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世诚 | 文字相伴,点缀生活

 醉歌文苑 2020-10-20



文字相伴,点缀生活

作者:杨世诚

毕业前夕,生物系组织我们八四级生物班全体同学参观“山旺化石”。

山旺化石,又称山旺古生物化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山旺村。就地质年代而言,山旺化石形成于1800万年前的时期,是世界罕见的保存门类齐全的地层古生物化石遗迹。

临朐县是我的家乡。当听到“世界之最”等形容词聚焦到山旺村时,对故乡这片热土产生了敬畏感、自豪感,也产生了急切拜谒的神秘感。

跟随老师真正与山旺村零距离接触,激情澎湃的心情归于平静——村后有座小山,没有奇峰兀石,山旺村与周围的山村和谐地存在,并无特别之处……有的只是质朴和原汁原味的山村景色。应了刘禹锡定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旺村“世界之最”益于藏在地下的“稀世珍宝”。



“万卷书”——俗名不俗。在山旺村东北1.2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硅藻土页岩,最深处近80米。硅藻页岩质地细腻,颜色灰白,内容丰富,密布着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因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所以形象地喻为“万卷书”。在民国《临朐县志·续志》可看到这样的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石非土,平整洁白,层层成片,揭示之,内有黑色花纹,虫者、鱼者、鸟者、山水人物、花卉者不一,其俗名万卷书,唯干则碎裂,不能久存。”

载入临朐县志“万卷书”,吸引了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

19355月,杨钟健教授访问齐鲁大学,无意看到山旺化石,听说了“万卷书”,便辗转来到山旺考察,发现了树叶、花、昆虫、鱼、蛙化石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考察山旺化石。此后,科学家们纷至沓来,不断揭开“万卷书”的奥秘:啮齿类动物化石出土,发现野猪化石,“山旺山东鸟”“飞”出来……先后从“万卷书”梳理出化石标本30000多件,发现十几个门类700余个属种。

各种动植物在“万卷书”上印痕清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化石最多有的游戏,有的呈现成群惯游的姿态。变化中的青蛙,四肢已经出,尾巴还没有脱掉。蜿蜒爬行的蛇,窈窕,舒缓。无角犀牛化石,是个庞然大物,安详地立在那里鹿、熊、獏、野猪、蝙蝠和老鼠的化石,有的奔跑,有的嬉戏……逼真地再现了远古的生存状态

“万卷书”是一部凝固的档案,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生命无字天书。 

没有想到,我的乡竟有这样的自然传奇!

当时各班都订阅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因平时喜欢阅读,想起中国青年报“我可爱的家乡”征文启事。找来报纸,根据征文要求,写成“山旺化石举世闻名”的短文,翌日邮寄中国青年报“我可爱的家乡”栏目组。

投稿这篇短文,只是现场参观冲动,还有故乡情节驱使,并没有想到中国青年报能够刊发。毕竟,当时还没有任何文字发表,所以没有期盼。

毕业前夕,我们的学校生活忙而有序按部就班的行进着……



一天上午,有同学送来一封信,落款:“中国青年报社”。打开看,喜出望外,原来,一个月前寄出的短文发表了:“山旺化石举世闻名”。时间,1986420日,第六版。因是第一篇文章,没敢用真名,随便用了笔名“翔实”。

从此,我有了笔名“翔实”。从此,我与文字结缘

文字是我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文字记录我们成长、思想经历。通过文字,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以最小的代价学到别人的思想。喜欢文字最大的满足就是,文字带来的一愉快的自我感受。阅读文字,滋养心灵书写文字,对话心灵遇见文字,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文字助我梳理思想,记录岗位工作的点滴滴。

两个月后毕业留校,有了工作岗位——生物系实验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准备实验材料,讲授植物实验在这件事情上,发表的那篇文章可能起到了衬托作用。

