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远东 | 读后感言五则~愚翁闲聊(十六)

 醉歌文苑 2020-10-20


愚翁闲聊(十六)

作者:李远东



    ▪️      自信与立志

---读沙祖康的母亲对儿子的励志教育

      阳光总有照到我们家门口的时候。

      这是一位农村老妈妈对儿子励志教育的家训。别看这句话是出自一位农村老太太的口,它却极富哲理,像金子般闪光,掷地有声。它教育她的儿子在危难时刻,要有志气,有骨气,有自信心。

     你知道吗?这位老太太,就是我国现代大有名气的外交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的母亲。

     沙祖康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是残疾人,兄弟姊妹七人尚在年幼,单靠母亲一人拼命地劳动,也养不活一家人,因此沙祖康家就成了全村有名的“首贫户”。

     沙祖康是老大,读中学。他看到家庭如此贫穷,怎么办?这时,母亲看出了祖康的心思,教育儿子说:“孩子,扛住,阳光总有照到我们家门口的时候。”

     母亲的励志教育,不只是增强了沙祖康克服危难,立志求学的勇气,也影响了他往后立志报国的一生。

     沙祖康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南京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母亲又喜又忧,喜,自不必说,忧的是哪里有钱供儿子上大学呢?正是面临辍学的时刻,公社书记前来祝贺,安慰母亲:“大嫂子,我们贫下中农子女,能夠考上大学,是了不起的大事。经济困难,你别着急,我来帮忙想办法。”就这样,在政府的关怀下,沙祖康高兴的走进了大学。入学后,南京大学免去了他的一切费用,并给予他甲等助学金,这就免去了沙妈妈为儿子生活费发然的后顾之忧。

     啊!沙妈妈坚信的太阳终于第一次照到了他家的大门口。

     大学毕业后,沙祖康以英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国家外交部工作。自此,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始了他为国报效的外交生涯。

     沙祖康在一生的外交工作中,母亲的性格和教育,对他有着强烈的影响,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传给了他自尊自立矢志报国的精神。

     我体会,沙祖康在外交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母亲传导给他的性格和精神,就是两个字“强硬”。

     先说“强”。

     首先,沙祖康的“强”,表现在爱国意识强。

     在外交工作中,他时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事事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他说:“作为外交官,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国家利益顶在脑门上。”一次,一个英国大使别有用心地对沙祖康说:“沙大使,我们英国特别关切你们中国的人权问题。”面对这种恶意的攻击,沙先生毫不示弱,立即反驳。他冷冷一笑,说:“大使先生,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英国大使说:“不知道。”沙先生说:“我一看到你们英国人,就想起了鸦片战争。你们以强凌弱,强迫中国人吸食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权。你们发动鸦片战争,强占了我国香港近200年,侵犯了我国的主权。你们英国人有什么资格和我们谈人权?中国的人权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给予关怀,有中国人民自己来维护,大使阁下,你就少操心了。”好一个沙大使,言正词严,据理驳斥,超强智慧,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沙祖康的“强”,更多的是表现在性格坚强上。

     在四十三年的外交生活中,他从不向强者示弱,并且“爱管闲事”,经常为发展中弱国讨回公道。西方霸权主义者讨厌他,说“只要有中国的沙祖康出场,那就要出事了,不是好事,就是坏事”。当然在他们的心中,沙祖康干的一定都是“坏事”。

     除了“强”,在沙祖康身上,还有一种可贵的“硬气”。在外交场上,他不畏强敌,不惧霸凌,与西方强国针锋相对,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维护了中国人民的主权。

     的确,沙祖康是我国人人称道的外交斗士。他也自白,搞外交,政治上对敌人要狠,对阵剑拔弩张,要有一股硬气。

     我敬佩沙大使一生强硬的外交斗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打击了美帝及西方列强对我国霸凌的嚣张气焰。

     沙大使的外交生涯,让阳光一直照到他家的家门口,更为伟大的,他让阳光始终照到了新中国的大地上。

     我们赞美沙先生的伟大,我们更要赞美沙老太太的伟大。感谢她把做人的志气、骨气、硬气传给了她的儿子,成就了沙祖康“优秀的爱国的强硬的外交家”的美誉。

  🔺  2020.09.18.


