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和而随 2020-10-20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孩童时期未能得到好好的照顾,经历过的创伤可能预示着成年之后的心理健康,比如易焦虑抑郁,或者更严重的攻击行为、暴力伤害、人格障碍等问题。

即便因果关系没有那么绝对,童年创伤也离不开遗传或环境因素,但显而易见的是,童年创伤确实会对人的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另一面来看,事情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美国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大卫·雷(David Ley)就认为,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具有更强的同理心。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大卫曾听过无数的患者向他倾诉过童年的不幸,但他们也透露,正是自己的这些经历,让他们更能够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其他人会不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因此在生活中也会尽量避免去做那些伤害到别人的事情。

一位患者曾告诉大卫:

“从我母亲那里经历过那些不好的事情之后,我再也不会对任何人,更不用说对我的孩子造成那种伤害了——没有谁比我更知道那会带给对方多大的痛苦,以及那些伤痕会如何长久地影响到你。

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纽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LoS On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就揭示了童年创伤与成年后同理心之间的关系。

童年不幸长大后共情能力更高?

研究人员指出,同理心指的是能够识别、回应甚至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3个主要部分:

1. 情感同理心。即我们在内心深处能够感应到他人正在或可能正在经历的感觉。比如看到别人不幸的遭遇,我们会因为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而油生一种同情之心。

2. 认知同理心。即我们会设身处地为他人及其经历着想,期间有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懂得换位思考,通过想象另一个自己遇到类似的经历会如何来感知他人的情绪。

3. 社交技巧/社会同情心。秉承着一种社会公民或者大众同情心,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我们会比较积极地参与一些社会公益行为,比如捐款或者志愿者活动。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为了研究童年创伤经历如何影响不同的同理心程度,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同理心测量方法。

在第一项387名参与者的调研中,有309人表示经历过童年创伤,78人没有。此次研究人员发现,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预示着更高程度的情感同理心,但认知同理心的程度却不高。

不同类型的创伤经历影响着不同的同理心表现,比如父母或家庭成员的死亡与认知同理心息息相关,而其他形式的创伤(包括性虐待和身体虐待)则预示着较高的情感同理心。

在第二项442名参与者的研究中,348人透露了童年不幸的遭遇,94人没有。

这次研究人员则发现,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在情感共鸣和换位思考方面得分更高,比如有过家庭成员死亡的经历的,大部分在成年后有着较强的同理心,而童年受虐的严重程度总体上预示着成年期的同理心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概括来讲,这两项研究表明了:不同类型的童年创伤可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创伤越严重,成年后就越有可能具有较高的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经历童年创伤后痛苦感知更弱?

经历过不幸的人,会更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和他同样陷入过人生挣扎中的人。

因为那些困难的岁月不仅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无形中也增强了我们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并发展出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听上去有点像命运“馈赠”的礼物,但现实可能远远不止如此。

就像该研究中还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和那些拥有幸福童年的人相比,有童年创伤的人在成年后不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个人痛苦。他们可能早早接触了不同程度的痛苦,以致于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逐渐减轻了自怜的感觉,在遇到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已经具备一副身经百炼的内核。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因此,同理心可能是创伤后成长的一种“最终产物”,其持续时间比最初创伤后即刻感受到的个人痛苦要更久一些。

研究人员还强调,此次调研中涉及的童年创伤发生的年龄,在统计学上对成年同理心的发展没有影响。

不过,研究参与者约65%是女性,超过75%是白人,这是这项研究为数不多的局限之一,因为一些研究表明,少数族裔的创伤会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

既是人生伤疤,也是情感的馈赠

有句话叫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由童年的经历造就而成的。童年的不幸,不仅会影响人成年后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影响情绪感知能力,改变我们看待自我和他人的视角。

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成年后的样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一面,都增加了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情感斗争经验,同时增强了我们识别和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

你很擅长感同身受?科研结果:童年不幸炼就更高的情感同理心

而对于一些“局外人”来说,了解这些事实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身边那些遭受童年不幸的人,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经历更好地融入其成年生活和身份中。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童年时期任何未被满足的需求,都会反映在成年的行为上。

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对他人缺乏同理心,这些人可能有幸拥有幸福的童年,使他们不必为了克服自己的痛苦而发展出同理心。所以,当他们遇到那个受苦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的遭遇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足够幸运,能够避免自己内心溢出“连带”的痛苦。

童年的不幸,造成了人生伤疤,但也为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发展创造了途径,正因为经历让人生理解越来越成熟,才会对他人的生命处境产生真挚发自心底的同理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