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音乐启迪(三)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0-19
感知与即兴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乔治·贝尔格1685~1753)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耶稣,我们信仰的喜悦)James Galway;John Georgiadis;Johann Sebastian Bach - Inspired Bach: Music To Enhance Your Spirit
经验论的内部并不一致。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批判的首要对象就是洛克。在贝克莱看来“”洛克第二特征源于第一特征纯属多余假设。“观念的产生,无需假设外物的存在;因为即使没有外物协助,观念有时也能产生,而且常常是按照人们目下所见的秩序下产生出来的。”正如:精神、心灵、上帝等抽象的观念,都不是借助外物产生的。正是他所谓的“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贝克莱对物质的否定就基于这样一个主张——即思考某种东西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在想象这种东西。由此孕育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关键在于“被感知”。如何去感知一个对象,贝克莱给出三种途径:感官印入、情感作用、记忆或想象。其中,感官印入是首要的,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开篇写道:“借着视觉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借着触觉就有了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各种程度或数量;嗅觉给予气味;味觉给予滋味;听觉把调性、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心灵。”(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三种途径是贝克莱对经验的感觉分析,与洛克不同,贝克莱把出发点预设为感知主体,而非知性的对象——“被感知”指向了主体。在贝克莱之前,人们讨论主体感觉是在一种笼统、含混状态中进行,贝克莱的分析改变了这种状态,尽管在他的时代现象学和实验心理学还未成为学术潮流,但他已然暗示了现象与心理的相关问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套用在音乐里就是 “音乐就是被感知”。可以从钢琴家弹奏来领会音乐的被感知。首先,钢琴家要运用综合感官去感知音乐。这里强调综合感官是因为音乐不只是听觉工作,钢琴家弹奏时往往需要视觉去看乐谱,耳朵去听声音反馈,手指去触碰琴键,脚趾去踩踏板…这些感官都是音乐感知渠道。其次,钢琴家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知具体音乐作品。快速度或慢速度的音乐作品可能有着不同情感迭代。如果欢快乐曲弹奏得拖沓,音乐就死气沉沉;反之,悲伤的乐曲弹奏得跳跃就变得荒诞不经。再者,钢琴家对作品感知或多或少会有记忆和想象——演奏新作品需要视奏,但很快就能做到背谱。而记忆往往被两种方式固化:心灵记忆和肌肉记忆。同时弹奏也不是机械运动,钢琴家会有自己的想象,这仍然属于对作品的感知。当心灵感知和手指弹奏高度融合,才能心手合一、得心应手。
贝克莱的感知分析打破了知性分析僵局。音乐史学家保罗·亨利·朗(P.H.Lang)认为:手稿或17世纪印刷谱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模糊印象,只能提示当时大师演奏、演唱时的大致效果。如果只对这些乐谱进行知性分析,就完全不能明白巴洛克演奏到底改如何进行。乐谱遗漏了巴洛克表演中最重要的细节——即兴。
巴洛克歌唱家或演奏家都以拥有即兴能力为荣,当他们感知音乐存在时,以个人化即兴表演为音乐注入活力是个硬性标准。以乐队演奏来看,乐队的乐器分成“基本”和“装饰”两组,前者包括键盘乐器、琉特琴和竖琴;后者包括所有能够演奏旋律和自由跑动声部的弦乐器、管乐器。器乐演奏者都是经验丰富的音乐家,熟悉对位技巧,他们的任务是即兴创作演奏新的声部。当乐团成员边演奏既定声部边进行即兴创作时,主体对音乐的感知是实时的。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注重整体音响平衡,又要考虑所有声部秩序,同时还要抓住他器乐进入的时机。这样描述起来更像一场足球赛。所以,主体感知能力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从贝克莱的感觉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经验主义推论:对音乐的认识或判断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经验使然,而非只停留在知性分析中。如此一来,音乐就处于一种被主体感知的情境中了。
编/茶茶斑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