上图为沙祖康秘书长

     ▪️      读李知群思乡忆旧散文感怀

     不忘东湖养育恩

     ---读李知群散文《感恩东湖》所感

      欣然捧读《感恩东湖》,似乎一位道者引领我游历东湖,尽赏魚米水乡胜景。何也?因为本人也出身于水乡湖区,不过只是一个弹丸小湖。虽是小湖,其渔家生活是同一的。所以,读知群散文,感同身受,撩拨了我的无限乡愁,勾起了我忆旧的同感。

     这篇回忆性散文,称得上是一件艺术珍品。所写之事,所引之辞,吸力大,磁力强。

     文中介绍了美丽的古代传说,讲述着动听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众多的逸闻趣事,介绍斧头湖经济利益,讲解各类的捕魚技巧,广而告之湖中鱼米菱藕之类丰富的水产,还有一群生养在这块土地上可亲 可爱的族人乡亲。娓娓道来,倍感亲切,细而聆之,着实动人。

     夠了,仅此足以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情,表达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对东湖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

     我想,斧头湖也会为养育出了这位热爱家乡的赤子而骄傲。大而热爱祖国,小而热爱家乡,乃为人立身之本。不过,知群做了人中英杰,我辈楷模。

     刚刚读到佳作,激情难抑,即提笔疾书,聊表佩服之意。

     谨此感言。

   🔺   2020.06.21.

下图为李知群先生

▪️斧头湖---金湖银湖

     今天,又细读了李之群的回忆性散文《斧头湖---菱角收四季》。前些时,他两次从斧头湖送来了鲜美的魚虾,香甜的莲藕,今天又送来了可口的斧头湖菱角,真让人大快朵颐。

     由此,我想到了最高领导人的一句经典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湖水就是金湖银湖了。

     说斧头湖是金湖银湖,意义之一,是说它资源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

     这一期,作者介绍的是斧头湖的菱角。这菱角,在稻麦满仓的丰收之年,算不了什么。只是餐桌上一种生鲜野味,仅供品尝品尝而已。就像现在,城里的有钱人到乡下去尝野菜,住茅房一样。

     而之群笔下所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1959年---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菱角。这时期的菱角,已不是餐桌上的配角,而是度荒的主食。作者经历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感谢家乡的菱角充饥裹腹,才得以度过那三年的灾荒。

     所以,作者对菱角情有独钟,对菱角也再熟悉不过了。说起菱角,他如数家珍。菱角米是度荒时期的的上等食材,菱角米制成的“菱角豆腐”,更是难得的佳肴。菱角有长长的菱梗,可以切细煮烂,和在细米羹里,比野菜好吃多了。菱角梗还可以切细晒干磨粉,以备冬日充饥。菱角叶也可如法炮制后,用来喂猪。

     所以说,菱角,在大灾之年,浑身上下都是宝,这真是“天不绝人之禄”呀。当然,我们应该感谢斧头湖的恩赐。

     回顾上两集所写的斧头湖的魚虾莲藕,加上这一集的菱角,我们高兴的看到,斧头湖的水产资源是如此丰富。在连续大灾大荒的三年里,它救济了一方的百姓。

     我们羡慕,之群和他的乡亲们,生长在这块天府之地啊,这金湖银湖里丰富的水产资源,正是他们的养育之本。

     说斧头湖是金湖银湖,意义之二,是说斧头湖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

     通读三期散文,我们欣赏了斧头湖对人类无私的奉献。这里的湖水,灌溉了万亩良田,赐与了乡亲们的丰富的水产。乡亲们也对家乡的湖水备加爱护。水鸟成群,魚戏浅底,莲荷蔽日,菱叶成片。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的风景画;好一幅天人合一其乐融融的升平图。

     不过,斧头湖也有遭遇磨难的时候。据之群文中介绍,在大开发时期,斧头湖也被大肆开发了。大力围栏养魚,周边水域围湖造田,种植粮食。这样一来,生态环境遭破坏,生物链断链了。昔日斧头湖的风光一度远逝,天人也不合一了,人与自然相处也不和谐了。

     好在这几年,中央在“两山”理论指引下,禁止大开发,只搞大保护。退田还湖,禁止围栏养魚,优化生态环境,斧头湖也逐渐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来面目。

     我们相信,有了“两山理论”,斧头湖这颗江南明珠,将日益放射出它璀璨夺目的光彩。

   🔺2020.08.18.



