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良的恶毒语言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有本书叫做“父母的语言”,书里面对于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做了详尽的阐述。

父母的语言可以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对孩子道德观的建立,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作用。

此外,父母的语言还可以影响到孩子的自控力的形成,责任感的确立,自然也包括孩子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是指的正面作用,是告诉为人父母者,要善于利用好语言这个财富,来促进孩子成长。

但是很遗憾,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本着“为了孩子好”的善良愿望,却说着一些恶毒的语言。

我说恶毒,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个词是不是太重了。但是,当一个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以来的语言不当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跳楼跳桥的时候,你还能说这个词言重了吗?

就在前天,6月10日19时,河北涿鹿中学高二学生,因多次违反校规校纪,家长被叫来学校协助教育时,言语过激,导致孩子情绪失控,从三楼跳下,被紧急送往医院,所幸暂时并无生命危险。

这个新闻中有句话:有多少中国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没有人怀疑父母爱孩子的善良愿望,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却并不因为你善良的愿望而必然会出现积极的效果。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财富,这是这本书的作者表达的重要观点。但是,我想,如果父母不注意语言带来的后果,以为孩子是自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就怎样,那么,很有可能会让父母的语言成为一剂毒药,让孩子身中不良管教之毒,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毒发身亡。

那些披着善良外衣的恶毒语言,都被我们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加以粉饰。于是,我们轻易就原谅了自己,也会因此而原谅我们的父母。

我知道有的孩子在成年后,会感谢父母当年对自己的狠心,感谢父母那时逼了自己一把。我们也会得意于孩子在我们的言语甚至暴力刺激之下变得听话了许多,这好像也成为了一些父母继续我行我素的理由。

有的家长会举出许多邻家孩子的例子验证自己的正确,以此来证明父母可以说过头的话,甚至可以打骂孩子,照样使孩子出人头地。

但是,且不说这样的孩子也会在将来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即使不是这样,家长也该听说过: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承受力不同,成长环境各异,父母脱口而出的伤人的话,有时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孩子心灵之上,这种伤疤会久久难以愈合。

那些贬损孩子的话,那些气愤之下脱口而出的狠话,那些不顾孩子尊严的辱骂,那些自以为是激将法的过头话,那些整天挂在嘴边的泄气话,等等诸如此类,都可以归入恶毒语言的行列。

孩子自卑性格的形成,抑郁情绪的难以自拔,悲观厌世的世界观,毫无归属感的状态,找不到价值感的存在,似乎都可以从父母的语言中找到根源。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也无意诋毁父母的苦心和善意,只是想借此提醒每个为人父母者,慎用自己的语言,警惕善良初衷下的恶毒言语,不要在“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与各位家长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