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防控下的高三老师,如何调整心态?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疫情下的校园,高三老师的付出成倍增加,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调整心态,给大家提出一点建议。

一般来说,累了,苦了,然后变得烦躁、痛苦,甚至负面情绪爆棚,这很正常。

但是还有一种人,也累,也苦,但是却能苦中作乐,最起码是能够做到心态平和,。

后一种人经常被人称作傻,真傻啊!这么累,这么苦,竟然还能笑得出来,不就是傻吗?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是,颜回被孔子称为贤人,“贤哉,回也”,孔老夫子没有说他傻。

如此穷困的颜回能不改其乐,是因为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吧。

我们当然不能自找苦吃,毕竟这有违人性。但是,当有些苦和累无可逃避,或者苦得有价值,累得有意义,那么,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经受的苦累,把价值与苦累相联结,或者寻找到这些价值。

很多人会感叹,道理都懂,苦累时能够感到快乐,这当然好,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这当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

一个人对道理的认可,并不代表可以按照道理去做。这就是作家韩寒所说的“我们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想分析一下,也让韩寒知道,不能只是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上,做人的道理千千万,每一个都和一定的价值观相连。如果你的价值观没有根深蒂固地确立起来,虽然你认可那些道理,但很难深入你的内心,当然也很难真正成为你的行动指南。

中国古代文人,我最佩服的,当然,也是绝大多数人敬佩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苏轼,另一个是王阳明。

苏轼一生不断被贬,但是,他每到一处,就会和当地百姓连接在一起,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苏轼很接地气。他为百姓谋福利,与百姓同乐,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百姓造福。所以才有了苏堤春晓,才有了东坡肉,才有了那么多传颂千古的诗词名篇。

王阳明更是把逆境当做修炼之地。龙场悟道,听起来龙场这个词好像很高大上,但是,所谓的龙场,其实是贵州的一个不毛之地,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让普通人几近崩溃的地方,王阳明却开始更加深刻地感悟人生,进而创立了心学的哲学体系。

苏轼,王阳明等人似乎有着不可企及的高度,但是,我们却可以探寻他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高度的缘由。

为什么佛教讲“觉悟”,觉悟是需要修炼的,一个人是否能够觉悟,是与他原有的智力、直觉以及所有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的,也包括当时的情绪与身体状况。

懂得了道理,为什么没有去做,是因为“觉悟”不够;是因为你内心还有一种力量在把你往与道理相反的方向牵引。

你苦累之后,那种苦累得不到抚慰,得不到理解,甚至没有相应回报的失落与愤愤不平,这都是阻止你可以苦中作乐的相反的力量。

哪种力量可以占据上风,你的情绪就会被谁控制。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那种可以让自己安处当下,消解心理不平衡的能力。

要逐步明白:一切经历和付出的价值,可能当时难以显现,可能我们很难预测,但是,我们不要急于给当下的一切遭遇过早的下判断。有些事物的价值,有些经历的意义,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每个人内心的发酵,需要未来做评判。

衡量得失,也不能用单一的物质标准,毕竟这个世界的构成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到底哪一个更有价值,并非确定不变。

不断修炼的意义就是让自己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相适应。我们是需要更好的生活,但前提都应该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只有心静了,才能更加理性地去处理各种问题。

我们不可以在苦累之后,再给自己加上郁闷、烦躁的枷锁,让自己承受双重的折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修炼就是为了救赎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