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7岁母亲和84岁女儿的一个瞬间,让我浮想联翩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网上有一张感人的照片,是在一个婚礼上,母亲把舍不得吃的一块糖,从兜里掏出来递给了女儿。

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这个母亲107岁了,而女儿也已经84岁了。

84岁的老人,还有母亲疼,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107岁的母亲,还忘不了给女儿那块自己舍不得吃的糖果,这是怎样的母爱啊!

看到这幅照片,我还想到了很多。

尽管已经84岁了,老母亲的一个举动,依然让她笑逐颜开,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孩子的内心,无论青春年少,还是七老八十,父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我又想起了章丘籍女科学家颜宁说过的一句话:他人说什么都不重要,父母一句表扬的话,就让自己高兴好久。

网上有个家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儿子考上大学,我似乎停止了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家长,孩子高中时,她与孩子一起努力成长。孩子考上大学后,这个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很快,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流露出了对于大学生活的困惑与迷茫。

作为家长,她自己都感觉安慰孩子的话是那么苍白无力。于是,这个家长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最后,她决定重新像孩子高中时那样,继续学习,为的就是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我给她写的留言是:孩子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导,只不过陪伴指导的方式会有不同。无论孩子年龄几何,父母都是他们的依靠,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家庭永远都是孩子休整的港湾。

而父母要承担起陪伴指导、理解、依靠、港湾的责任,并非仅仅靠一份爱心就能做到。

107岁的母亲一个递糖果的动作,就可以温暖女儿,也温暖了无数人。

只是,现实中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并非这么简单。孩子考入大学或者成家立业,这并非意味着家长就可以一身轻松了,就可以享受“养儿防老”的回报,可以不再关注孩子发展,不再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了。

我先声明一点,关注孩子,并非是去控制孩子,与孩子交流,并非是去命令孩子。

有个49岁的父亲,在女儿要考北大法学研究生的时候,为了以后和女儿有更多共同语言,于是毅然决定自学法律。他让女儿把所学的课本也给自己买一套,有学习资料也记得要传给父亲。

并且,他们父女俩经常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父女之间的感情日益精进,变得更好了。

本来只是想大体学习一下,谁知最后这个年近半百的父亲竟然通过了研究生考试。

我觉得这就是好家长的榜样——让孩子学习,作为家长,我也可以和你一起学。我们可能做不到他那样的学霸行为,但是,不断充实自我,可以让自己与成年之后的孩子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我有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他的孩子已经参加工作了。我开始还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认识得有些晚了,否则,可以和你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是,有一天,他告诉我,自己和孩子之间经常闹些不愉快,孩子工作不顺心,与同事关系不好,心情郁闷。父子在微信或电话交流时,一言不合就开始争吵。

这种情况多了,朋友担心孩子会变得抑郁,于是就向我求助。

我问了孩子的有关情况,还有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表现,诊断了孩子的问题。然后,我告诉这位朋友,先关注孩子情绪烦躁时反映的需求,看清自己对待孩子所造成的结果。

比如孩子想向你倾诉,结果,你说他想的太多了;孩子想排解负面情绪,结果,你先不耐烦了。

这个朋友悟性很高,在我们共同商量之下,朋友采取了系列措施——理解孩子的感受,体谅孩子的苦衷,甚至向孩子坦承自己以前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慢慢的,孩子情绪逐步变得稳定了,工作也更积极主动了,并且,父子感情渐渐变好,争吵变成了互相温暖,烦躁化作了互相体贴。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朋友一句话,让我很有成就感。他说:幸亏认识你!

我渐渐意识到,孩子已经成年的家长,真的不能放弃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交流。尤其是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年轻人压力都很大,父母可以充当缓冲器的作用。

如果,你想后半生可以更多享受亲情的美好,如果你想让孩子可以继续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那就去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给孩子应有的来自父母亲人的温暖和爱。

想一想107岁母亲给84岁女儿的那块糖果,想一想女儿当时灿烂的笑,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与各位家长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