那时,单身一人有充的时间,除了岗位工作外,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逐渐入门了科普写作和专业写作,还自费订阅《科普创作》杂志开始,试着投稿《家庭报》《小学生学习报》《课外生活》《金色少年》等报刊,随着不断地实践和研修,写作水平逐步得以提升《植物杂志》《生物学杂志》《生物学通报》等专业刊物先后发表了我写的许多专业文章《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报纸,《科学中国人》《百科知识》《大自然》等杂志,都先后刊发过我写的文章《人民日报》《新华文摘》转发刊出过我的文章。如,“我国的野菜资源及合理利用”全文3000多字,1996第2期《科学中国人》杂志发表后,被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因为喜欢文字热爱文字不断有文字发表,两年后调任学院办公室文字秘书岗位,兼植物实验教师。经过原办公室主任等领导的传、帮、带,适应了请示、报告、汇报等公文的写作,熟悉了文秘岗位,锻炼了文字表达,拓宽写作范围。

当时,办公室没有电脑,只能纸笔完成文字。每学期开学前的工作计划和学期的工作总结还有会议材料,都是“长大论”,工作计划需要50页左右信纸,工作总结和会议材料字更多文字秘书岗位初期,纸笔表达是基本功,读、写、思、练成为岗位工作常态。时间长了,练习久了,在某些方面,倒也行文自如,信手拈来比如熟悉的生物知识的写作常是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积累素材,等到星期天晚上夜时,参考素材,思考一边直接写在稿纸上,一篇文章一一气呵成,第二天上班邮寄发稿,发表率还很高



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后,彻底改变了写作思维,我欣喜若狂,用一个星期的勤学苦练,熟练了五笔输入法,岗位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文字的数量和质量今非昔比。除了岗位文字外,业余爱好得以充分和展示。印象最深的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综合性科普月刊《科学世界》开始连载我的科普作品“动物三十六计”,连续刊出半年之久,挣来了一笔不小的稿费《科学中国人》是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高层次学术性杂志,应编辑部邀请,组稿“昆虫资源利用”“植物资源”两期主题内容,并执笔撰写了《卷首语》两篇“开发利用昆虫资源”和“与植物资源共栖共荣”,每期还有主题内容文章。发展业余爱好,虚心接受职业文字老师的指导和熏陶,专业知识更加扎实,文字功力显著提升。

30多年来,文字伴随一路走来,统领着工作,丰富着经历,悲喜着情感,禅释着思悟,净化着灵魂,温暖着心灵。

2004年12月,潍坊教育学院接收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因为事关学院发展大计,从学院领导到每一个教职员都高度重视,像重大节日一样,热情洋溢地接受着省厅专家学者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检查评估和验收指导。临近结束的前一天,评估专家提出,如果想取得评估优秀成绩,被评估院校必须有专家组集体认可的“特色项目”。

院长办公会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定特色项目交给我们教育管理系完成。因为当时我系学生最多。院长亲自给我下达任务时,离专家组最后召集会议评审确认特色项目还有不足13小时。

怎么办?!排除一切干扰,静坐办公室,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学前教育专业特色项目。到晚上10点,特色项目撰写框架经过院长确认,请来8专任骨干教师组成“特色项目”撰写组,分头撰写各个部分

到了夜间12点,专任骨干教师的子任务顺利完成。经过整合汇总以后,继续修改、融合和规范,修改不合适的内容和造句,融合并协调子任务之间的关系,统一文字书写规范。

翌日的黎明时分,潍坊教育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构建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办学体系 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全部完成。专家组开会前准时送达会议室。

上午11时,传来喜讯:特色项目得到了专家组的集体表决通过。

“特色项目”带来的潍坊教育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为改制成普通高职专科院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潍坊教育学院正式更名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后来,经过进一步精练文字,“特色项目”《构建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办学体系 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该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综合性中文期刊,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提升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影响力



结缘文字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全系教师欢欣鼓舞。

文字影响力有时超出想象!后,我系科研项目申报成功数量和论文发表数量,连续多年全院第一。由此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我系教师都及早晋升了高一级职称,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办学任务的变化,我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申报材料、主持的省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09)、“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生一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4)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2014)”等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都是因为高质量的文字表达获得了成功。

有时,文字具有强大的魔力!

