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关键“力”,让孩子成为“优等生”

 咩咩羔 2020-10-20

自从孩子们开始上网课,父母们也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陪读”的角色。原先只是“一写作业声嘶力竭”的状态直接升级到“一上网课心肌梗塞”,不少父母为此苦不堪言。于是,更加由衷地羡慕起了“别人家孩子”。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而自家的孩子则拖拖拉拉,不说不动,成绩还差?还有的孩子呢,看似主动,也很勤奋,成绩却总不理想。难道优等生和差生真的是天赋所决定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国曾经对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过统计研究,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90或高于130的学生,仅占所有学生的2%。也就是说,在一般的班级里,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而智商对学习成绩影响的数据则显示:小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0.6~0.7;中学阶段,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降为0.5。于是,有教育专家戏称,要说学习成绩与智商有关系的话,也就半毛钱的关系。

可见,先天遗传决定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决定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

那么,优等生和差生之间最关键的差异在哪里呢?

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在其所著的《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差生所面临的六大学习障碍,比较全面地列举了孩子成绩提升不了的种种原因。

而我认为从这些原因中可以总结出三个“关键力”的差异,分别是驱动力、学习力和创造力。

关键一:驱动力——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在孩子学习主动性这件事上,有的父母会说自家的孩子就像一个“陀螺”,不打就不转。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父母督促,孩子就懒得学习。

比如,功课要交代了才做,考试要提醒了才开始复习,或者即使三番四次地催促,孩子依旧我行我素,对学习不上心。处在这种状态中的父母和孩子,往往都感觉非常累且没有成效。

父母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它们都归结到孩子的学习态度上。

实际上,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母过于主动”。在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孩子家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种家庭模式:父母越主动,孩子越被动。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父母如果过于主动地去帮孩子制定一长串的“清单”,事无巨细地帮孩子安排好,那么孩子内心就会有一个感觉:反正什么事都有父母的安排和指示,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在执行任务,完全没有自主性。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畅销书《全新思维》的作者、著名未来学家和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一场名为“驱动力之谜”的TED演讲中告诉我们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新发现,那就是:20世纪那种简单劳作的物质奖励体系已经不适合21世纪了,21世纪的奖励体系是: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

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或者做好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外在的物质奖励,而是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对于00后、10后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过于主动地去代替孩子做安排,孩子根本无法得到三感中的任何一感,似乎学习都是为父母而学,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被动了。那么怎样让孩子变得主动呢?答案就是把这三感还给孩子,激发起他内在的驱动力。

201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第六条就是:做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

但是在父母们眼里,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是正经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

就如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学霸英子,热爱天文和未知的宇宙,她的妈妈就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给英子定下了大学目标。结果遭到英子内心的强烈抵触,最后竟然以极端的方式来逃脱妈妈的威逼和纠缠。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当父母试图用自己的目标去代替孩子的目标时,孩子失去了这三感,就会抵触。

这时候,父母完全可以转换一下思维,把注意力从“改变孩子热爱的事”转到“如何结合孩子的兴趣目标,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学习”。

孩子热爱宇宙,就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宇宙相关的故事、小说、航天人物,再从这些方面引申开去如果要去探索,需要做哪一些的准备,包括相关知识、身体条件等等,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想要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现在起就要打好基础。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引导下赋予学习以“意义感”。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告诉我们如果能把某个学习目标指向一个远大理想和抱负,这种意义感带来的内心驱动力会比任何一种驱动力都更强大、更持久。

在这种意义感确立了之后,再把学习的自主感、可控感还给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父母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和耐心,不要把孩子当成婴儿,而是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就要让他们即使离开自己,也有能力过得很好。而第一步,就从变“控制”为“引导”,把“学习”交还给孩子开始吧!

