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学生100分之路 2022-01-10
图片

一、

近代风云人物中不仅仅有宋氏三姐妹,也有周氏三兄弟。

老大周树人,笔名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巨匠和奠基人;老二周作人,此人名声不显,主要原因是他当了汉奸,虽然鲁迅早就和二弟闹翻了,但他对这个弟弟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散文第一(我以前草草看过周作人的书,虽然我对文学一点不感兴趣,但周作人的散文写的确实牛逼);老三周建人听过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此人在建国后官至副国级。

鲁迅的性格和习惯与两个弟弟不太一样,可以说人生路上影响鲁迅最大的人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鲁迅父亲去世的早)。

周氏一族出生于浙江绍兴(古称山阴),此地除了盛产黄酒还盛产师爷,绍兴人从政是有传统的(我曾写过俞大维的亲戚们一文,俞也是绍兴人,提起山阴俞氏,如雷贯耳)。

周福清比鲁迅的文凭要高(进士出身),早年曾做过江西金溪县知县,后来回到北京做了十四年京官,仕途没有多大的成就就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周福清生性刻薄,喜欢骂人,也擅长骂人,从上到下没有他不敢骂得,这就犯了官场的大忌,他骂慈禧是昏太后,他骂光绪皇帝是呆子,鲁迅三兄弟也被他骂作废物。凡事老周看不顺眼的都要骂,他仕途不顺与他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

周福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志力极强,他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发高烧才停笔不写。

周福清喜欢看小说,他教育孙子们的方式也和其他人不同,像《三国演义》、《西游记》、《镜花缘》等小说,老周都鼓励孙子们去看。周树人和周作人后来在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与他们的祖父密不可分。

两个相似的人是会相撞的,祖父去世后留下的大量日记该如何处理引起了兄弟们的分歧。

两个弟弟决定留着作个念想,但在鲁迅的坚持下,祖父的日记最后被丢进了火盆(周作人在文章中还对祖父的长短优劣有一番评价,鲁迅从来只字不提)。

二、

图片

鲁迅出生于1881年,他发表第一本小说《狂人日记》是在1918年(此时的文章是玩票性质,因为《新青年》是没有付鲁迅稿费的),这一年鲁迅已经已经37岁(1936年鲁迅去世),早年留学日本时发誓就要弃医从文的鲁迅为何一直等到十几年后才开始玩票性质的写作,这本身与鲁迅的工作有关,因为这十几年他一直在做公务员,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他完全没必要写文,毕竟写文太辛苦了。

1912年,鲁迅受到绍兴老乡蔡元培的提携,直接进了教育部工作,此时的蔡元培是部长。

不到一年时间,鲁迅就被提拔的成科长(因为鲁迅的顶头上司就是司长,所以鲁迅的级别是正处级,这与他的祖父相仿)。

1912年鲁迅在教育部的工资是240块大洋每月,1921年工资又加了360块大洋每月。

这是一笔巨款,北京当时的大米是3分钱一斤,肉是1毛钱一斤(民国时期能吃上大米饭那就是条件很好的家庭)。

鲁迅在北京雇的佣人一个月的工资是两块多大洋。

鲁迅在北京的宅子花了4000多大洋,那可是核心地段的三进大宅啊。

看戏、包车、包饭、买书、逛琉璃厂等等,哪一样花的钱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可鲁迅花得起。

鲁迅的性格太像祖父了,如果不是真有能力或者真才实学的,那鲁迅根本看不上,和祖父一样,鲁迅也喜欢给他们起绰号。

鲁迅曾经的老朋友兼绍兴同乡许寿裳外放做了省教育厅厅长、老部下也爬到了他的头上做了司长、连巴结过他的汤尔和都做了教育部的一把手。

虽然鲁迅心有不忿,但他需要这份工资来维持高水准的生活。

不过随着北洋政府经费的极度紧张,工资发放被一拖再拖,最后导致欠薪。

无奈之下鲁迅开始当老师,他在同乡兼老友蔡元培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当了兼职教师(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另外北京其他的高校如果有兼职需要的,鲁迅也是一概接了。

写文只是官僚阶层自费的一种娱乐游戏,古代文人出书就是这样,此时的鲁迅哪怕是去代课也没想过要写文为生。

1925年,北洋政府的欠薪越来越严重,1923年的鲁迅通过出版小说《呐喊》已经开始挣钱。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促使他无法在北京待下去,那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出生于广州的名门望族,其祖父是参加东南互保的闽浙总督许应揆,被称为辛亥双雄的许崇智和许崇灏兄弟俩也是许广平的堂哥。

因为鲁迅的母亲和原配都住在北京,老呆在北京有诸多不便,为了这份和许广平的爱情,鲁迅决定辞去公务员的职位,南下去厦门大学教书。

厦门大学给出的工资是400块大洋每月,就这样鲁迅带着许广平去了厦门。

三、

鲁迅在厦门呆了不到半年,因为人事关系实在处不来,尤其是和顾颉刚的矛盾趋于白热化。

所以鲁迅带着许广平去了广州的中山大学,这里是许广平的家乡,而且给出的工资要高于厦门大学给出的待遇。

不过在中山大学也没有呆久,因为顾颉刚又来了。

1927年,鲁迅带着许广平去了上海,从此不再从政、从教,专心写作。

一个人认识自己有一个过程,强如鲁迅,46岁的他终于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写文。

1927年直到1936年这九年的时光是鲁迅的高产期,我们熟知的鲁迅回来了。1935年底,快要离世的鲁迅在总结自己18年的创作情况时说:“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

他在上海期间主要是有三份收入。

一份是挂名的中央研究院特约撰稿员的收入:每月固定300块大洋。

这份肥差同样是老乡蔡元培给他争取到的,蔡元培是鲁迅一生为数不多看得起的人。

另外一份收入是出版社给鲁迅固定的版税:每月200块大洋。

最后就是鲁迅的投稿,他主要在《自由谈》这家杂志上投稿,因为这家杂志给他的稿费是每千字10块大洋(包括标点符号和空格)。

当时的文人沈从文写一千字是7毛,相比较鲁迅那是差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