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元培(8) | 蔡元培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胆量,再过多少年,能再现呢?

 书韵闲话 2020-10-20

蔡元培说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当然包含着对中西方文化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意。他积极聘请在世界各国学成的中国留学生到北大执教,并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北大的教师工作满一定年限,可以带薪出国研修,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成果。除此之外,他还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北大讲学,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法国著名数学家班乐卫,以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等,还学着外国名校的大牌范儿,授予杜威、班乐卫等人名誉学位,扬了北大在世界高校史上的声威。

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本来蔡元培约好了的,爱因斯坦也答应了,由于在日本讲学时,正式邀请函错过了时间,爱因斯坦不得不自行取消北大的讲学计划。但是,爱因斯坦曾两次踏进中国的土地,与中国梁启超等社会名流有交往,在上海参加过关于相对论的大讨论,一直关注着苦难中的中国。

国际大师来北大,卷起的是一场场文化风暴,吹醒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大脑。

蔡元培给大学的诠释非常明确:“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蔡元培改造北大从做学问开始,求真务实,简单明了。

十几年前,湖南有一位老师,为激励学生苦读,考上好大学,甩出挣大钱,当大官,娶美女的诱惑,被《中国青年报》炒作后,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读书目的大讨论,那老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被开除了公职。

百年前,关于大学求学目的,蔡校长给大家伙儿讲得非常透彻,百年后,我们再来认真聆听,感觉又如何呢?

第一,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现在我们的大学基本普及了,读大学不成问题,但考名牌大学的目的,似乎也更明白,将来找个好职位,多捞点钱,家长如是说,老师如是讲,亲朋好友也这样强调,只是没有湖南那位老师来得那么直接,那么干脆,那么公开。你说,在这种求学目的下,我们期盼大师出现?莘莘学子们,真别忘了蔡校长的谆谆教导: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第二,大学不是职业教育机关。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试图高校改革,把高校分为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莫非突然有人想起来蔡校长的话?觉得大学的层次和类别不能随意混同?但愿这不是一场遥远的中国梦,人尽其才的教育就在脚下!

第三,大学“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这是对大学师生教与学的高标准要求,其内核全在研究二字。北大如果今天能给人以神圣的感觉,我想,就是还有一些研究的氛围,也可以说是不断践行蔡校长学术型大学思想的结果!

蔡元培规定,考试后不准公布分数,只是私下通知留级的学生,希望学生要为学问而学习,而不为所谓成绩而学习。他怎么也想不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些人把教育的理念定位于唯分数论,百分遮百丑,退步还是进步?孰是孰非?自当分明,诸君仍需努力。

大学学术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大学的高度。在大学创设研究所,是蔡元培筑梦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举措,开了中国国立大学设置研究所之先河。1917年底,北大各学科研究所纷纷成立,引起媒体轰动,成为教育界的新鲜事儿,成为学界饭后谈资,开了中国培养本土研究生的端绪,继北大之后,清华建立国学院,厦大设立国学所,推进了我国大学学术水准的提升。

中国研究生的教育,得力于蔡元培,后来虽遭多次冲断,但依然勃兴于现世,中国某些名牌大学每届硕士、博士毕业的人数已经多于本科生毕业人数。我想,所谓大学者,多点学问气,少点世俗气,才真范儿也!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另一个大胆举措,至今人们还念念不忘,留下一片神往的天空。

1920年9月,蔡元培在北大成功建构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蔡元培革了自己作为校长一把手的命,不贪权,不恋权,不要权,把民主无私地还给教职工。这种豁达的胸怀和民主的气度,也只有像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大家才能做到,值得管理工作者潜心学习。

这种体制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是立法和行政分离,校长为核心,评议会为立法机关,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为行政机构,教授代表为各机构的成员或领导力量,充分发挥教授治校的民主决策权;另一方面是精简机构,全国第一学府,数千人规模,只有校长一人,没有副校长,校长办公室设秘书一人,处理校长日常往来信函,行政机构三足鼎立,各司其职,管理的民主高效,相对我们如今庞大的管理机构来,实在不敢想象。

百年后,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机构越扩越大,人员越招越多,事情越做越杂,会议越开越繁,效率越来越低,在蔡校长面前,我们唯有俯首,汗颜!再过多少年,能有蔡元培再现呢?满心期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即仿效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取消教育部,组织中国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或许,在蔡元培理想的天空,取消教育部,即在取消官僚气,建立大学院,即在倡导“学术救国”,与官场来一场痛快的告别。这年6月,蔡元培不为做官为学术,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继续探索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10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直至1928年10月因大学院取消而辞职获准,恰好一年时间。

这一年,蔡元培的教育理想在疯狂地滋长。大学院者,以学术化代官僚化也。学术与教育并重,院长制与委员制并用,计划与实行并进。

说得更明白点,就是把全国教育行政的领导权还给学者,消除“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学术的事情学者讨论,教育的问题教育者解决,院长负行政全责,委员负议事及计划责任。设立中央研究院,实行科学研究;设劳动大学,提倡劳动教育;建音乐院、艺术院,实行美化教育。

蔡元培首倡科学化、艺术化、劳动化的教育,实行大学区制,每区建一所大学,区内各种教育事业,均由大学校长管理。蔡元培终究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说干就干。1927年,作为发起人和筹备员,蔡元培在上海江湾创办国立劳动大学,并设附中、附小,同年,蔡元培与萧友梅在上海创设了国立音乐院,1928年,蔡元培又提议在杭州创设了国立艺术院,林风眠为首任院长。

国立劳动大学毁于1932年“一·二八”的战火,国立音乐院和艺术院,穿过历史的烟云,薪火相传,几易其名,变成了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数十年来,这两所艺术院校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和美术杰出人才。可谁会想到,这薪火竟是蔡老先生传递过来的呢?

中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在中国教育史上,虽说只是“昙花一现”,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为我们的教育行政模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它所提倡的“行政学术化”“学术研究化”的意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有很大的探讨和研究空间,说不定哪天,教育的历史又会翻转回来,开拓出另一片新天地呢! 

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现在看来,都不合时宜,更让人汗毛直竖。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那么,何谓“独立”呢?在当时情况下,即独立于政党,独立于教会。独立于教会,你容易理解,独立于政党,的确值得三思!

我们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当了教师,表态的时髦语也是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我认为,这没有错,按中国的国情,教育不姓党,怕真有麻烦。蔡元培的独立教育理论,是想把教育独立于国民党之外,多点自由呼吸的空气,多点民主研究的氛围,对于教育和学术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教育的独立精神是否留给一定的空间?多来点永恒的教育?

有关蔡元培系列文章如下:

蔡元培(1) | 今天是蔡元培的生日,想起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蔡元培(2) | 谨慎、低调、虚心而好学的蔡进士、蔡老师!

蔡元培(3) |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没有把中国叫醒,却叫醒了蔡元培。

蔡元培(4)| 又是个只为学问不为文凭的主儿,海外留学11载!

蔡元培(5)| 他担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包括他自己才三人!

蔡元培(6) | 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

蔡元培(7) | 蔡元培时候的北大,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王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