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出高徒?修行在个人?—宽容得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一

    有时候和孩子交流,总感觉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确信无疑的那些道理,并且还相当得自以为是。当然,孩子看大人们似乎也是这个感觉。大人认为孩子因年轻不懂事,孩子则认为大人跟不上时代发展,固执得可怕。

   我们承认,双方孰对孰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并且似乎是越变越快。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一定还有许多千古不变的东西。

   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争论,最需要的是彼此尊重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不要一棍子打死。但是,似乎又不能仅仅这样去和稀泥。

   二

     有些道理,可能需要岁月积淀作为理解的基础,才能渗透进我们的内心,然后才能被思维消化变成自己的观念。尤其是,当面对那些片面性深刻的古训时,没有岁月带来的阅历,我们往往是只吸收了片面,看不到深刻。

     比如:名师(严师)出高徒这句俗语,曾经让我们感叹命运之中没有名师(严师)的不幸。却不知,很多名师的“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弟成就的;我们也可能会忘记,再高明(严格)的师傅也有不成器的徒弟;我们同样没有看到,有些师傅的严格对有些徒弟却是灾难,领悟不到老师高明的徒弟也是大有人在;同时,再高明的师傅也有软肋,也有遭遇滑铁卢或者走麦城的时候。就像再高明的医生也经常会有医不好的病人是一个道理。

   而做师傅的,一般不会告诉你名师出高徒这句话,他们经常念叨的却是另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两句简直就是针锋相对啊!同样的师傅,当然徒弟也是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但是,缺乏名师指点的徒弟,修为可能就会受限;有些顽劣的徒弟,没有严师,也许就会荒废了学业;一旦在师傅的逼一逼之下,让徒弟进入了状态,那么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必然王国就成了自由王国。

    但是,谁又能说哪一句就是错误的呢?传颂千古本身就说明了这些话的生命力。其实,这正是片面性深刻啊!人们为了强调一个道理,让这句话有了让你批驳的缺口,你可能用一句“俗话说”去批驳另一句“俗话说”。其实,古人的片面正是为了深刻的需要啊!假使不这样说,你能记得住吗?然而,你如果把俗语当真理解得那样片面了,那可真是误解了古人的一片苦心了。

  三

    我们经常以为抱怨和批判是相类似的概念,其实,抱怨只是怨恨外界及命运的不公,批判却是在为这不公平的世界开上一剂良药。抱怨者生活在怨恨里,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受害者,伤心又伤身;批判者却有着斗士的精神,他们为更加公平做着自己的努力。同时,真正的批判者又是智慧的,他们明白哪些是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哪些是需要逐渐得慢慢去改变的,哪些是需要交给时间去改变的;哪些是努力之后也改变不了的。

  但是,我们同样理解一个抱怨者的无助与无奈,那本身就是心态的缺陷,是需要弥补和调整的。抱怨也可以是批判的开始,虽然不能止于抱怨。

    很多时候,不喜欢并不意味着对方不好,只是意味着与你不适合,还可能意味着暂时不适应。所以,当孩子告诉你自己不喜欢某个老师的时候,家长不是急于给孩子换个环境,而是想办法和孩子反思探讨孩子自身的问题。同样的,岁月也曾告诉我们,经常说喜欢老师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尽管二者互为因果。

     每一个问题本身都是命运给你的一个成长的机会,就像孩子不喜欢老师这件事情,那就是提升孩子对这个世界适应能力的机会。有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能力恰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四

   有人说,读书到最后,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得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质疑的心,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好多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这个世界上既有谜题式问题,有人掌握着谜底;也有奥秘式问题,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才能寻找到答案,或者,也可能寻找不到。

   即使已经成为定论的所谓真理,依然在接受者岁月的检验,无数曾经不容置疑的铁律不是都被一一推翻了吗。我们还要记住的就是,知识的多寡会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我们更高层次的认知;阅历的深浅,也会成为阻碍思维翻越的高墙。

   我经常反思的是:我的能力是否让我意识不到自己的愚蠢,现在我知道了,这叫做达克效应。用一句我喜欢的话作为结束:但是,或许我们找不到改变这个世界的方法,但是我们能找到平静自己的途径。读书是一个好办法,不妨试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