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凿壁偷光,还有哪些事让匡衡青史留名、泽被后世?

 兰陵笑侠 2020-10-20

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匡衡成为贫贱志坚、勤学上进的榜样,激励着一代代求学之人。读书始终是改变人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匡衡通过读书学习,最终使自己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跻身王侯将相之列,成为一代名臣、泽被千秋。

解说《诗经》,天下名扬

匡衡生活在儒学之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在家乡曾拜博士学习《诗经》,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曾有“无说《诗》,匡鼎来”之说。匡衡说《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透彻人心,能够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在汉朝,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尽管熟读《诗经》,可匡衡并不是一个考试型选手,他善于说《诗》但并不善于应付考试,结果考了九次才中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也就相当于地市文联机关科员,总算进入体制内。

封侯称相,位极人臣

匡衡进入官场后,恰巧赶上一个“柔仁好儒”的皇帝—汉元帝。汉元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好些都是匡衡同乡,如萧望之、疏广、疏受等人,他们皆是有名的儒臣。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赞赏,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接下来的时间,匡衡再次发挥自己特长,多次给汉元帝讲《诗》,深受皇帝赞赏。公元前36年,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位极人臣的匡衡,成为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弹骇石显,终除奸佞

身处国家权力的巅峰,远没有念书读经那般逍遥自在,各种险恶的斗争无处不在。汉元帝仁爱好儒,但又宠信宦官、懦弱昏聩,自己的老师萧望之被人陷害竟听之任之,手无足措。夹在外戚、宦官中间,匡衡这个丞相干得并不轻松,总会有一些苟且、妥协和保守。《汉书》记载: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在皇帝极度宠信的宦官面前,匡衡不得不吸取萧望之蛮干硬拼的教训,退缩以自保。还有一件事让后世诟病,就是在处理陈汤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就是那个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千古豪言的陈汤,却是矫诏发西域诸国兵,去远征不服汉朝的郅支单于。在匡衡眼中,假借皇权、擅自用兵是弥天大罪,哪怕取得胜利也要追究责任。这不是出自匡衡与陈汤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两种完全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从汉朝一直争执到今天,也许不同时代、不同位置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汉元帝死后,匡衡还是做出了一个儒家宗师应该做的事,他把隐忍已久的力量变成奋力一击,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最终为朝廷铲除了奸佞。

引来石榴,福荫桑梓

除掉石显后,匡衡的政途和人生都接近终点。不久匡衡也被同僚弹骇,被贬为庶民,返回故里,病死老家。匡衡被弹骇的事由很单一也很具体,这在历史上也不多见。汉元帝封他为安乐侯,相应赐给三十一万亩土地,而匡衡则利用地图上的勘误,非法扩大了四万多亩。在那个土地就是财富的时代,一个丞相因为四万亩的经济错误而被弹骇,很值得玩味。随着被免为庶人,一切荣华富贵烟消云散,那个凿壁偷光的少年也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翁,但他却做了一件至今福荫桑梓、造福万代的事情。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流之路已经打开,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石榴作为西域特产也传到中原,成为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稀有树种,但只种植在皇家宫苑之中。匡衡利用做丞相的便利,把石榴移植到老家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两千多年来繁衍培植,到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林,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在山东省枣庄市区南部、峄城区西部的群山之阳,东西长45华里,南北宽6华里,面积达12万亩,有石榴树530余万林,48个品种,以历史之久、面积之大、株数之多、品色之全、果质之优闻名海内外,被认证为“基尼斯之最”。而匡衡墓则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匡谈村,静静地观赏着、守护着万亩榴园。花开花谢,漫山红遍,泉涌水泄,硕果盈枝,那个凿壁偷光的少年,那个卸下丞相重任的老翁,可否看到这新的世界洞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