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聆听大师的足音——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书韵闲话 2020-10-20


在繁琐的杂事空间,能静下心来读这些大师们的传记,不能不说是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初拿着这本吴学昭写的《听杨绛谈往事》,我被扉页影印的杨绛《序》震惊了,一个已经98岁高龄的老太太,还能写出这等娟秀清晰的字迹,我激动不已,连忙递与妻女共欣赏。

以前,对于杨绛,我知之不多,只零零星星的知道,她有一个褒贬毁誉不一的姑姑杨荫榆,有一个中国大才子丈夫钱钟书,还有《干校六记》《洗澡》等文学作品,也曾读过她的几篇回忆文章。近年来,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我把业余时间的读书视野锁定在了教育类书,文学的事情似乎又慢慢淡忘了,现在又不能不说是补了一堂很好的课。

这本书是一个79岁的老太太在帮助一个98岁的老太太在回忆往事,其精神就难能可贵了,不由得不让人感叹唏嘘,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特别是文化界的纷纭往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与杨绛、钱钟书交往的人,当然不会是等闲之辈,政府要员、学界要人、文学才子、海外学子等等不一而足,我又从另一个侧面读到了胡乔木、吴宓、费孝通、李健吾、夏衍、郑振铎、周扬、何其芳、冯至、冯雪峰、卞之琳、陈衡哲、梁思成、林徽因等文化名人的真性情。大学时,我们感到自豪的就是,钱基博、钱钟书两父子曾在母校前身国立师范学院任过教,巨作《围城》也有这段生活的影子,尽管杨绛、钱钟书一再否认这样考据。读了这本书,骄傲的成分似乎清淡了,钱钟书应该永远属于清华这类一流大学的,这段国立师院任教的经历,恰恰是他的不如意期,是受人排挤、父亲之命使然,这应该是段伤痛的往事了。而这时候,留学牛津归来的杨绛,还只能老老实实当钱家儿媳妇,练就了一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本领。


 我佩服于他们仨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这可能就是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原因。对于素有“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其一辈子的纯正书生境界,大家都耳有所闻,不必赘言。而杨绛,这个长期被丈夫掩盖其光华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在任何艰难环境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读书与写作追求,四十年代写剧本,写散文,五十年代为求翻译的准确,开始自学西班牙文,一丝不苟的翻译《唐吉诃德》,前前后后历尽曲折,花了20多年,一出版发行,就产生轰动效应,以至被邀参加欢迎西班牙国王的国宴,70年代,运动结束后,依性情写“大学级反共作品”(丁玲语)《干校六记》,写被誉为《围城》姐妹篇的长篇小说《洗澡》,特别是在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后,90多岁高龄了,还在提笔思考生与死的哲学《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虽然我还没有读这本书,但从摘录的文字来看,这一定是本扣人心弦的人生大书。他们的女儿钱瑗,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可谓继承了他们的衣钵,嗜书如命,也研究如命,在生活和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中,未及退休就英才早逝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优秀的教师,也曾孜孜追求过,可特级教师的荣誉一到手,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了,最多只成就了一名功利的资料专家,真正能将特级进行到底的又有几人?在退休三十多年、遭受生活重重打击、还视写作为生命的杨绛面前,我们能不感到羞愧吗?


杨绛、钱瑗、钱钟书家庭照

我神往于他们仨清淡的人生态度。钱杨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巨人,也都出身名门,是应该最有资格享受高规格生活的,但是他们没有,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这些,他们需要的是一缕缕无人打扰的书香。上海解放后,他们没有像许多高知分子一样,害怕共产党的政治运动,选择台湾、香港、美国等地谋求发展,而是书生气十足的选择了留下来,虽然后来也曾遭受过多种磨难,甚至被扣上反动资产阶级文人的帽子,但是他们依然很安然地度过来了,并且还很宽容地对待那些曾经积极批斗过他们的人。几十年来,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活简陋得没有现代常人的条件,他们没有抱怨,反而非常满足,以为一家也会在一个办公室改造的房间度过一生了,直到动乱结束后的1977年,胡乔木在三里河才给他们分了一个套间,杨绛也就一直孤居到现在,还是一样的老式家具。当然,他们不会没有钱,两个著作等身的名人,怎会没有钱?只是他们没把心思放在这里,2001年9月,杨绛按照和钱钟书生前商量的意见,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励那些嗜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而没有用他们的名字,并且将钱杨作品的财产权利全部交给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奖学基金就达630多万元了!还有,当一代文化巨人钱钟书去世的时候,杨绛坚决请求社科院领导,按照钱钟书生前遗愿,后事从简,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后来,她的请求感动了中央,总书记亲自打电话答应了她的请求,就这样,一代伟人的骨灰和着众人骨灰不知深埋于哪里的北京大地了,避免了媒体追寻和惊动更多的人。早钱钟书去世一年的女儿,也没留骨灰,后来被舍不得她的师生带回埋在了校园的一棵雪松下,清淡人生还是心有灵犀啊!在物欲横流、杂念四起的时代,我们是否该认真读读钱杨的清淡人生呢?

To C.K.Y.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3 in compatible things: wife, mistress,& friend.

C.S.C.

赠予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这就是钱钟书动人的真情告白,钱钟书一直视杨绛为家庭的主心骨,是他的依恋之所,我们不妨还看一段杨绛在自述钱杨家庭生活的动人回忆:

杨先生说:“我已不记得哪位英国传记作家写他的美满婚姻,很实际,很低调。他写道:1.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2.我娶了她几十年来,从未后悔娶她;3.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我把这段话读给锺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看完这本书,我常常被他们相濡以沐、相互支撑的家庭生活所感动。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还在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读之令人落泪,感人肺腑。编辑曾这样推荐这本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在“饱暖思淫欲”的浮躁年代,读这样的书,或许能让人心静如水了!

——本文原发表于《常德教育》2010年创刊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