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经》的结构体系 (一)《易经》由易、经、传三部分组成 1、易,指《易经》的符号体系,为《易经》的本体,即《易经》最原始的原文部分。 (|)易的组成: 阴阳、八卦(四象)、六十四卦。 (2)易作为《易经》本体,属于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语言体系,表现形式为64卦。 它没有文字,只有符号,世代相传,亘古不易,谓之“无字天书”,称之为“易”,或《易经》的本体。 (3)易通过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时位组合、变化,构成独特严密的密码体系(后面会详细论及)诠释宇宙变化规律。 2丶经,指卦爻辞,易的早期注释文书,为易之说明书。 (1)相传经有三部: 连山,远古注易说明书,已失传; 归藏,中古注易说明书,已失传; 周易,近古注易说明书→存卦爻辞。 (2)经是易的早期注译文书。由于《连山》、《归藏》皆已失传,《周易》之《卦辞》、《爻辞》,就成为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也是最早的“易”的一份文字说明书。 (3)经并不是一份完整的说明书。同所有说明书一样,卦爻辞并不完整,更多的易象、易理,尤其是卦象中的变易、循环原理,在卦辞或爻辞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 如《大有》卦词 “元亨”,强调处大有之时,当行大善、通达事理,而卦象中的“金玉生辉之利,太阳明照之贞”,则没有更多的表达。 又如《归妹》曰“征凶,无攸利”,只强调嫁女不宜过于主动、急切,而未言嫁女之大义。 (4)经源于易。《周易》卦爻辞,作为我们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易注”,即“说明书”,简洁、生动、精美,毫无疑问地为后人解读“易”的语言指明了方向,且后世注易者无出其右。 由于经源于易,且不完整,因此,解读卦爻辞,不能脱离易;如同解读电视机的说明书,不能离开电视机一样。 3、传,指易传,即易、经注释文书,也称十翼。 (1)传属于易与经的注译文书。随着时间推移,后世又出现多种探索研究《易经》的版本,并与《连山》、《归藏》的版本相互混杂,形成“史籍之烦文”,古人把这类探索《易经》的不同版本,统称之为《八索》。 (2)相传至春秋末期,圣人孔子韦编三绝而习《易》,“睹史籍之烦文而惧览之者不一,乃黜《八索》而赞《易》”作《易传》以明大道。意思是孔子见《易经》版本众多,担心后世不能统一,异化易道,于是在整理《八索》、探索《易经》奥义的基础上,对卦象、卦辞、爻辞、卦理进行更加针对、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解释,并对《易经》的成书、逻辑、内涵作了推理性说明。这样,《易经》就诞生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第二份文字注译文书,谓之《易传》,又称《十翼》。 (二)易、经、传共同组成广义的《易经》。 综上所述,现存《易经》由易、经、传三个部分组成。 1、易,指“卦符”。属于《易经》本体,由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组成。 2、经,指卦爻辞。属于《易经》早期注释文书,由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组成。 习惯上人们又将卦辞、爻辞、用九、用六与符号合称为经。 3、传,指《易传》。属于易、经之注释文书,由十篇说明文书组成,又称《十翼》。 4、卦爻辞与易传相辅相成。卦爻辞择其要者而言之,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但不容易理解。《十翼》阐卦爻辞之未发,对《易经》原文作了更加针对性的注释,为后人解易开启了更加便捷之门。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果行育德”,“立不易方”,“正位凝命”等,高度概括卦、爻意义,成为注易的“点睛”之笔。 5、“一体两注”为现存《易经》的表现形式,为广义的易经。《易经》发展大致在春秋时期,定格于“一体两注”以传世。换言之,《易经》的六十四卦符号,代表《易经》原文,即本体,称之为“易”;《易经》中的《卦辞》、《爻辞》相当于“易本体”的直译、称之为“经”;《易传》则相当于“易、经”的意译加体会,称之这“传”。 后人则合易、经,即六十四卦符号、卦爻辞为“经”;列《十翼》为《传》。又因《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习惯上《周易》也称之为易经。 继圣人孔子之后,经历数千年演变,《易经》所使用的有些特定文字、语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所指的有些特定动物、植物、工具、仪式,早已失传或消亡。这为后人解读《易经》“一体两注”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经秦焚书坑儒,大量中华文化典籍失传,虽然《易经》以 “一体两注”传世,但相应的佐证资料,如《连山》、《归藏》、《八索》,皆不复见天日。以致后世解读“一体两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统一。 更有甚者,后世之人,舍本逐末,舍易解经传,舍本体而解两注,如同离开实物而解说明书,致使开启中华文明智慧之《易经》,云掩雾笼,神秘难测,成为难以理解的玄学。夫子“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的现象,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演变之后,再度出现,易经大义也几致埋没。 因此,《易经》就象春笋一样,最鲜嫩、最营养、最美味的核心组织,隐藏于多层“笋衣”之内,而越向外表层,越失其食用价值。读者要深知其味,就必须剥尽“笋衣”,取其精华,如果止于其表层或中层,则难得其味。换言之,要真正读懂《易经》,就不能满足于对译文的理解,必须把握《易经》的结构体系,进一步把握“一象两注”及其所代表的语言体系与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