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为孩子好却总是事与愿违,本质是什么

 新用户11578457 2020-10-20
父母为孩子好却总是事与愿违,本质是什么

商业洞察 丨 作者 / 殷思源

昨天,拜访了一位很久没见的朋友。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自己开了一家心理咨询诊所。

他和我聊到了最近接触的一位母亲,因为读初一的女儿早恋,多次交流沟通无果,软硬兼施无效,最终导致母女关系非常紧张。

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又延伸聊到了很多问题,但最后发现都是看上去父母为孩子好却事与愿违的故事。

到底是孩子小不懂父母的苦心,还是父母的力气没用对地方?其实这里面还真有好多看上去并不深奥,但大多数人都没想明白的道理。

— 1 —

“棒打鸳鸯”是个好策略么?

只要稍稍有一点与孩子相处的经验,都不用真正尝试就应该能想到,“棒打鸳鸯”这种策略大概率会适得其反。

正值青春期,也没经历过太多恋爱带来的快乐和悲伤,是最容易受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染,也最容易把自己当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身。

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让年少的恋人把外界的所有阻力都看成爱情本身要面对的考验。越是阻挠,就越是要坚定不移的在一起。这种时候,跟孩子讲道理怎么可能说通呢?

所以,遇到类似问题最糟糕的说教就是:“他有什么好?”“耽误了学习怎么办!”“这么小根本就不可能懂爱情!”之类的论调。

这样的表述,既否认了孩子对于爱情的审美,也否定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努力。别说孩子了,就算是成年后的我们,总受到这样的质疑,谁又能虚心接受呢。

— 2 —

与孩子沟通,真正的“平等”是前提

与孩子沟通,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要想有相对理想的沟通效果,“平等”一定是最重要的前提。当然,这里所说的平等,一定是父母要发自内心的认为孩子和自己有相同的话语权,绝不是谁最终必须服从于谁。

比如恋爱这件事,沟通的基本原则是,绝对不能否认孩子对于他人的倾慕,更不能鄙视孩子的倾慕对象。

孩子的爱情和成年人的爱情虽然有很多不同,但绝对没有对与错、贵与贱之分。

换个角度说,当孩子在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遇见一个男孩,她内心大概率也是紧张、慌乱、无错的。此时,如果母亲能够站在朋友的角度上,聊一聊自己少年时期对爱情的理解;父亲能够站在异性的立场上,谈一谈自己的爱情故事帮孩子理解异性视角。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不愿意听说教的,但是对于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带一点点“八卦”的故事,绝对会充满兴趣的去听。

写在最后的话

爱情给年少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困惑,遇到问题她该向谁求助,留下的遗憾又该如何排解。这些都是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面对的“小麻烦”。

作为父母,只有真正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思想,平等的对待他们,才能让孩子放松下来,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关键,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当你不知不觉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发生的一切,你会发现之前不理解的事情原来都合乎情理。这时,之前的僵局和对峙情绪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恐怕就是父母为孩子好却总是事与愿违的本质,愿父母的好心和孩子的真诚都能被对方温柔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