与文字结缘,与文字相遇,或许就是久别的重逢。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读书、写书,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也是爱岗敬业的厚重担当。

由于经常给河南教育报刊社《小学生学习报》《中学生》等报刊写稿,2001年受邀参加豫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小学·科学》编写工作。编写教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唯一遵循;审定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唯一标准。我先后主持编写生命科学领域的所有6个教学单元及教学指南。全套8册教材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2003年起出版发行。近三年,根据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材由8册修订为12册,已经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陆续出版发行投入使用

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复杂性、艰巨性比预想的高出百倍。两个笔记本为据。一个放床头,记录思维的火花。一个放办公桌电脑旁,随时记录浏览网文时遇见的好方法、好思想,为单元文字设计锦上添花。“且行且思”是编写教材的最佳思维,也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体认。思想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教学之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茂密的森林,很累,很急,拼命奔走,可能还是原地打转。就这样竭尽全力,我编写的教学单元,修改过18稿的单元还有好几个呢。可见,学习是一种坚持,对于新理念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即研究者”,学习、研究、写作,能使人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常状态,在熟视无睹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发现独特和异常,嗅出问题和疑惑。

1986年以来,先后发表文120万字,其中,科普文章占60%,研究论文20%,科学故事(童话)10%,专业教材10%年均刊出文章20篇左右,5年左右出版1本专业教材。

文字,成为岁月留下的最深的痕迹。

第一篇文章:山旺化石举世闻名(1986,中国青年报)。

第一篇获奖:红豆杉的苦与乐(2001,科学24小时)。

第一篇连载:动物三十六计(1993,科学世界)。

第一篇童话:小燕子回家了(2005,我们爱科学)。

第一篇叙事:蝎子草(2005,读者原创版)。

第一篇生物学论文:谈中学生物教师绘图能力的培养(1990,中学教师培训)。

第一篇学前教育学论文: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03,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本学前教育学教材:学前教育科研方法(2007,科学出版社)。

第一本教师职业成长教材: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2017,中国书籍出版社)。

从发表第一篇文字至今已经3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总结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记录,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职业生命线只有实践、阅读、思考、记录四位一体,才能彰显一个教师的定力和华彩。



欣然顿悟,勤学苦练文字毕业留校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文字为生,“理科男”成了“文字秘”。在专职文字秘书岗位上13年,奠定了文字表达的基础,练就了文字表达的基本功力。刊出的文章是有力的证明。2001年发表在《科学24小时》杂志上的科学小品“红豆杉的苦与乐”,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2003910日,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学院领导批准,我有幸参加了颁奖大会,加深了我与文字的缘分。

欣然顿悟,勤思敏行才能高产优质勤于思敏于行,才能提高文字品质,做到高产优质。2001年刊出文章76篇,计124000字。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的“红豆杉的苦与乐”就出自2001年那一年我40岁。亲身经历明,文字表达的最好年龄30-50岁,几次比较深刻的记忆都在这个时期。由中国科协主管、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科学中国人》杂志,全年出刊12期,1996年刊发我写的13篇文章,有的只能用笔名“翔实”。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花卉协会的机关报《中国花卉报》,1998年曾用四个整版,图文并茂地刊发我的4篇文章。还有,《中国青年报》发表了13篇,《光明日报》发表了19篇,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生学习报》刊发了80多篇文章。

欣然顿悟,教书育人必须读书写作。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读书是对自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自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和修补。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首先自己要读书,还必须思考与写作,并且应该写出优美的文字。《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了我的3教学研究文章:“樱桃”好吃“树”易栽(2004-6-8)、高职优质课堂“优”在哪里(2007-8-14)和教学做一体化(2009-1-1),圆了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梦想。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管理20年,获得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09)、“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生一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4)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2014)”,圆了作为一个专任教师的职业梦想。

穿梭在文字的殿堂里,渴望文字带给的每一个乐趣——那是文字爱好者特有的归宿。文字,应当是一种虔诚的守候和不懈的追求。用一颗坦然的心,尽情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用文字书写心情,用文字放飞梦想,用文字诠释生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与文字一路结缘,用文字点缀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杨世诚,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教授、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省级精品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主持人,省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主持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热爱自然,喜欢自然界的鸟语花香,亦喜欢文字里的鸟语花香。简静岁月里,回归内心,吐故纳新,用文字点缀生活。



      

🔺醉歌文苑精品回顾

杨世诚 | 紫薇花开[原创作品]

杨世诚 | 一个专业的青春宣言

慕妍 | 期待与你相逢[诵读:指尖轻语]

刘勤田 | 邂逅云梦,遇见蕴舞和所有的美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