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鹏程字帖《学书九十二法》出版五年来

 linyingnan 2020-10-19

(龚鹏程作品:《学书九十二法》)

我出版过几种字帖,但自2015年出版《学书九十二法》以来,主要就不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印出来而已,是真要教人怎么写字的。

哈哈,勿嫌我自大,我也是偶然写成的。

那年端午节,居家无事,又不能猛吃粽子,或效屈原去投江,于是便以清朝黄自元编的《间架结构摘要》为蓝本写起来玩。

先作大字,后又写了一本字体稍小的。写完两本,愉快地过完一节。

故原意无非自己做耍,属于文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那种。

但那年秋天恰好要在杭州办书法展,楷书作品稍嫌少了,所以就请赵安悱兄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印出来,也算是一件作品。

印的是小字本,文字参考了一九九三年中国书画研究会的版本而略改。

缘起虽只是如此,但写时却已有些客观的书法教育思路。

一、为什么要从“法”的角度谈书法?

因为我本来以为现今所谓书法家之毛病只是“有技无道”,也就是只学书法之法,而没有表现出书法之法的本源工夫,没学问、没文采。所以提倡“文人书法”。

后来才发现大多数根本连法度技巧都不懂,乱涂乱描。还有拖毫横写的、洒水堆墨的、握拳铺毫的,种种噱头,难以殚述。故出版一本楷书字帖,把“法”讲清楚,竟成了当急之务,且是“文人书法”的补充。

而书家法度,主要是就楷书说。

  “书法”这词流行以前,讲书艺,主要词汇是“书势”。但汉晋人说书势,都分体,篆有篆势、隶有隶势、草有草势。而说到法,从永字八法以来,却大底只就楷书说其点挑勾捺,篆隶草都不尽能合于此八法(我师张眉叔先生有次就跟我开玩笑,说于右老的标准草书,可谓标准老书,八法只剩了六法,因为几乎没有钩之趯和捺笔的磔)。

大家入手开始练字时,也都从楷书练起。但近世因文化断层,书家捻毫,都无法度。于是狂草当道,乱扭乱撇。或刻意好奇,正经字都不会写,就要学简牍、学抄经、学民间俗体。或主张依文字源流,从篆书隶书开始写下来。好古好奇,很有趣,但终究都是不得法的。

亦因为如此,故楷书,无论如何,仍是鉴定一位书家基本功力之处。很多名家或什么书协主席,自吹自擂,理论一大堆,门徒遍天下,让他写几个楷书来瞧瞧,立刻露怯。

而现在写楷书的场合其实也还不少,正式的匾、联、碑、志,仍当以楷体为正格,用行书就略显得轻了、用草书又显得野了。所以楷书还是得下功夫,不能躲懒。

(龚鹏程作品:《重建宜春昌黎书院碑记》)

二、法的内容

(一)美感

那么,楷书到底该怎么写呢?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简单说就是要把字写好,写得有美感。但字要怎么样才有美感呢?

古人首先是用自然美来拟想的,如一点要似高山坠石、一横要像千里来云之类。用这种拟况物象的思维,想像那一点一画如何写出气势、写出动感、写出韵律来。而这时,考虑的乃是字的一笔一画。

(二)笔法

这种考量,由汉代发展到南北朝后期,经典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整个笔法思考的结晶,简单明暸,最便后学。

那时当然也有不少针对篆书、隶书、草书的笔法笔势论,但因篆隶诸体都不流行,而且《篆势》《隶势》这种文章常讲得啰里八嗦,譬喻甚多,故一般练字者都由针对楷法的“永字八法”入手,以便掌握楷书的点画撇捺。

可是“永字八法”只是针对一个字中的一笔一画,这一撇一捺一钩一趯,脱离了永字,组合成其他各个字时又该如何安置呀?且中国文字很复杂,独体为文(如日、月、木、火),合体为字(如明、林、焚、杲),一个字又常有若干部件,如品、晶、森、焱,是上一下二,三部分组成的;倒、拔、杨、柳,是左右两三部分组成的;宜、室、宜、家,是上横下竖两部分组成的……。针对这些字形的结构组织,难道又不该考虑考虑应怎么写吗?

