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杨绛(14):此情可待成追忆!

 书韵闲话 2020-10-20

相念:此情可待成追忆

最后一部分,我用“相念”这个词,心情是很沉重的。本来,“相念”,顾名思义,应该是“互相”的,但是,活到2016年5月25日的杨绛,剩下的只是一个人,“互相”一词,怎么说呢?相信在天之灵的钱锺书,也在念叨着曾在尘世间的杨绛!

不知大家读过杨绛的《我们仨》没有,挺畅销,挺感人的。我买到的这本书,已是第37次印刷,发行九十一万四千册了。虽然,杨绛用极轻淡的语调,似梦非梦地叙述着与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三人生活,置身其间,也是极感伤,极幸福的。前不久,我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朗读起这其中的篇章来。

一个老人,年逾90了,丈夫走了,女儿也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留给她的是什么呢?回忆,只有深情的回忆,伤痛可想而知。杨绛活在自己精彩的回忆里,用极其平易的语言,细数着一家三口过往的点滴生活,九万字,字字珠玑,凝成真情,感染着大家。如果你身处物欲横流、道德失落、人情冷漠的阴暗角落,请别丧气,向我们这位老人致敬吧,人间温情永远是我们的皈依!

于是,我想起了李商隐的一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我相信,杨绛的深情追忆,必将感动在天之灵的钱锺书和钱瑗。

中国的旧知识分子,能够顺利熬过“文革”的劫难,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钱锺书夫妇就是这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年近古稀的老人重获自由,重新焕发“青春”的魅力了。1977年,他们在校友胡乔木的关心下,在三里河分得一套住房,四十年快过去了,105岁的杨绛去世前,依旧在这房子里生活着,简朴,孤独而充实。原本,他们以为要终老办公室的,能够拥有套房,太意外了。

  “文革”期间,这办公室住房曾被人进驻,双方动粗以后才保住的,实属来之不易。这故事,出自杨绛的文字,前几年,还被网络炒作过,当事人名声受损,出来申辩过,事情真伪无法言说。

历经劫难的钱锺书夫妇更是属于世界,复出后的他们,一家三口轮流被选派出国,大胆走向世界。

说来也怪,一切劫难能劫走人的岁月、身体甚至精神,但劫不走的是他们的学识。钱锺书年老了,知识却永远年轻,他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在各类大小国际学术讲坛,中西方文化随意流淌,学问依然渊博,语言还是风趣,谈吐仍旧自如,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拉丁文,随口道来,尽展大师风采,与会人员无不啧啧称奇,这就是打不死、毁不掉的钱锺书!

钱锺书终究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复出后,俞平伯与钱锺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锺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风雨过后,彩虹更加绚丽了,真可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

盛誉之下,杨绛也先后出访法国、英国、西班牙,这期间,在北师大外语系任教的女儿钱瑗也被选拔英国留学,一家三口在1980年相继归国后,钱锺书夫妇声誉之隆,如旭日东升,烜赫一时。

    

《管锥编》,这是一本学界领域的古今传奇,没有深厚的古今学养,是读不懂的。

十多年前,我不信邪,想认真研读这本书,书借来了,读得头晕脑胀,身累心也累。书中一句话,掩卷深思,都要半天领悟,慧根明显不足,何况还有各种外文的视觉冲击,我终究不是读《管锥编》的料,实在难以附庸风雅,只得放弃。

不过,这本书,还是让我尝到甜头!那年头,我任教的师范学校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我想依靠我的文字打开一条出路。我选择了修辞,无意之中,我读《管锥编》,发现钱锺书提出了有趣的“喻之两柄”现象,我很激动,于是,按图索骥,由宋朝吕居正的一首词《采桑子·别情》作引子,有机深入,写就一篇《褒贬爱恨总相宜的“喻之两柄”》,居然也正式发表在语文杂志上,我沾了钱锺书的光,至今心存感激。他的一句话,我居然收获了一篇小文章。

 

危乎高哉,《管锥编》之难,难于上青天!钱锺书的《管锥编》,偌大一份手稿,分四册用繁体排印,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了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是贯通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书中引述的作家就有四千位,引证的著作上万种,书证数万条,你说,一般的学者文人哪能有这等本事?仅仅旁征博引的广度,就能让好多大学教授羞愧!论述所及,更是让学人望尘莫及,除了文学,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多种语言的信手拈来,让更多的人汗颜,真是一座包含中、英、法、德、意等各种文字的巴比塔!你要想想,这部书,完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很少资料参考,洋洋洒洒百万文言,什么概念啊!这部书后经四次重印,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实在是众望所归!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