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前啊,我有一个学生……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我觉得,我在说这个学生的一些故事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认为有些情节是我编造的,以为我是为了体现故事性和教育性,故意形成反差,好显得这个学生具有传奇色彩。

其实,你真的冤枉我了,我以人格担保,我下面所说的都是实话。

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一个远亲,他公开场合叫我老师,私下里叫哥。

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学习成绩真的不容乐观,我记得大约在班内四十名左右吧。

今天我又和他确认了一下,他的记忆里也是这个名次,说班级五十多人,自己大概是四十多名的样子。

问题是,高中三年,他基本都是在这个水平上徘徊。作为他的老师兼亲戚,我一方面为他的学习状态而着急,另一方面,从来没有对他的未来有多么期待。

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高考成绩揭晓,他竟然提升到班内十几名,具体十几忘了,大约十七、八名吧。

这可是他三年里从没有过的好成绩。

那个时候,在我们这样的非重点高中里,一个班内考上本科的太少,基本都是个位数。

所以,遗憾的是,尽管他的成绩提高了,但是,还是没达到本科线。

一心想考本科的他选择了复读。当时我感觉他不应该复读,因为他这次明显是超常发挥,这样的好运不是常有的。但我没记得劝过他,可能也是尊重他的选择和追求吧。

果然与我预想的差不多,复读之后的他,并没有延续高考中的好成绩。

在复读班里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依然没什么长进,几乎又恢复到了他高中三年里的中下游水平。

我不知道他面对这份成绩是怎样的心情,如果是我,那肯定是后悔回来复读了。

但是,第二年的高考中,他又一次让人感到了不可思议——他的成绩一跃成为复读班的第二名。

他如愿上了本科院校。

两次高考如有神助,就在今天,我还问他:你自己想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只有在两次高考中成绩才如此突出?为什么平时成绩那么差,高考却能发挥得这么好!

他真诚地说:哥,老实说,我也至今没想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我觉得,他可能属于那种竞争性人才,只有在关键时候才能迸发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属于那种心理素质超强的人。

这个解释虽然不那么令人满意,但是,目前也只能这样了。

两次高考,他的表现已经不能用发挥得好来描述了,简直就是奇迹不可思议到让人觉得有些像是算错了分——把低分算成了高分。

但是,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他和女朋友一起去了一所普通高中教英语。

按说,这样的生活也挺好,但是,他们俩人不满足于这种平淡的日子。先是女朋友(那时已经是他的妻子)工作三年后考上了研究生;后来是他自己,毕业四年后也考研成功。

研究生毕业后,他们俩应聘到了两所不同的高校,继续做英语老师,只不过已经是大学老师。妻子所在的大学层次比他的还高不少。

我之所以想写他的事迹,主要原因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他最近做的事情。

他三十多岁就成了副教授,也属于学校比较年轻的副教授了。去年,他和妻子在各自的高校分别申请了去美国考察学习的机会,时间是一年。

带着两个儿子,一家四口就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大儿子十二岁,小儿子一岁零十个月。

到了美国,作为英语老师的他,就像鱼儿入水一般,如饥似渴地从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里,汲取着知识文化的营养。

为了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美国游历学习交流,他用三天时间考下了美国的驾驶证(在国内有驾照,需要再考)。然后从美国花了五千美金买了一辆轿车(回来之前又卖掉了,还小赚了一笔)。

从此,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开着车,带着一家人跑遍了美国的东南西北,除不在美国本土的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没去,美国的各个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是一个非常勤奋用心的学生,不对,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先制定详细周密的出行攻略,从当地的风土人情、著名景点、历史掌故,到人口治安等等,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有时会准备好长时间。

然后,他会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制定最科学合理的出行路线。

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他的游历每次都比较顺利,也收获颇丰。他总能很快和当地的美国人交上朋友。

由于他做足了功课,在和美国人交流时,有些事情连本地人都不知道,所以,他总能很快获得对方的好感,当然就能获取更多交流的机会。

两个儿子在美国发展也很好,小儿子进了幼儿园。据说刚去的时候,抱着老师哭了三天,吵着要回家,只是老师听不懂他说的啥。

三天后,这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开始发生变化,两三周后,开始在家里冒出英语单词,一个月后,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三个月后,英语交流基本无障碍了。

大儿子进了当地的小学,读五年级。由于在国内时,父母就在家和孩子坚持说英语,所以,儿子也很快融入了美国学校的环境中去。

尤其是当儿子放假,他带着儿子出门时,总是让十二岁的儿子去订宾馆,每次儿子都能完成得很好。这既锻炼了儿子的口语,又锻练了儿子的交际能力。目前,他感觉儿子的口语比自己还好。

看来,我的这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理念还真的比较前卫。

他是大学英语老师,平时也会翻译作品,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以前翻译的内容给当地的美国人看,请人家指点。

老外能够看懂他写的内容。

但是,当他让美国朋友帮助他修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翻译的文字上,满满的都是被修改的红色字符。

美国朋友解释说,你翻译的没错,我们都能看懂,但是,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他恍然大悟,觉得这次出国真的没有白来,他对美国的本土英语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

他按照美国朋友的指点,重新修改自己的作品,再拿给他们看时,老外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美国的这一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用英文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美国的地理、文化、自己新的发现,还有一些感悟心得。

值得高兴的是,他的大儿子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无论多忙,即使外出,一到宾馆,儿子先写日记,不用逼迫,顶多有时一句提醒。

看来,父亲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引导。

我的这个学生兼兄弟还告诉我,自己写日记还是受我每天写公众号文章的激励启发。不知是恭维还是真话,我姑且先相信,也小小地自我满足一下。

让我高兴的还有,他告诉我,他初中毕业后,曾经想终止学业,准备当瓦工——有技术的建筑工人,并且家里也同意,已经给他买好了瓦刀锤子等工具。

还没等真正实施当瓦工的梦想,有一次在他的家门口,他偶遇了我。

那个时候他还不是我的学生,只是我的亲戚。我严肃地告诉他:必须读高中,不要有其他想法,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被他认为是改变他命运的情节,我早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我甚至在他说的时候怀疑这个情节的真实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些时候,可能我们的人生中真的需要这么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他们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的人生能有更多的成就和精彩。

不管我那个时候我有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我想,自己还是很愿意做这样的人,也希望以后我的学生们遇到更多这样的人。

我一口气写下这个学生的故事,是因为我想告诉更多的人,有些看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不可能,在不断的努力中会渐渐变得可能。

谁能想到,一个山沟里的孩子,一个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都默默无闻的孩子,今天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呢?

当我看到那个班内四十多名的差生时,怎么能够和一个高等院校的副教授联系起来呢?

他的外表至今没有大的改变,除去增加了岁月的风霜,他依然保留着山里孩子的朴实憨厚。

但是,他口中偶尔冒出的熟练流畅的英语,在提醒我,这个山里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他想成为的样子了。

他告诉我,尽管没有人要求他,他自己准备多翻译几部作品,要不断努力做有价值的事情,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我相信他说的话,我更相信,我的这个学生兼兄弟未来会有更好更高层次的发展。

祝福他!也祝福所有不懈努力的人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