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韵,近体诗中称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清代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押韵不宜多用哑韵,如四支、十四盐两韵中多哑字,须择而用之。”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中也发表了几乎相同的观点:“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为了进一步阐述什么是“哑韵”,袁枚在《随园诗话》又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由是可见,作诗押韵,哑韵非不能用也,但要做到“哑韵而能响者”也不是什么容易之事,故应避之。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哑韵有两个特点:一是声韵低沉,二是冷僻字入韵。下面我们便分别举例说明。 一、声韵低沉。在平水韵各韵部中,不少韵字的声韵是非常低沉的,读之不甚响亮。譬如“一东”韵部中的“瞢、咙”二字,“四支”韵部中的“墀、祗、飔、莳、僖、怩”等字,在唐诗中便很少有用其字入韵者,只因其声韵低沉,为诗家所弃,几乎成为“死字”,故称之为“哑韵”。关于其他韵部的“哑韵”也是有,下面便举实例证之。譬如陆游《冬日观渔猎者》:
人闲渔猎各相从,南陌东阡处处逢。 绣羽触机余耿介,锦鳞出网尚噞喁。 傍观扶杖常移日,就买还家足御冬。 更待风霜都过尽,却从春野看春农。
本诗中四句尾“噞喁”(yǎn 还有一些轻音字也可以列入“哑韵”之例。什么是轻音字?汉语有些字的音节念得又轻又短,叫做“轻声字”,也叫“轻音字”。轻声现象跟汉语前后语音环境﹑音亮的高低﹑长短都有一定关系,跟语法也有密切关系,有时还有辨别词义的作用。这是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词字特殊变调现象,特指某些字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是不标声调的,比如语气词“吧、吗、啊、阿、呀、呢、么”等。下面便举诗词实例来说明一下,譬如宋太宗赵光义《逍遥咏》:
飞腾自在莫教赊,坎女离男共一家。 无碍逍遥通智慧,将求利乐勿须夸。 灵根就看和春雪,神室之中有绛砂。 彼是彼非堪可重,常娥倚树笑唅呀。
本诗末尾词“唅呀”就是开口的意思。“呀”字为语气助词,是轻声。从诗意来看——常娥笑开了嘴,不符合东方的审美情趣,略有不雅。从整首诗来看,水准也不是很高。此属“押哑韵而未能响者”。还有一种情况,轻音字有平仄两读的,譬如“了”字。“了”字读仄声时,在“上声十七筱”韵部,其声还是非常响亮的,譬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如宋代朱敦儒的《柳梢青》:“水云晚照。浮生了了,霜风衰草。日月金梭,江山春梦,天多人少。”但读平声时,在“下平二萧”韵部,其声便哑了,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现象。
二、冷僻字入韵。冷僻字又称生僻字,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中国汉字总数近十万余,但常用的只有3500余字,其余的都是冷僻字。冷僻字入诗就令人生厌,何况入韵?以冷僻字入韵,自然是吃力不讨好的。譬如唐李商隐
惊鱼拨剌燕翩翾(xuān),独自江东上钓船。 今日春光太漂荡,谢家轻絮沈郎钱。
该诗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东船上钓鱼时所见景色,末句引用了“谢家轻絮” “沈郎钱”两个典故,“谢家轻絮”是指谢道韫以柳絮咏雪之事。“沈郎钱”是指榆荚。《晋书·食货志》:“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汉代有小钱名榆荚钱。体现李商隐作诗晦涩难懂的特点。首句中的“翾(xuān)”字便是冷僻字入韵,容易让人误读成(huān),给人理解上造成了困难,成为“哑韵”。 又如宋徽宗赵佶的《宫词》:
宫娥相约戏鞦韆(秋千),困极盈盈宝髻偏。 却恐逢人多谑笑,暗寻香径整花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