关键二:学习力——告别“低水平勤奋”,要精准努力。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在差生中,有这样一类孩子,你没法用懒或者不主动去形容他,笔记记得满满当当,刷题刷得也很勤快,课余时间甚至都埋首学习,但是成绩却不理想。我们通常称这样的孩子是“懒惰的勤奋者”,在行动上很勤奋,但是在思考改进学习方法上则是非常懒惰。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人想要从平凡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

于是很多父母就把这个定律应用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认为只要孩子不断上补习班,不断刷题,就能取得好成绩。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定律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一万小时的练习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刻意地有目的地练习。不然,就算练上十万个小时,也是枉然。

比如开车,很多人开了几十年的车,但是驾驶水平并没有提高。这是因为,在我们学习开车的时候,会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动作上,刻意地去学习,但是一旦学会之后,注意力就不在开车上了,绝大部分人都能边开车边做其他事,开车这件事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的简单重复的行为了。

所以那些看似很勤奋,成绩却不理想的孩子,很可能就已经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了。而孩子一旦陷入这种低水平勤奋,还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会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认知领域有一个“学习三区”理论,是由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提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个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最里面的圆是舒适区、最外面的是恐慌区,夹在中间的是学习区。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很显然,不断地刷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题属于在舒适区。在这个里面,孩子会觉得自己都会了,没有了挑战性,慢慢地就会失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这样就会造成失去学习兴趣。而最外层的恐慌区则是超出孩子能力的内容,遇上这些内容孩子容易屡试屡败,变得“习得性无助”,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最佳的学习内容安排是在中间的学习区,处于这个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孩子已知的,一部分是未知的(研究人员发现未知内容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是最佳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习得未知知识。就好比摘树上的果子,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是最合适的,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学习力并不仅仅是勤奋努力,而是有策略有方法地一种刻意、精准的努力。父母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再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兴趣班或补习班,让孩子在学习区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三:创造力——学了会用,高阶问题解决力。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我国湖南省张家界境内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百龙观光电梯”, 每年带无数游人欣赏了张家界奇诡险峻的仙境风光,还让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萌生了《阿凡达》的创作灵感并最终在张家界取景拍摄。

可是最早的时候电梯都是在室内的,室外电梯的创意是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克特立旅馆的一名清洁工。当时旅馆的管理人员觉得原来的电梯太小要扩建,于是找来很多工程师一起解决问题。

他们设计从地下室到顶楼挖一个大洞来建新电梯。一名清洁工听到后,就说这样会很脏很乱,而且停业会造成很多人失去工作。并问工程师们为什么不在旅馆外面修电梯?后来,克特立旅馆就成了采用室外电梯的发源地。

美国哲学家和作家詹姆斯·克里尔在他的著作《掌握创造力》中,对创造力做了这样一个描述:创意是一个过程,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旧的想法或概念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连接起来。

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是创造。大多数人误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总认为创造力只能跟科学家、发明家之类的沾边。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科学证明它是能通过后天熏陶和环境习得的。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身边不少教师朋友总是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平时明明刷题很溜,基础知识掌握得也比较扎实,但是在考试中如果遇上新颖一些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这其实就是因为孩子缺乏“创造力”。

当孩子缺乏创造力时,他会在遇到新问题时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更容易采取躲避甚至逃避的态度。因此要想孩子成为学习的甚至是人生的“学霸”,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呢?

美国著名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描述的创意过程包括:收集资料、深度思考、跳出问题、放松大脑、打磨创意。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多跟他玩,观察他的兴趣,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不要以为孩子很弱小,就代替他解决问题,实际上要相信孩子,他们总能出乎我们的意料;

2、帮助孩子从小建立阅读的习惯,在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寻找相关联的外延知识,展开深度思考;

3、启发孩子多角度看问题,尽量不要设置限制。比如一个瓶子除了用来装水还可以做什么?

4、给孩子的大脑放空的时间,不要让学习充斥孩子的大脑,可以让孩子去探索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物。孩子在放松快乐的状态下,才能积聚创新的能量。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成绩又好,关键就在这三个“力”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优等生,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在学业上,更是延续到孩子的整个人生中。而我们以上提到的这三个力,不仅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生活幸福有质量的关键。

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三个关键力,不仅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优等生”,也能成为人生的“优等生”。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