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7)大土豪鲁迅,买下八道湾11号供兄弟们同住。

 书韵闲话 2020-10-20

等到黎元洪当上大总统,蔡元培来到北大任校长。鲁迅的精神为之一振,为什么呢?同乡老大哥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一来,北大焕然一新,关键是他广搜人才,并且英雄不问出处,这让鲁迅看到了某种微茫的希望。

鲁迅只身赴京城,老母和兄弟们均在绍兴,心里不免疙疙瘩瘩,什么时候才能一家团聚,和和美美呢?这是鲁迅几年来的心病,现在终于从迷茫中看到了希望。

二弟周作人,归国后,先在浙江省教育司任视学(督学),后转浙江省立第五高级中学教员。日子本也过得滋润,但鲁迅总想尽到长兄的责任,把他拉到身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那时候,中学教员跳槽到大学,不是困难的事,朱自清就是从春晖中学跳到清华园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听闻老乡执掌北大,鲁迅忙拉上许寿裳等朋友,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向蔡元培隆重推荐周作人。

1917年,周作人来到北大,周作人水平若何?是铜匠还是铁匠?谁都没有底气,北大可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想混是混不得的,博士遍地走,随便一片树叶,砸着的,或许就是来自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的高人!

而我们的鲁迅兄弟,读书是没有“文凭”概念的,在日本,他们两兄弟大部分时间拿来读书、译书、搞文学创作、筹办文艺杂志,忙得挥汗如雨,结果呢?大哥鲁迅,连个三本沾不上边的仙台医专文凭都没捞到,弟弟周作人呢?怀里揣着的只有一个法政大学的预科文凭,预科是什么?预科就是上正规大学之前,一个类似文化补习的培训班,相当于“高四”,一般是一年制。我倒真的佩服鲁迅兄弟的勇气,连一块遮羞布也没有,竟敢问鼎北大教席!

周作人来了,蔡元培无法拒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看僧面看佛面,收留吧,老实、可怜而又寡言的小同乡!留下来,干什么呢?别人虽然也没文凭,但学问大如天,又能说会道,也众所周知。而我们的周作人,一无文凭,二无文名,怎么办?哪里来,哪里去,就教预科班的国文吧,高中老师来当补习班的语文老师,名正言顺,恰到好处,蔡元培心里如是想。

文人毕竟是文人,喜欢多愁善感,自尊心特强。周作人曾满心欢喜,依大哥安排,以为一飞冲天,到北大当教授了,来了才知道,原来是教北大的复读班,与高中老师有什么两样?在绍兴,人事熟悉,不至于遭人欺负,再说,哥哥在京城做官,名声好听,混出个人模狗样来,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周作人觉得太委屈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火烧牛皮——回头卷,卷回绍兴自闯天下。

这样一来,蔡元培急了,觉得对不起老乡,对不起朋友,忙来劝阻,马上给周作人台阶下,改国史编纂处编纂,当不了教授,当个编辑,也不错,周作人心领了。如此一来,一位新文化运动的猛将就要在北大诞生了!

周作人倒真不是吃素的,艺高人胆大,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凭算个甚?我用文字打天下,谁怕?半年后,周作人如愿以偿,出任北大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教学,并创办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坐上了首任系主任的椅子。

明白了吧?在世上混,靠的是实力,不是虚名。周作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靠的是学富五车。鲁迅兄弟俩的性格大不相同,一个温和,一个桀骜,文如其人,周作人的散文,与鲁迅的风格迥然相异。

鲁迅满纸透出来的是深刻的思辨和辛辣的讽刺,思想性、时代性和革命性强。周作人则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文章清新淡雅,如话家常,平淡如水,自然如风,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以无愧于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郁达夫曾比较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文章,他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

一时间,周作人的名气如日中天,成了万千学子的偶像。拜访者络绎不绝,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曾来周宅求教周作人,有一面之缘。那时候,周作人的名声远远盖过鲁迅,鲁迅常常被人介绍,称为“周作人的哥哥”。 

鲁迅兄弟曾居住的北京八道湾11号故居

二弟来了,三弟还会远吗?1919年8月,鲁迅买下公用库八道湾的房子,11月,房屋修缮完毕,二弟搬来同住,12月,鲁迅请假回绍兴,迁母亲和三弟来京同住,顺手牵“朱”,把自己的小脚“太太”朱安也迁来了。一篇《故乡》记下了鲁迅的春风得意。

一切都迫不及待,一切是闪电速度,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见证了这个当大哥的人,心情之急切,责任之自觉。绍兴老周家,来到京城,又焕发了青春,老小十多人,在八道湾,欢聚一堂,同锅开饭,统一开销,真个“有福同享”的“大同”世界。大家庭组织起来了,鲁迅高兴,全部俸禄交给二弟媳妇,周作人的日籍夫人羽太信子,大权在握,成了这个家庭的大内总管。

   老大、老二,做官的做官,弄学问的弄学问,相安无事。小学教师出身的老三,到北大旁听哲学,潜心自修,闲时做点翻译和写作的事情。有空的时候,三两兄弟,学术交流,你唱我和,其乐融融。家里的事情,有女人们打理,有仆人们忙活,哪管?周氏三兄弟啊,过上了高雅的精神生活,家境从困顿跃进了小康,日子美气得比蜜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