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270...

 昵称32901809 2020-10-19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270天)

“之”字

之(zhī)字,从丶一,从辶,一点一横为玄字头,从辶,下为走字底,中间是幺即一的转折,反转走之。玄下之幺,本应滋生成物,开物成务,有所结果,但是之字则不同,一不夭折而亡,二不滋生成物,而是反转一个弯,一走了之。之字在汉语里用途也很广,当“的”字用,如光荣的家,可叫光荣之家;当人称代词用,如爱之;“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当“这个”用,如之子于归,汝将何之;指示代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介词,比如钟鼓之声等等。文言助词,之乎者也。

有言道“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之乎者也虽然是文言虚词,但就和今天的“的”字一样,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要是能把这些词用得巧妙,文章文从字顺,才称得上好秀才。

之的本义有两种说法,《尔雅》:之“往也”,认为是去往某地,之初谊;《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中,枝叶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是草出地面的样子。甲骨文的之字形,象草生于地,向上伸展之形。钟鼎文(毛公鼎)上的“之”则酷似“止”。从止从一,上面的止像足形,表示脚,下面一横代表某地,人的脚站在地上,脚向前方,表示离开此地去往他处。“之”本义是指往,到……去。草的生长确实是一个由此及彼的移动过程,所以之的本义是至或止于某处。“至”与“止”是草在进行空间移动时所遵循的原则,草永远不背叛当止则止的原则。原因在于,草(延伸至禾苗、稻谷)长到一定程度就结穗,曰谷穗、稻穗。之亦称为“到”,取稻之谐音,意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成长不是没有止境的,行进也不是一往无前的,人类必须解决到何处去以及何时启程与何时止步的问题。古人造“之”这个字时充分考虑到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事物不是沿着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周期性。在周期的交接点事物要停止,并准备返回新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才能收获稻子。这是自然法则,人为不可改变,非要改变一定会产生恶果。

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兰亭序》中最有名的字,是“之”。共有二十个“之”,但每个“之”的点横折捺都不一样,各有体态,各含风韵,无一雷同。古人说王羲之的行草,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二十个“之”,也的确不负其盛名,自然洒脱而灵动万分,每一笔,都呈现出书法家那一刻的饱满情绪,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

而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名字中都含有“之”字。事实上,整个南北朝的历史,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之”的人很多,如祖冲之、顾恺之、裴松之……陈寅恪先生认为,六朝天师道(道教早期流派)的信奉者常常以“之”字为名,“之”在名字之中,代表的是其宗教信仰。

清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中贫者言“吾欲之南海”,富者认为自己几年来都想买舟而下却没能成功,贫者只带一瓶一钵怎么能成。但第二年,贫者从南海回来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之音通直,曲折不直。直,目且瞄十,一条直线。直就是不弯。而之字则是音直形弯,形成了与直相反的概念。钱塘江潮,折叠回荡,曲浪翻滚,所以称为浙江,亦叫之江,之者意在不直。是故,之字通音以直。之:之乃草本能,人類愧無之;故而設文教,習得知與止。

之,玄下幺折,反转走之。之音通直,曲折不直。

意项:①相当于“的”,人之常情;②代词,取之不尽,听之任之;③助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④当这个用,之子于归;⑤姓,姓苑,《千家姓》云;雁门族。

(来源:微信公众号《木子艺术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