   ▪️ “浓浓”“淡淡”总关情

     ---读李知群“莲藕救灾”的感慨

     拜读了知群同学关于“莲藕救灾”的回忆录,有太多的感慨。这里,仅用两个“浓浓”,一个“淡淡”的小词,谈几点体会。

      两个“浓浓”,就是文章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浓浓的泥土气息;一个淡淡,就是不着雕饰的淡淡文风。

     先说浓浓的乡愁吧。

     人说,乡愁是一杯酒,今天,我们读知群的散文,才知他的乡愁是一湖藕。在上篇《斧头湖的回忆》一文,我们领略了作者“乡土之爱”的乡愁,今天这一篇,我更领略了作者“乡土之谢”的乡愁。谢什么?谢故乡的湖,谢湖里的魚虾莲藕。这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田里颗粒无收,是故乡斧头湖里的魚虾莲藕,救了乡亲们,救了作者的一家。作者在文中反复感谢赖以生存的魚虾莲藕帮乡亲们度过了百年未遇的灾荒。作者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热爱和感谢故乡之情,跃上笔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千四百多年前,杜甫老先生就体会到了知群今天的乡愁。



     再说一说浓浓的泥土气息。

     读完《莲藕救灾》篇,弄得我也满身是泥。因为文中句句是泥,字字是土。为度饥荒,十一二岁的小知群每天都和泥土打交道,摸魚捉虾,挖藕采莲。走的是泥泞路,背的是挖泥锹。在湖边,一锹一锹地挖泥,在湖中,一脚一脚地采藕。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小伙伴们个个成了泥巴狗。若遇藕凼塌方,说不定还要葬身泥潭,那就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哟。幸亏知群福大命大,未遇上,要不然,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这篇《莲藕救灾》的美文了。哈哈!我想,我们都是出生在农村,也都在泥里水里摸爬滾打过,但很少有人像知群这样,对泥土情有独钟。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可喜的是,这位满身泥水的乡巴佬还混了个洋局长干干哩!哈哈哈!

     最后说说,本文亲切质朴的淡淡文风。

     全文洋洋万言,却无惊人之语,更无风月之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恰似在高高的谷堆旁边,讲那过去的事情。由此,我又想到了杜甫老先生,您何必“语不惊人死不休”呢?您看,知群同学这篇散文,文风淡淡,“语不惊人”,却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文章是否“惊人”,不一定都在于语言的精彩,还在于情感的真切。若是“言从肺腑出”,必然“言出感肺腑”。这就是知群同学在语言运用上的真功夫。

     知群同学本文所显示的浓浓的乡愁,浓浓的泥土气息,淡淡的文风,都恰如其份的表达了他的情感世界。此乃“浓浓”“淡淡”总关情。

     谨此三议,望知群斧之。

     🔺 2020.07.26.

   ▪️  一首“以诗言志”的力作

   ---从李鸿芳修改诗稿说起

     2020年9月10日,孝师同学陈昌林因病不幸逝世,同学们纷纷写诗撰联,以示祭奠。这些悼亡诗中,逝者的同班同学李鸿芳的《痛悼昌林》挽诗尤为引人注目。

     诗曰

惊闻噩耗悲秋风,

孤雁离群向碧空。

一杯浊酒千滴泪,

再睹音容在梦中。

     对照初稿,发现作者改动了两句。

     第一句,原稿“惊闻噩耗正秋风”,句中的“正秋风”,现改为“悲秋风”。第三句,原稿“遥向长天斟祭酒”,现改为“一杯浊酒千滴泪”。

     细品这两处异动,我分明体会到,原稿内容偏于“悼亡友”这件事,而修改稿偏于“致哀情”这种情。前稿叙事,后稿抒情,这简单的两处修改,非同小可,后稿的“重情”,正好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古人所说的“诗言志”。

