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生如不读《琼林》,阅尽诗书也枉然!——花木(1)

 徐子曰 2020-10-20
花木
植物非一,故有万卉huì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
【拓展】
卉: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统称。

谷:谷类作物的总称。也特指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或麻、黍、稷、麦、菽。
【译文】
植物并非只有一种,所以有万卉的称呼;谷物种类很多,所以有百谷的称号。
如茨如梁,谓禾稼之蕃;惟夭惟乔,谓草木之茂。
【拓展】
如茨如梁:出自《诗经》“曾孙之稼,如茨如梁。”茨,茅屋顶,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意思是说(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桥梁。
蕃:众多,茂盛。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句子。
惟夭惟乔:夭,茂盛。乔,高。形容草木长势茂盛。
【译文】
如茨如梁,是说庄稼长得茂盛;惟夭惟乔,是说草木长得茂盛。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
【拓展】
花中君子: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者也。”通常认为的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
花内神仙:海棠花色泽艳丽却不妖媚,古人称它为花内神仙。
【译文】
莲花是花中君子,海棠花是花内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拓展】

国色天香:唐朝李正封写过《牡丹诗》,其中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句子。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来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牡丹:被称为中国的“国花”、“花中之王”,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刘禹锡曾经写诗称赞牡丹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句子。
冰肌玉骨:冰,晶莹。肌骨像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
梅萼:梅花的蓓蕾,这里指梅花。
【译文】
国色天香,是说牡丹花的富贵;冰肌玉骨,是说梅花的清秀不凡。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拓展】

王者之香:当年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路过一个偏僻的山谷的时候,看到只有兰花长得非常茂盛,就非常感慨,说兰花应该是让君王闻到的,现如今竟然和野草们在一起!(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这是对兰花的赞美。后来,兰花因为具备花朵色淡香清,而且多生于幽僻之处的特点,成为了君子的象征。
隐逸之士:隐居的人。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的句子。晋代的陶渊明也喜欢菊花,把他种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
【译文】
兰花是君王应该闻到的;菊花像是隐居的人。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拓展】
竹称君子:竹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四季常绿,自成美景,具有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的特性,古人把他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大文豪苏东坡喜欢竹子,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松号大夫:秦始皇去泰山封禅,中途遇到了暴雨,就在一棵松树下躲雨。雨停后,为了表彰这棵松树护驾有功,就封它为“五大夫”,于是就有了五大夫松。
【译文】
竹子被称为君子,松树号称大夫。
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nìng。
【拓展】

萱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等名,也被称为母亲花。古书《博物志》中记载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屈轶:“屈佚草”,也叫“屈草”,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草,据说能够指识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佞: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译文】
萱草可以让人忘记忧愁;屈轶能够识别指出奸佞的小人。
筼筜yún dāng,竹之别号;木樨xi,桂之别名。
【拓展】
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苏轼有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译文】
筼筜,是竹子的别称;木樨,是桂花的别名。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
【拓展】

明日黄花:指重阳节之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源自苏轼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指菊花,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
岁寒松柏:《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来是说松柏在严寒的时候仍然青翠,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译文】
明日黄花,是比喻过时的事物;岁寒松柏,是称呼节操高尚的人。
樗栎chū lì乃无用之散材,楩楠pián nán胜大用之良木。
【拓展】
樗栎: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来用“樗栎”比喻才能低下。也用为自谦之辞。
楩楠:黄楩木与楠木,都是大木,可以做栋梁之才。
【译文】
樗栎是没有用处的木材,楩楠是有大作用的好木材。
玉版,笋之异号;蹲鸱chī,芋之别名。
【拓展】
玉版:笋的别名。
蹲鸱:大芋头。因为形状像蹲伏的鸱,所以这样叫。芋头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兼粮食作物,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
【译文】
玉版,是竹笋的别名;蹲鸱,是芋头的别名。

第一卷

《幼学琼林》详解(1)

《幼学琼林》详解2

《幼学琼林》详解3

《幼学琼林》详解4

《幼学琼林》详解5

《幼学琼林》详解6

《幼学琼林》详解7

《幼学琼林》详解8

《幼学琼林》详解9

《幼学琼林》详解10

《幼学琼林》详解11

《幼学琼林》详解12

《幼学琼林》详解(13)

《幼学琼林》详解(14)

《幼学琼林》详解(15)

《幼学琼林》详解(16)

《幼学琼林》详解(17)

《幼学琼林》详解(18)

《幼学琼林》详解(19)

《幼学琼林》详解(20)

第二卷

《幼学琼林》详解(21)

《幼学琼林》详解(22)

《幼学琼林》详解(23)

《幼学琼林》详解(24)

《幼学琼林》详解(25)

《幼学琼林》详解(26)

《幼学琼林》详解(27)

《幼学琼林》详解(28)

《幼学琼林》详解(29)

《幼学琼林》详解(30)

《幼学琼林》详解(31)

《幼学琼林》详解(32)

《幼学琼林》详解(33)

《幼学琼林》详解(34)

《幼学琼林》详解(35)

《幼学琼林》详解(36)

《幼学琼林》详解(37)

《幼学琼林》详解(38)

《幼学琼林》详解(39)

《幼学琼林》详解(40)

《幼学琼林》详解(41)

《幼学琼林》详解(42)

《幼学琼林》详解(43)

《幼学琼林》详解(44

《幼学琼林》详解(45)

《幼学琼林》详解(46)

《幼学琼林》详解(47)

《幼学琼林》详解(48)

《幼学琼林》详解(49)

《幼学琼林》详解(50)

《幼学琼林》详解(51)

《幼学琼林》详解(52)

第三卷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4)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5)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6)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7)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8)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9)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0)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1)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2)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3)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4)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5)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6)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7)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8)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19)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0)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1)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2)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3)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4)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5)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6)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7)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8)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29)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0)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1)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2)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3)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4)

《幼学琼林》详解(第三卷)(35)

第四卷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3)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4)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5)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6)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7)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8)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9)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0)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1)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2)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3)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4)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5)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6)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7)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8)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19)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0)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1)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2)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3)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4)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5)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6)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7)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8)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29)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30)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31)

《幼学琼林》详解(第四卷)(3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