还有,楷书的特点是规整方正,但如此规整,在审美上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呆板。怎么避免呆板呢?

这些,都是早期书家还没想过的问题。于是隋唐就出现了结构论。

(三)结构

我们现在说的“书法”一词,即通行于隋唐。隋唐谈艺,最重法度(现在有些半吊子,一谈唐代,就颠狂谈草,以为那是盛唐气象。你若听到这类话,就知他根本还没入门)。以致我们现在学写字,几乎每个人都由唐写起,不是欧、虞,就是颜、柳,因为他们法度最谨严,足供后人效仿。而唐人之法,结构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

开始谈结构的,是一位僧人叫智果。他采用佛经的颂体写了《心成颂》,提出许多写字的形构原则。

例如一个字往往右角要斜高些,如人耸右肩,左下角则要拉长一些,如女子照相时要伸左脚放前,这样整个字就不平板了。尤其是有些上头宽的,如宣、宁、台、尚等,均须“回展右肩”;而字有脚的,如月、典、其、类,则要“长舒左足”。

诸如此类,因是颂体,念起来颇似歌诀,所以立刻引发了效法,唐欧阳询、张怀瓘等大家均有响应。后世论结构,往往编成口诀,让学童琅琅上口,渊源即来自此。

  (龚鹏程作品:《心成颂》)

三、法的传承

后来元陈绎曾,明常谆,清王澍、蒋衡等人对此又不断推衍,到清末黄自元编《间架结构摘要》时,结构原则已经多达九十二项了,故一般称为九十二法。黄自元所写的字帖也因此广获初习字的学童采用,依之入门。

你也许会问:历来书法大家很多,不是早就有许多字帖,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可供学习了吗,为何还需要这些小名家《间架结构摘要》之类入门书来让人学步?

殊不知,一个碑一本帖,乃是大作家的大文章,观摩这些最高典范,当然让人高山仰止,可是你学得来吗?要学文章,只观摩范文,眼高手低,还必须从文章作法、修辞学等步步练习起才行。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学书九十二法》就是登山之阶梯。

而强调组字结构法,自有道理。结构是骨架,一个人骨架歪了,四肢能摆得正吗?结构又是组织,眉眼唇鼻须看搭配,不是个别好看就行。因此有些书家,你看他个别笔法虽不甚谨饬,但整体风神却甚好;某些人,一枝一节虽也撇捺可观,合拢起来却没法看,凤眼搭上了猪鼻子。赵宦光《寒山帚谈》说:“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社会变迁、文化衰亡,这九十二法近年已不流行,许多人甚至没听说过。因此我写《学书九十二法》这本小书便有推广旧法、提倡结构之意。

早先启功先生亦重结体,但似乎并不熟悉或竟不知有此旧法,故其论诗绝句说:“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于九十二法之外别求所谓黄金律。

他的心得当然很可贵,可是我以为反而比旧法僵化得多,并不足取。所以旧法不宜废弃,仍应参考。

龚鹏程作品:《学书九十二法》内页)

四、法的推广

过去印这种字帖,或嫌黄自元不够好,坊肆常会剪辑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人的字作为样例。这当然也甚好,但原字书写时自有脉络,摘出孤立地看,有时不免板滞,就像集王羲之集得最精采的《圣教序》,与兰亭诸帖中的王字相比仍显得呆。所以我还是自己写罢!

我的字,何敢比肩前贤?但一人有一人之风格,写时也较可针对各法之需求,试用不同之笔法来演示结构,因而可能还有点裨益初学的作用。如何从“法”中显示个人的趣味来,事实上也即是楷书的秘诀,楷书最怕呆板、无灵性呀!

这书出来以后,我也开始大力投入书法教育领域,跟赵安悱兄办书法培训,在北京、江西各地开班,也办大专院校的书法专业。另外,还以我这本书为基本架构,分别编辑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人的字作为样例来讲笔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几十本。是近年书法教材中比较有用、规模比较大,且影响较全面的。其基底大概可说都是由《学书九十二法》这本书延伸出去的。

当年端午节一时心动而写的小作业,竟然牵引出这么一大摊子事来,真出意料。可见万法心造,笔头之法固然要好好练习,却也不能不时时观照自己的发心。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