     什么是“诗言志”,言什么志呢?在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文学评论家们,各自提出了不同认识,如“志”是思想感情、政治抱负、意愿志向等等,众说纷纭。到了汉代,人们才逐渐统一认识,“诗言志”,就是说,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体现。

     回到本题,李鸿芳同学由一稿“重事”,到二稿“重情”,是一种质的飞跃,是一种升华,是“诗言志”的重要体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叙事上,是不足以体现出作者对逝者情感的表达的。比如,一稿的第一句“惊闻噩耗正秋风”的“正”,仅仅点明逝者逝去的时间是在秋天(九月),二稿的“悲秋风”的“悲”,就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同学离世,内心无限的悲痛。再如一稿第三句“遥向长天斟祭酒”,仅仅点明了作者对死者以酒祭奠这件事,(当然也表达了作者以此寄托哀思)二稿改为“一杯浊酒千滴泪”,内容就丰富多了,感情色彩也明显加重了。“一杯浊酒”,就是原稿全句的内容,加之“浊”,浓浓地衬托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烦闷与哀情。下半句的“千滴泪”,更是直接显示作者悲由心生,泪洒亡灵的哀痛,有力地突出了一个“志”,抒发了一个“情”。

     仅此两处改动,作者就紧紧地抓住了“诗言志”这个纲,叙事是为了传情,形象描写也是为了传情。深深的同窗情,正是本诗要言的志。这种志,这种情,也正是诗人抒发自己心灵世界的呈现。

     “诗言志”,其基本要求,是寓志于形象之中。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可以容纳山岛草木、日月星辰的沧海形象。这不是赏景揽胜,而是抒发出曹操胸罗万象、统一中国的大海胸怀和英雄气概。

     李鸿芳同学这首只有28字的小诗,也同样描写了“秋风”、“孤雁”、“浊酒”、“千滴泪”这些形象,将哀思苦痛、生离死别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这些形象之中。

     这首小诗,其成功之处,一是紧扣了诗以言志、文以明道的总纲,二是以恰当的形象入诗,以形象来言志明道。

     诗言志,乃诗之魂,李鸿芳同学这首悼亡诗,就很好的彰显了诗歌创作的灵魂,不愧为“诗言志”的力作。

       2020.09.13

下图为李鸿芳先生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感同身受一代人

     ---答谢远东兄

     谢谢远东兄的“浓浓淡淡总关情”!

    到底我们还是从共同的环境中走过来的一代人,因而能同感共情,有共同的乡愁。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与见证的东西太多了,而有些东西又消失的太快了,子弹不能在生活中再飞一次,但它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是不停的飞着。我于是就想到把它们记下来,告诉后人,曾经有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怎样的人群,一些怎样的故事。也告诉我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应感恩哪些山水人情,我该记住哪些乡愁。但心有余而笔力不足,还请老兄给予教正。

     向你学习并祝安好!

      李知群

    2020.07.26.


     答 知 群

     知群契友不必客气。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有过相同的命运。我也挖过藕,但没有你那么有经验,吃的苦没有你那么多。你文中所述,我皆心有戚戚焉。我们都是穷人家的出身,你家的苦比我家苦还多,所以你后来当了局长嘛,这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呀。

     你的文笔可以生花,运用自如。这花是根据体裁、题材而定的。时而典雅,时而质朴;时而文静,时而狂放。不像我,一支笔,从春写到秋还是它,不知更换。笔尖已禿,成色陈旧。思维唯一,囿于一体。这方面,我还要多向你学习啊。

       李远东

       2020.07.26.


    答谢远东

     远东兄太客气了,你近来发文的题材,体裁,文笔,情思越来越令人叫绝,向你学习。

     李知群

     2020.07.26.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