无争,最后幸福美满、丰衣足食。因此,一个人福气的多少是由其处事的方法与态度决定的。如果能做到心态平和、处事淡然、说善言、做善事、存善念,那么自然会“福祸远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