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北京,学会与陌生人相处

 兰陵笑侠 2020-10-20

 

朋友给我转来一条微信,标题是“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估计又是一个标题党,打开文章粗略看了几眼,便忙手头上的工作。晚上再想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被公众号作者删除了。

来北京工作一年多,总结与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不同,简单说可以用“两个不够”来概括,一个是钱不够花的,另一个是时间不够用的。时间和金钱,这两个影响现代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在北京这个地方大大缩水。

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很多人其实只是在意户口本上的北京。人与人凑到一起总免不了会问:“你老家是哪的?”五套房子算什么,有的人不用靠拆迁也可以买五套房,可是却买不来北京市户口。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更多的人在这里既买不起房,又得不到一纸户口,却仍迈着坚定的步子挤进北京,不仅有天南地北的中国人,也还有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和吸引力。不管你乐意不乐意、爱不爱,毕竟有2000多万人生活在这里。

北京终究是个生人社会,人们彼此之间都是陌生人,陌生到甚至一家人同城分居,形同路人。生人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不信任和冷漠,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信赖和依托的基础,彼此可能永远只有一面之缘,尽管在同一个城市,一面之交后很难有第二次接触的可能。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感情投资,孤独就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太忙,根本没有时间交流,没有功夫经营一份长久的感情包括婚姻,于是社交效率、社交手段成为一个很大问题,必然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感强,交流不畅、猜忌防备心重等问题。这是社会心理必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它都在那里待着。

无论来自哪里,在北京这个生人社会中,别用村里、县里、市里那些熟人社会的规则苛求陌生人,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社会层次、在北京打拼的现实目标是什么,得到自己想要而且能够实现的东西,其他有些事过得去就行。如果还有各种不顺心、不如意,不妨用最低的物质条件,最坏的人情浅薄去衡量,把期望值降到最低,也许就没有那么多无谓的迁怒,就会发现这个城市里那么多的人都很不容易,自己只是其中一员。

生人社会不讲感情讲规则。掌握了规则,就掌握了社会生存的主动权。北京有各种繁琐复杂的社会管理规则,刚开始这些规则似乎就是障碍,给人一种处处设坎、到处挖坑的感觉。可是一旦进入到这个规则的运行体系中去,也许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受益。与规则对抗毫无意义,到头来只会损害自己,与其抱怨这个社会的冷漠无情,不如细细把各种社会规则研究透彻,这是必须付出的一种成本,必须提高的一种能力。

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每天奔波在地铁、公交上的人们,往往脸上写满疲惫,都在用手机努力安抚克制那颗焦躁的内心,无力的眼神发射出“我很烦、我很累”的信息波。相反,同样是城市的过客,那些市场里的菜贩则要释然得多、活跃得多,他们扯开嗓门吆喝着买卖,跟左邻右舍开着玩笑,整个人都是那么自然洒脱。这就是同一片天空下不同人的心境,在北京快乐幸福与职业收入并不成正比,年薪几十万的也许会慨叹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每月收入几千的也许每天都能在劳累中睡得很香。

攀比是影响幸福的祸根,有的人总是喜欢跟有权势的人比地位,跟富有的人比钱财,拿别人的鞭子抽打自己的内心,这样只会陷入无止境的自我驱使之中。在北京这个存在巨大社会层次差异的城市里,如果能力支撑不了野心欲望,攀比心理将把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幸福彻底埋葬。

在生人社会里,还应学会坦然接受各种人情冷暖。两个扛着沉重麻袋的人,怎么可能会轻松悠然地谈论诗和远方?大家之所以脚步匆匆,不是人心冷漠,也不是世道薄情,而是力不从心,难以两顾。在这里,既要知道自己的辛苦和不容易,也应知道别人的辛苦和不容易;既要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应看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苦辛酸。在北京,物质上做不到博大好施,但精神上不可过于吝惜,茫茫人海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许就能温暖一颗孤寂落寞的心灵,一次友好的举手之劳,也许就增加了这个城市的厚度和温度。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爱和被爱。只不过在北京这个特殊的地方,这种爱与被爱更加珍贵稀有。不要指望别人会懂你,会走进你的内心,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者。

在北京这个地方,最愚蠢的行为便是假装的生活。没有人会认识你,更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装给自己看、给别人看都没有意义。很多人追求北京,可能也是为了躲避熟人社会的牵绊,在生人社会中放肆地活回自己。

不论是假装地生活,还是勇敢地生活,还是其他什么样的生活,2000万人眼中,有2000万个北京的样子。我们姑且活好自己、做好自己,绘好自己的人生底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