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冬养润阴燥,才能避免来年生病变

 谷山居士 2020-10-19
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

秋主收,冬主藏,秋冬属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蔬泄,使肺气得以舒展,利于肺气的清粛。要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适应阴气的生长。为了保养秋收之气,在秋季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与春夏季节之早起比较,宜稍稍迟点起床。

深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这时阳气尚未潜入于内,酌情增加衣物。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阳气虚衰,肺气不足,阴精亏乏,气血不足,即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増减衣被,都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旧病复发,否则就违背了“秋冻”的本意。


中药防燥


秋为金当令,肺属金,秋燥,燥邪之气易伤肺,老年人入秋之时,不妨服用:麦冬15克,党参5克,北五味子3克,甘草3克,百合15克,款冬花10克,花粉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数日可也。此方妙在不寒不敛,不热不散,使肺金得滋润之益,对防秋燥之患很有益处。

秋冬养阴


冬季严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季养生宜“宜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在调养上精神情志要安静自如、恬淡无求、知足常乐。老年人冬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应于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晨炼。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出汗过多、过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冬季要节制房事,蓄养阴精,对预防春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秋冬为什么养阴呢?随着气候的转冷,人体毛孔越来越闭塞,人体阳气通过体表消耗的较少,虽然秋冬季节,人体阴长而阳消,肾中阳气生长减缓,但秋冬气候寒冷而干燥,加上炉火、暖气的熏蒸,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夜晚和晨起囗干舌燥、心火上炎、大便干结等,此时可多食些鹅、鸭肉、百合、银耳等。养阴水果有梨、苹果、葡萄、荸荠等。另外要多喝一些水来润燥,水为阴中至阴,喝水最能养阴(喝温热水),而且有助于毛孔开泻、玄府通畅。


一天之中,有三杯水是必不可少的,早晨卯时(5~7时),大肠经当令,此时喝水有利于清洗肠胃及排毒;下午酉时(17~19时),肾经当令,肾与膀胱相表里,此时喝水相当冲刷膀胱;晚睡前一杯水,稀释血液,保护心脑血管,减少心脑病的发生。秋冬养阴也是由于人体阴长阳衰,但阳气内守相对燥热而采取的一种相对措施,所以秋冬以养阴为主,即养阴而又不伤阳气,养收养藏,这样才能避免在来年春季发生病变。

补益肾水


冬为肾当令,肾主水,严寒凝野,过则伤肾。老年人入冬不妨服用:白术15克,茯苓10克,山萸肉8克,肉桂1克,生枣仁3克,枸杞子4克,熟地黄15克,菟丝子5克,薏苡仁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数剂可也。此方补肾之水多,补肾之火少,使肾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虞冬令之寒呢。以上入秋防燥邪之剂,而入冬补肾水不寒不沸两方,治未病之意,有识者践行。

润燥益肾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椒葱皆辛。”也就是说冬季气侯寒冷,阳气内收,人体处于能量蓄积的时期,经常食些羊肉、狗肉、鸡肉、葱、椒、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等食物,可使腠理开通,化生津液,以润燥益肾使肾闭藏阴精。

综上所述,“秋冬养阴” 始终是为了维护人体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以适应自然界收、藏的特性,使人体阴阳维持在相对的平衡状态,在秋冬季节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正是体现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则,即做到“秋冬养润阴燥”就能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逆之就要生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