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程:欲悟色空

 书韵闲话 2020-10-20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神赞《蜂子投窗偈》

古灵神赞,唐代禅师,为著名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的制定者百丈怀海(约公元720—814年)之法嗣。他在福州大中寺剃度出家,多年仍未见性。后行脚遇殊胜因缘,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得以明心见性。神赞禅师开悟后,为报答本师剃度之恩,回到大中寺,随缘写出上述一偈,其本师因得到点化而开悟。

“偈(jì)”,又称“偈颂”,是佛教经典中一种类似于诗的文体,用来记录佛的言说,或用来表达开悟者所达到的境界,富含佛理禅趣。神赞禅师的这首偈,从字面上看,是写蜜蜂投窗:一只蜜蜂嗡嗡飞来,看来它是要在房间里找出路,它朝一光亮处飞去,它哪里知道这是用故纸做成的窗,它把纸窗撞得啪啪作响。唉,你也太愚痴了,有空门你不走,却偏要往纸窗上钻,就是钻上一百年,你也不会有出头之日啊!

本偈通过蜜蜂投窗现象,引导人们捕捉禅机,进而借物参禅悟道。借物参禅乃禅者开悟的一种法门。何谓“禅”?“禅”,为梵文“禅那”之简称,意为“静虑”或“思维修”。

《六祖坛经》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即禅者通过自我修炼,摆脱外境的干扰,面对五欲(财、色、名、食、睡)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看破三毒(贪、瞋、痴),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从而彻悟宇宙人生实相。这种彻悟,是禅者在禅定状态下,智慧开启、顿悟见性的状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六祖坛经》),只有开悟者才知道其中的真意!

如中国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公元1840—1959年)听见杯子落地变碎,马上开悟,并吟成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云大师长期修行,处于禅定状态,杯子落地只是他开悟的引子而已。虚云大师到底证悟到了什么呢?宇宙万法“缘起性空”,即因缘生灭,没有永恒性,空无自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唯心造,不论是西方净土还是娑婆世界,都由我们这颗心变现,均了不可得,哪里还有什么狂妄之心、分别之心、痛苦之心呢?!

何谓“缘起性空”?宇宙万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即是“缘起”,譬如一颗稻谷种子长成一株水稻,种子应具有发芽的可能性,是因;还需要有田地、阳光、水、空气,需要农民除草、施肥、杀虫等,这些都是缘,可见一颗稻谷种子能否长成一株水稻,便取决于其因缘是否具足了。同理,一个事物的消亡,也是因缘聚合的结果。然而,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其本性为“空”,即是“性空”。

唐代三藏法师玄奘(公元602—664年)之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深刻揭示了“空”与“五蕴”的关系。

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蕴为物质方面,即我们能感知到的、有形的东西;其它四蕴——受、想、行、识指非物质即精神方面,分别表示感受、思想、造作与了别。宇宙万物皆由这五蕴和合而成,如我们看到的一束玫瑰花,就是上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即五蕴和合的结果,“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便是这个理!然而,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永恒不变,就像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谁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五蕴”是缘起的、暂时的,也必然为“空”,如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木柴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被风一吹,哪里还有原来的木柴呢?此可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也!然而“空”并不是“没有”,也并不是在“五蕴”之外另有一个“空”的存在,而是“色”与“空”统一,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既不要执着“色”,因为“色不异空”,“色”也是“空”;也不要执着“空”,因为“空不异色”,“空”也是“色”;对于悟道者而言,“色”与“空”圆融无碍,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与“色”不二。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空”与其它四蕴亦不二也。“五蕴”原本空无自性,迁流变化,没有永恒性,当体即空,然而宇宙万物“真空妙有”,“空”并不否定“有”,“有”乃是“空”的妙用,“真空”仍有“妙用”,如玻璃杯是缘起的,其本性为“空”,然而它可用来装水,为我们服务,此乃体用一如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号“香山居士”,是一位崇佛者,写过不少禅诗,他的《僧院花》一诗就是其中的代表。《僧院花》曰:“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告诉我们:僧家想要悟透“色”与“空”,在寺院里栽种芳树,以芳树为方便“门径”,便可参透“缘起性空”之佛理,从而获得无上般若智慧。可见,借物参禅是僧家和禅者悟道的重要法门!

那么,神赞禅师的《蜂子投窗偈》给他的本师什么启示呢?如果我们迷念缘起的“五欲六尘”,便是愚痴,便是自讨苦吃,便会沉沦于苦海;只有证悟到万法之空性,才能放下分别、妄想与执着,才能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菩提之彼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楞严经》),我们如果执着于文字与知见,即使天天读佛经,在佛经堆里钻上一百年,也没有解脱之日;只有放下知见,放下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我们才会涅槃重生!

“缘起性空”的观点,从佛教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真相,然而并不消极,其中蕴含着无穷的般若智慧!人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能实现自我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心灵世界,我们要用最积极的态度直面宇宙人生、直面当下教育,用最究竟的般若智慧化解人生与事业的难题与困惑,克制不良欲望,转识成智,化烦恼为菩提,化学生之需为教师之需,在现实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成就学生、奉献社会,从而成就我们圆满幸福的教育人生!

——此文是笔者的肤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斧正!

作者成程,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